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0280发布日期:2019-08-31 01:12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轨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



背景技术:

窗帘是居家必备的用具。现有技术中,在安装窗帘轨道时,需要专业的安装工人先进行测量,再进行测量情况手工将窗帘的拐角位置弯曲然后安装。整个安装过程,往往需要多个工人配合才能一起完成。由于人工弯折,往往效果不是很美观。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窗帘轨道安装耗时、耗力;现在现有的窗帘轨道连接器在很多情况下遇到因为运输或者是因为连接时的操作失误,而导致在安装后出现窗帘滑轮卡的现象。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该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在安装时克服了因损坏而造成的窗帘滑动轮的卡轮现象,本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便于安装,节省人力物力,且安装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具有连接器本体,连接器本体设置有上板、第一横板、第二横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两端分别与上板的一端、第一横板连接,第二侧板两端分别与上板的另一端、第二横板连接,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不连接并形成开槽,第一横板、第一侧板、上盖板、第二侧板、第二横板围成具有所述开槽的装配内腔;

优选的,上述连接器本体分为弧形轨道本体以及设置于弧形轨道本体两端并与弧形轨道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端,连接端与弧形轨道本体的接合位置定义为拼接面;

优选的,上述第一横板设置有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第一弧形过渡结构朝向第二横板方向且相对于第一横板的其它部位朝开槽凸出,第一弧形过渡结构以拼接面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二横板;

优选的,上述第二横板设置有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第二弧形过渡结构朝向第一横板方向且相对于第二横板的其它部位朝开槽凸出,第二弧形过渡结构以拼接面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一横板;

优选的,上述第一弧形过渡结构与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相匹配。

优选的,上述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的长度H的范围为0.1mm-5mm,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的长度D的范围为 0.1mm-5mm。

优选的,上述连接端的装配内腔整体内凹于所述弧形轨道本体的装配内腔。

优选的,上述第一侧板外壁与所述第二侧板外壁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肋条。

优选的,上述第一横板上壁与第二横板上壁分别设置有导槽。

优选的,上述第一侧板外壁设置有装配孔。

优选的,上述第一侧板外壁设置有多个装配孔。

优选的,上述连接端的第一横板内壁设置有凸块,且所述凸块设置于对应第一横板外壁肋条之间形成的位置;所述连接端的第二横板内壁设置有凸块,且所述凸块设置于对应第二横板外壁肋条之间形成的位置。

优选的,上述连接端的上板设置有固定孔。

优选的,上述弧形轨道本体弧度为90°。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板、第一横板、第二横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两端分别与上板的一端、第一横板连接,第二侧板两端分别与上板的另一端、第二横板连接,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不连接并形成开槽,第一横板、第一侧板、上盖板、第二侧板、第二横板围成具有所述开槽的装配内腔;连接器本体分为弧形轨道本体以及设置于弧形轨道本体两端并与弧形轨道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端,连接端与弧形轨道本体的接合位置定义为拼接面;第一横板设置有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第一弧形过渡结构朝向第二横板方向且相对于第一横板的其它部位朝开槽凸出,第一弧形过渡结构以拼接面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二横板;第二横板设置有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第二弧形过渡结构朝向第一横板方向且相对于第二横板的其它部位朝开槽凸出,第二弧形过渡结构以拼接面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一横板;第一弧形过渡结构与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相匹配,可以解决连接器在运输途中因为破损而使得在使用时卡轮的现象,本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便于安装,节省人力物力,且安装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连接器本体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本体俯视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结构图。

图4是第一弧形过渡结构、第二弧形过渡结构的结构位置图。

图5是连接端的倾斜放大图。

图6是背部分解示意图。

图7是连接器本体倾斜结构示意图。

图8是连接端的主视放大图。

从图1至图8中,包括:

连接器本体100、

第一横板201、

第二横板202、

第一侧板203、

第二侧板204、

上板205、

开槽206、

导槽207、

弧形轨道本体300、

装配孔301、

肋条302、

凸块303、

连接端400、

拼接面600、

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

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

固定孔403。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一种便插式窗帘轨道单轨连接器具有连接器本体100,连接器本体100设置有上板205、第一横板201、第二横板202、第一侧板203、第二侧板204,第一侧板203两端分别与上板205的一端、第一横板201连接,第二侧板204两端分别与上板205的另一端、第二横板202连接,第一横板201与第二横板202之间不连接并形成开槽206,第一横板201、第一侧板203、上盖板、第二侧板204、第二横板202围成具有所述开槽206的装配内腔;

连接器本体100分为弧形轨道本体300以及设置于弧形轨道本体300两端并与弧形轨道本体300固定连接的连接端400,连接端400与弧形轨道本体300的接合位置定义为拼接面600;

第一横板201设置有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朝向第二横板202方向且相对于第一横板201的其它部位朝开槽206凸出,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以拼接面600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二横板 202;

第二横板202设置有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朝向第一横板201方向且相对于第二横板202的其它部位朝开槽206凸出,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以拼接面600为中心朝两侧散开,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的中心位置最靠近第一横板 201;

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与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相匹配。

具体的,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的中心位置的长度H为0.1mm,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的中心位置的长度D的范围为0.1mm。

在生产运输以及安装时,无法避免的本装置会有略微变形情况发生,日常的使用时,通过在轨道本体与所述固定端连接处对称设置两个弧形过渡结构,当窗帘滑动轮通过时,即使本装置因为有变形在滑动槽而产生了阻碍,但是因为有两侧的弧形过渡结构的过渡,使得窗帘滑动轮能够继续通过,不至于造成损坏窗帘滑动轮的情况,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连接端400的装配内腔整体内凹于所述弧形轨道本体300的装配内腔。

具体的,所述第一侧板203外壁与所述第二侧板204外壁分别设置有3条平行肋条302。

通过设置肋条302,使在连接插入时能够达到效果更加稳定,同时也能够保护在连接时不至于所述连接端400因加工时候受到张力,而出现裂纹,亦或者是被折断。

具体的,所述第一横板201上壁与第二横板202上壁分别设置有导槽207。

通过设置导槽207,能够指引窗帘滑轮快速通过,增强了使用的便捷性。

具体的,所述第一侧板外壁设置有一个装配孔301,所述第二侧壁外壁设置有2个装配孔301。

安装时可以通过在装配孔301旋拧螺丝固定,使得所述弧形连接器本体100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固,在拉动窗帘时使得不至于因为连接器的松动而难以正常使用,也增加了所述弧形连接器本体100的使用寿命,本装置的装配孔301设置为3个,成三角固定结构,使得稳固性进一步增加,并且减小了成本。

具体的,所述连接端400的第一横板201内壁设置有凸块303,且所述凸块303设置于对应第一横板201外壁肋条302之间形成的位置;所述连接端400的第二横板202内壁设置有凸块303,且所述凸块303设置于对应第二横板202外壁肋条302之间形成的位置。

因为设置有对应肋条302中间的凹槽部位设置的凸块303,所以当插入窗帘直轨时,能够与窗帘直轨形成一个稳固的连接,在连接时不至于所述连接端400因加工时候受到张力,而出现裂纹,亦或者是被折断,提高了本连接器的稳定性,不易在安装时造成折断或者是损伤。同时配合本装置的第一弧形过渡结构401与第二弧形过渡结构402使得本装置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具体的,所述连接端400的上板205设置有固定孔403。

通过设置固定孔403使得本装置在安装时,可以通过螺丝直接固定于建筑物上。

具体的,所述弧形轨道本体300弧度为90°。本装置通过设置弧度为90°可以与建筑物形成好的贴合,使得整体安装的效果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窗帘轨道安装过程中,通过设置弧形过渡结构,使得当遇到轨道连接器遇到损伤时,能够通过第一弧形过渡结构与第二弧形过渡结构使得窗帘滑动轮能够继续通过,不至于造成损坏窗帘滑动轮的情况,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解决了窗帘轨道安装环节繁重的缺点,便于安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安装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美观更加美观。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