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6005发布日期:2019-02-01 19:5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地,涉及一种豆浆机。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豆浆机一般是通过设置在机头内的搅打电机驱动伸出至机头下盖底部的搅拌刀片作高速旋转运动,以实现对盛浆内桶中的物料进行不断旋切,从而达到其粉碎成浆的效果的;此外,上述豆浆机通常还会利用增大电机功率的方式来提高搅拌刀片的转速,或者是通过在机头下盖的周围设置扰流罩或其他结构的扰流器等作为辅助粉碎装置来增大物料粉碎程度,以确保制造出来的豆浆具有细腻绵滑的口感。

但是,电机功率的增大必然会导致其工作噪音的变大以及产品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机头下盖是向下伸入至内桶的筒腔中的,在此结构基础上设置扰流罩或扰流器会进一步减少内桶的盛浆容积;且由于扰流罩或扰流器的结构相对较复杂,其内部会存在一定的清洗死角,随着豆浆机使用次数的增多,该清洗死角上就会逐步形成沉积污垢,严重降低扰流结构的辅助粉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豆浆机,能增强内桶中浆液的扰流效果以提高物料的粉碎程度,同时不会造成电机工作噪音的增大,并且确保内桶中具有较大的盛浆容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豆浆机,所述豆浆机包括内桶、机头下盖、搅打电机和搅拌刀片,所述机头下盖向下伸入所述内桶的筒腔中,所述搅打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机头下盖并连接驱动所述搅打刀片旋转,所述机头下盖的至少底部横截面形成为非圆形形状,所述内桶的内周壁凸出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扰流筋。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或椭圆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正多边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时,所述扰流筋的个数与所述机头下盖的底部外侧壁的个数相同,且各个所述扰流筋朝向对应的所述底部外侧壁径向向内凸出。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外侧壁之间形成为光滑圆弧过渡。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外侧壁之间的过渡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满足:5mm≤R≤35mm。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至少底部外周壁形成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轴向棱边凸起。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一体冲压成型于所述内桶的内周壁上。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盖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的底部部分至少向上超过所述内桶的最高液位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豆浆机的内桶的整个盛浆区域可形成有复合扰流浆液,大大增加了大质量物料的碰撞粉碎频率,其制成的豆浆含渣量少、口感细腻绵滑;且上述扰流结构的制造工艺简单,易于拆除清洗。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豆浆机无须通过增加电机转速来提高浆液的粉碎度,避免了工作噪音的增加;且该豆浆机的内桶中径向内凸的多个扰流筋不会占用过多的盛浆容积,确保制浆量的充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豆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豆浆机的A—A示意图;

图3为机头下盖的横截面为类三角形的豆浆机的立体图;

图4为机头下盖的横截面为类四边形的豆浆机的立体图;

图5为机头下盖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的豆浆机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头下盖 2 搅打电机

3 搅拌刀片 4 内桶

5 最高液位线 41 扰流筋

100 豆浆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豆浆机100,该豆浆机100包括内桶4、机头下盖1、搅打电机2和搅拌刀片3,机头下盖1向下伸入内桶4的筒腔中,搅打电机2的输出轴穿过机头下盖1并连接驱动搅打刀片3旋转,机头下盖1的至少底部横截面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内桶4的内周壁凸出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扰流筋41。

当上述豆浆机100接通电源时,设置于机头下盖1内部的搅打电机2开始带动固接在其输出轴上的搅拌刀片3高速旋切盛于内桶4中的制浆物料;物料在被不断旋切且粉碎至悬浊液状态的过程中是跟随搅拌刀片3作离心圆周运动的,因此在该过程中,粉碎度不足的浆液具有不断靠近内桶4内周壁的流动趋势。对于没有设置相应的辅助粉碎装置的豆浆机而言,其搅拌刀片与该浆液进行多次旋切粉碎的次数会较少,从而造成豆浆中的含渣量较高,影响其饮用口感。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浆液流动至上述内周壁时,浆液中粉碎度不足的大质量物料会与上述径向内凸的多个扰流筋41发生碰撞并沿径向内侧反弹,使得搅拌刀片3拥有二次旋切该大质量物料的机会;并且,随着豆浆机100工作时间的增加,浆液在上述搅拌刀片3与内桶4之间将不断重复该反弹运动,换言之,搅拌刀片3能较多次地旋切浆液中的大质量物料,保证浆液具有足够的粉碎度。

另外,机头下盖1优选地可设为包括其底部的各部分的横截面均为非圆形异形,且需要说明,上述浆液的最高液面通常都会高于机头下盖1的底部。因此,在豆浆机100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机头下盖1的外侧壁与内桶4的扰流筋41之间的浆液的来回反弹运动。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内桶4的整个盛浆区域可形成有复合扰流浆液;此时,搅拌刀片3与扰流浆液之间的相对速度较大,相互之间的碰撞粉碎频率会进一步增加;且随着豆浆机100的持续工作,浆液中几乎不会再残留有大质量的物料,其粉碎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豆浆机100不存在类似扰流罩或扰流器等复杂结构,易于拆除清洗。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豆浆机100无须通过增加电机转速来提高浆液的粉碎度,避免了工作噪音的增加;且该豆浆机100的内桶4中径向内凸的多个扰流筋41不会占用过多的盛浆容积,确保制浆量的充足。

优选地,如图3至图5所示,机头下盖1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或椭圆形形状。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将机头下盖1的底部横截面设为圆形形状,则其外周壁的流线型会与高速旋转浆液的类圆周运动轨迹大致贴合;此时,浆液与机头下盖1外周壁的接触相对较平缓,其中的大质量物料在机头下盖1与内桶4之间的反弹碰撞运动也相对减少,难以产生明显的扰流效果。此外,上述多边形可进一步地设置为凸多边形,以确保浆液在接触碰撞机头下盖1的外周壁时能沿径向外侧反弹流动,形成更好的扰流效果。

更优选地,机头下盖1的底部横截面可形成为正多边形形状。此时,在机头下盖1的外周壁与内桶4之间流动的浆液会形成有一定规律的扰流流动轨迹,确保搅拌刀片3在旋转至任意位置时均能旋切到一定量的大质量物料,从而减少了空切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豆浆机100的粉碎效率。

具体地,当机头下盖1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时,内桶4中形成的扰流筋41的个数与机头下盖1的底部外侧壁的个数相同,且各个扰流筋41朝向对应的底部外侧壁径向向内凸出。换言之,当机头下盖1的底部横截面形成为三角形时,其底部外侧壁的个数为3个,相应地,扰流筋41的个数也应为3个,以此类推。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进一步确保机头下盖1的外周壁与内桶4之间的浆液以上述扰流流动轨迹的规律流动。

优选地,机头下盖1的至少底部外周壁形成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轴向棱边凸起。由上述可知,为确保豆浆机100的制浆量充足,内桶4中浆液的最高液面通常都会覆盖至机头下盖1的底部以上;此时,可以通过设置上述多个外周壁上的轴向棱边凸起以确保机头下盖1的底部以上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并对机头下盖1的外侧壁与内桶4的扰流筋41之间的浆液产生扰流作用。

更优选地,上述任意相邻的两个外侧壁之间形成的多个轴向棱边凸起可以进一步形成为多个光滑圆弧,且该过渡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满足:5mm≤R≤35mm。

需要说明,在豆浆机100的工作过程中,上述设有多个轴向棱边凸起的机头下盖1的外周壁流线型与高速旋转浆液的类圆周运动轨迹的形状差异较大,容易使流动浆液产生过大的扰流,从而导致其流动速度大幅降低,部分大质量物料会逐渐沉积至内桶4的底部而不能被搅拌刀片3旋切粉碎。因此,可将上述多个轴向棱边凸起设为光滑圆弧面,确保浆液始终处于适当的扰流状态。且进一步地,可以通过调节该圆弧面半径R的取值来设计机头下盖1的至少底部横截面的具体形状。

具体地,可将扰流筋41的横截面设为三角形形状。此时,该扰流筋41能更有效地将流动浆液中的大质量物料朝向机头下盖1反弹,确保搅拌刀片3能对该大质量物料进行多次旋切粉碎。此外,该扰流筋41不会占用内桶中过多的盛浆容积,能确保制浆量的充足。

优选地,上述扰流筋41可一体冲压成型于内桶4的内周壁上。可见,与扰流罩或扰流器等复杂装置相比较,上述一体成型的内桶4的制造工艺简单,大大节省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机头下盖1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的底部部分至少向上超过内桶4的最高液位线5。如图1所示,在豆浆机100的工作状态下,浆液在内桶4中形成有最高液位线5,该最高液位线5与机头下盖1的底部之间形成有浆液浸泡高度K,机头下盖1的底部与内桶4的底壁之间则形成有浆液浸泡高度L。此时,搅拌刀片3的工作区域位于L区内,而L区内浆液的扰流状态是通过搅拌刀片3与扰流筋41相互配合产生的;此外,机头下盖1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的部分应始终高于该最高液位线5,此时通过机头下盖1外周壁上的多个轴向棱边凸起与扰流筋41的相互配合,浆液会在K区中形成扰流状态,并与上述L区的扰流浆液相互干涉,形成内桶4中整个盛浆区域的复合扰流状态,从而增加浆液的粉碎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