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5836发布日期:2019-04-09 21:3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卫生、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其中自制发酵食品由于卫生、营养、方便又节约生活成本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常见的发酵食品有自制纳豆、酸奶、米酒等。

常见的发酵机由顶盖、外壳、内胆及发热部件组成,发酵杯置于内胆与顶盖形成的发酵腔内,发酵机的内壳底部或侧面安装有上述发热部件。如专利号为ZL201120298771.5(授权公告号为CN 202197755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发酵机,包括设置在发酵腔内的发酵杯,发酵腔的周围设置有发热装置,发酵杯的周围设置有导热流质,该导热流质位于发酵杯和发热装置之间;该发酵机可用于制作酸奶、米酒等。专利号为ZL201120447450.7(授权公告号为CN 202311110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家用纳豆发酵机,该发酵机可用于加工纳豆。专利号为 ZL201720419789.3(授权公告号为CN 206692623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果蔬醋发酵机。

由上可见,现有的发酵机仅具有单一的发酵功能,对制备酸奶、纳豆等这种无需对发酵原材料进行预处理的发酵产品而言,现有的发酵机能满足需求,而在利用果蔬等需预处理的原材料制备发酵食品时,仅具备单一的发酵功能的发酵机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发酵罐,各发酵罐上均开设有进汁口;上述机壳中还设置有榨汁装置,该榨汁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中设置有具有过滤网孔的过滤杯,该过滤杯中设置有由驱动组件驱动的、用于挤压食材的挤压组件;上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汁口,该出汁口能与任意一个上述进汁口流体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挤压组件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邻设的挤压杆,各挤压杆的中心均固定有与上述驱动组件联动的旋转轴,各挤压杆的外周壁上均布设有挤压螺纹,上述两根挤压杆上的挤压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并能相互啮合,从而在两根挤压杆之间形成榨汁区域。由于两个挤压杆的挤压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并能相互啮合,当从投料口投入发酵原料后,旋转的挤压杆会不停地将发酵原料带入榨汁区域进行挤压、压榨,从而使得压榨更加彻底,榨汁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杯的外形与壳体的内腔相匹配并嵌装在壳体的内腔中,该过滤杯至少在其过滤网孔布设处的外壁面与对应的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构成蓄汁空间,而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该蓄汁空间连通的出汁口。压榨汁经过滤杯过滤后进入蓄汁空间,接着通过出汁口进入发酵罐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过滤杯的侧壁的中下部开设有上述过滤网孔,而过滤杯的外壁面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蓄汁空间,上述壳体的底壁上开设有上述出汁口。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顶部开口,而该开口上盖合有盖体,上述盖体和壳体的内腔围成容腔,上述过滤杯设置在该容腔中。这样打开盖体即能方便地拆洗壳体内部的过滤杯和挤压组件等部件,从而方便发酵机的日常维护。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与该榨汁区域的前侧相对的投料口,有利于从投料口进入的物料顺利地进入榨汁区域。

作为优选,与所述投料口相对的壳体侧壁向外突出而在该突出处的内侧面上形成通向上述榨汁区域的导料斜面,从而能使发酵原料进一步更好地进入榨汁区域中。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以及传动齿轮,其中,上述主动齿轮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齿轮与该主动齿轮啮合,从动齿轮与各挤压杆一一对应并分别与对应的旋转轴固定,且该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或传动齿轮啮合。

作为优选,所述榨汁装置还包括具有容汁槽的导汁基座,该导汁基座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与上述进汁口一一对应的导汁通道,各导汁通道均具有进口和出口,各导汁通道分别通过对应的进口与上述容汁槽相通,而各出口分别与对应的进汁口流体连通,上述出汁口通向上述容汁槽。通过该导汁基座能更好地将汁液分配地各发酵罐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发酵罐为两个,对应地,上述导汁通道为两个,两个导汁通道之间设置有蓄渣通道,该蓄渣通道与上述容汁槽相通并与上述出汁口相对。汁液从出汁口流出后首先冲入蓄渣通道中,由于重力作用,渣体会滞留在蓄渣通道中,而液体重新回流至容汁槽中并分配至各导汁通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发酵机中设置有榨汁装置和发酵罐,发酵所需的果蔬等原料经榨汁装置压榨后,压榨产生的汁液能进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即该发酵机除具备基本的发酵功能外还具备榨汁功能,发酵机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使用时,用户无需手工对果蔬等原材料进行切割、榨汁等预处理,使用更加方便,并且通过过滤杯对汁液进行过滤,能过滤去除汁液中的部分渣体,从而能提高发酵效率,并能使发酵液的口感较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发酵机具有至少两个发酵罐,不同的发酵罐可同时进行发酵,从而提高发酵的效率,同时,不同的发酵罐也可以用来同时制作不同的发酵食品,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酵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酵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酵机的局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榨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榨汁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挤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菌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菌种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2所示,一种带榨汁功能的发酵机,包括机壳1,该机壳1中设置有发酵罐3、榨汁装置2、菌种盒4以及水箱5。上述机壳1中设置有第一层板13,发酵罐3 为两个且并列放置在第一层板13上,各发酵罐3上均开设有进汁口31,本实施例中,各发酵罐3的顶部开口,该开口即为上述进汁口31。

上述榨汁装置2包括顶部开口的壳体21和盖合在该开口上的盖体22,上述盖体22 和壳体21的内腔围成容腔210。将榨汁装置2整体设计成可盖合结构,这样能方便地打开盖体22来拆洗壳体21内部的零部件,从而方便发酵机的日常维护。

进一步,上述容腔210中设置有具有过滤网孔271的过滤杯27,该过滤杯27中设置有由驱动组件28驱动的、用于挤压食材的挤压组件。本实施例中,该挤压组件至少包括相对邻设的并能相对旋转的第一挤压杆24和第二挤压杆25,各挤压杆的端部分别形成有与上述驱动组件联动的旋转轴201,本实施例中,各挤压杆均竖向设置在壳体21 中,且各挤压杆的两端分别形成上述旋转轴201,其中位于各挤压杆下端的旋转轴201 与对应的从动齿轮283(如下所述)固定,而各挤压杆上端的旋转轴201分别卡入设置在盖体22底面上的轴槽(未示出)中,从而能使各挤压杆在驱动组件28驱动下在壳体 21中旋转。

各挤压杆的外周壁上均布设有挤压螺纹202,上述两根挤压杆上的挤压螺纹202的螺旋方向相反并能相互啮合,在两根挤压杆旋转状态下,两者之间形成榨汁区域20,而上述盖体22上开设有与该榨汁区域20的前侧相对的投料口23,上述壳体21的底部具有通向上述原料入口31的出汁口211,机壳1的顶部开设有开口11,通过该开口11以使上述投料口23暴露在外,以方便用户投料。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一挤压杆24和第二挤压杆25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壳体21中以呈对称设置。

这样本实用新型中的发酵机具有了自动榨汁功能,并且由于两个挤压杆相对旋转,并且挤压螺纹202的螺旋方向相反并能相互啮合,这样当从投料口23投入发酵原料后,旋转的挤压杆会不停地将发酵原料带入榨汁区域20进行挤压压榨,从而使得压榨更加彻底,榨汁效果更好。

进一步,过滤杯27的外形与壳体21的内腔相匹配并嵌装在壳体21的内腔中,该过滤杯27的侧壁的中下部开设有上述过滤网孔271,而过滤杯27的外壁面与壳体21 的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构成蓄汁空间,而壳体21的底壁上开设有与该蓄汁空间连通的上述出汁口211。压榨汁经过滤杯27过滤后进入蓄汁空间,接着通过出汁口 211进入发酵罐3的进汁口31中。优选地,与上述投料口23相对的壳体21侧壁向外突出而在该突出处的内侧面上形成通向上述榨汁区域20的导料斜面212,从而能使发酵原料能更好地进入榨汁区域20中。上述驱动组件28设置在壳体21的底部,包括驱动电机281、主动齿轮282、从动齿轮283以及传动齿轮284,其中,上述主动齿轮282固定在驱动电机281的输出轴上,传动齿轮284与该主动齿轮282啮合,从动齿轮283与各挤压杆一一对应并分别与对应的旋转轴201固定,且该从动齿轮283与主动齿轮282或传动齿轮284啮合。本实施例中,从动齿轮283为两个,传动齿轮284为一个,其中与第一挤压杆24的旋转轴201固定的从动齿轮283与主动齿轮282啮合,而与第二挤压杆25的旋转轴201固定的从动齿轮283与传动齿轮284啮合,该传动齿轮284与主动齿轮282啮合,从而使得第一挤压杆24和第二挤压杆25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实现两者的相对旋转。

进一步,上述榨汁装置2还包括具有容汁槽291的导汁基座29,该导汁基座29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与上述进汁口31一一对应的导汁通道292,各导汁通道292 均具有进口292a和出口292b,各导汁通道292分别通过对应的进口292a与上述容汁槽 291相通,而各出口292b分别与对应的进汁口31流体连通,上述出汁口211通向上述容汁槽291。本实施例中,上述发酵罐3为两个,对应地,上述导汁通道292也为两个,两个导汁通道292之间设置有蓄渣通道293,该蓄渣通道293与上述容汁槽291相通并与上述出汁口211相对。通过设置上述导汁基座29能更好地将汁液分配至各发酵罐3 中,汁液从出汁口211流出后首先冲入蓄渣通道293中,由于重力作用,渣体会滞留在蓄渣通道293中,而液体重新回流至容汁槽291中并分配至各导汁通道292中。

上述菌种盒44的内部设置有四个用于放置菌种的菌种格40,各菌种格40上均开设有投菌口43,各投菌口43均可通向对应的进汁口31,从而实现发酵机的自动投菌。进一步,各所述投菌口43中均设置有能控制其开口大小的控制机构41,进而可对投菌量进行控制。具体地,该控制机构41包括设置在投菌口43上的转动轴410,该转动轴 410能在转动电机411驱动下绕其自身轴线旋转,该转动轴410上开设有出菌口412,且该出菌口412能随转动轴410而相对于投菌口43转动,进而改变投菌口43的开口大小。为能使菌种顺利地投入至发酵罐3中,本实施例中各投菌口43下方均设置有通向发酵罐3的进料口310的导入套42。

本实施例中,为使发酵机内部的更加紧凑、稳固,上述机壳1中还设置有第二层板 12,上述两发酵罐3放置在上述第一层板13上,并位于上述第二层板12与第一层板13 之间,而上述导入套42与引导套301分别穿设在该第二层板12上,并且是投菌口43 和出口30与对应的发酵罐3的进汁口31相对。

本实用新型中的发酵机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发酵物料(果蔬等)通过投料口23投入榨汁装置2中,第一挤压杆24和第二挤压杆25对物料进行挤压榨汁,汁液经过滤杯 27过滤后由出汁口211进入导汁基座29中。进入导汁基座29的汁液经过蓄渣通道293 去渣后由导汁通道292分配进入对应的发酵罐3中,同时向该发酵罐3加入适量的水和菌种,此时发酵罐3即能进入发酵工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