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机的喷淋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5942发布日期:2020-02-22 02:4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洗机的喷淋臂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洗机的喷淋臂。



背景技术:

洗碗机(清洗机)是一种将冷水或热水喷射到盘碟以清除粘附在盘碟上的赃物并且清洗盘碟的装置。将盘碟放置在洗碗柜内的盘碟框中,一般的洗碗机包括喷射洗涤水的泵和喷淋臂。

现有水槽式清洗机中的喷淋臂结构如图1所示,喷淋臂的旋转臂上开设有喷孔,喷淋臂的中间区域没有开设喷头,这主要是受喷淋臂中间区域压强需求的影响所致。但是,这样的结构就导致清洗机在清洗过程中,中间区域存在一定的“盲区”,即使喷淋臂的两侧喷孔在喷淋臂上方有交叉汇流的效果,但由于力道不足,水流扩散,导致位于喷淋臂中间区域上方的餐具存在清洗不干净的问题。

因此,对于目前的喷淋臂结构,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在中间区域增加喷孔而提高清洁效果的清洗机的喷淋臂。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清洗机的喷淋臂,包括喷淋臂本体,该喷淋臂本体的中部形成有集水腔,该集水腔两侧分别连接有沿喷淋臂本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主流道,所述集水腔与主流道的连接处构成喷淋臂本体的喉口部位,所述喷淋臂本体的侧壁上开有与主流道相连通的第一喷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臂本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自主流道向集水腔上方延伸的辅助流道,所述喷淋臂本体的中央部位开设有与该辅助流道相连通的第二喷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辅助流道凸设于喷淋臂本体的外侧壁上,所述主流道对应辅助流道的内壁保持平滑。使主流道的内壁面保持原有的平滑结构,以避免对主流道的水流速度造成影响,确保第一喷孔具有足够的喷射力度。

优选地,按照水流流动方向,所述辅助流道的进液口位于相应喉口部位的下游、相应第一喷孔的上游。当主流道中的水流自第一喷孔喷出后,水流压力会相应减小,将辅助流道的进液口设于相应喉口部位的下游、相应第一喷孔的上游,可在不影响集水腔进水压力的前提下,为辅助流道提供尽可能大的水压,提高第二喷孔出水的喷射力,进而提高清洗效果。

作为改进,所述辅助流道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直线段及弧形段,且所述直线段与弧形段的连接处为相切连接,所述弧形段靠近喷淋臂本体顶壁的中央部位布置,所述的第二喷孔开设于弧形段上。辅助流道的上游采用直线段,可以在尽可能小的损耗水压的前提下将水流输送至喷淋臂本体的中央部位,而将辅助流道的下游设为弧形段,并将第二喷孔开设于弧形段上,可以在水流突然断流的冲力下使水流冲出第二喷孔,提高第二喷孔出水的喷射力,进一步提高清洗效果。

优选地,所述喷淋臂本体顶壁的中央部位形成有下凹区域,所述直线段的末端边缘靠近下凹区域的外缘布置,所述弧形段围绕并靠近下凹区域的外缘布置。采用这样的结构,以使水流覆盖的范围更广。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喷孔开设于弧形段的末端,所述弧形段的末端具有竖向布置的内壁,所述第二喷孔的轴心线自该内壁向辅助流道的上游倾斜。所述第二喷孔的轴心线与内壁之间的夹角为10°~40°。上述结构有利于在水流突然断流的冲力下使水流冲出第二喷孔,提高第二喷孔出水的喷射力

优选地,所述的辅助流道为两条并分别连接于一主流道上,每个所述辅助流道末端的第二喷孔在下凹区域两侧对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反。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使水流覆盖的范围更广。

为了提高出水冲击力,所述第二喷孔内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喷淋臂本体的底壁上开有与集水腔相连通的进水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在喷淋臂本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自主流道向集水腔上方延伸的辅助流道,在喷淋臂本体的中央部位开设了与该辅助流道相连通的第二喷孔,这样就在喷淋臂两侧旋转臂上覆盖有第一喷孔的前提下,弥补了喷淋臂中央区域无法出水的缺陷,使喷淋臂的出水范围能覆盖其上方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辅助流道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清洗机的喷淋臂包括喷淋臂本体1,喷淋臂本体1自中央部位分别向两侧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喷淋臂的两旋转臂11。喷淋臂本体1的中部内部中空形成有集水腔10,喷淋臂本体1的底壁上开有与集水腔10相连通的进水口101。集水腔10两侧分别连通有沿喷淋臂本体1长度方向延伸并形成于旋转臂11上的主流道12,集水腔10与主流道12的连接处构成喷淋臂本体1的喉口部位13,两旋转臂11的顶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喷孔121,各第一喷孔121分别与相应的主流道1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喷淋臂本体1的顶壁上形成有自主流道12向集水腔10上方延伸的辅助流道14,喷淋臂本体1的中央部位开设有与该辅助流道14相连通的第二喷孔141。辅助流道14凸设于喷淋臂本体1的外侧壁上,主流道12对应辅助流道14的内壁保持平滑,使主流道12的内壁面保持原有的平滑结构,以避免对主流道12的水流速度造成影响,确保第一喷孔121具有足够的喷射力度。按照水流流动方向,辅助流道14的进液口142位于相应喉口部位13的下游、相应第一喷孔121的上游。当主流道12中的水流自第一喷孔121喷出后,水流压力会相应减小,将辅助流道14的进液口142设于相应喉口部位13的下游、相应第一喷孔121的上游,可在不影响集水腔10进水压力的前提下,为辅助流道14提供尽可能大的水压,提高第二喷孔141出水的喷射力,进而提高清洗效果。

本实施例的辅助流道14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直线段143及弧形段144,且直线段143与弧形段144的连接处为相切连接,弧形段144靠近喷淋臂本体1顶壁的中央部位布置,第二喷孔141开设于弧形段144上。具体的,喷淋臂本体1顶壁的中央部位形成有下凹区域100,直线段143的起始端位于相应主流道12的中心线上,直线段143的末端边缘靠近下凹区域100的外缘布置,弧形段144围绕并靠近下凹区域100的外缘布置。第二喷孔141开设于弧形段144的末端,弧形段144的末端具有竖向布置的内壁1441,第二喷孔141的轴心线自该内壁向辅助流道14的上游倾斜。第二喷孔141的轴心线与内壁1441之间的夹角a为10°~40°。辅助流道14的上游采用直线段143,可以在尽可能小的损耗水压的前提下将水流输送至喷淋臂本体1的中央部位,而将辅助流道14的下游设为弧形段144,并将第二喷孔141开设于弧形段144的末端,可以在水流突然断流的冲力下使水流冲出第二喷孔141,提高第二喷孔141出水的喷射力,进一步提高清洗效果。本实施例的辅助流道14为两条并分别连接于一个主流道12上,每个辅助流道14末端的第二喷孔141在下凹区域100两侧对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反,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使水流覆盖的范围更广。

本实施例在喷淋臂本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自主流道12向集水腔10上方延伸的辅助流道14,在喷淋臂本体1的中央部位开设了与该辅助流道14相连通的第二喷孔141,这样就在喷淋臂两侧旋转臂11上覆盖有第一喷孔121的前提下,弥补了喷淋臂中央区域无法出水的缺陷,使喷淋臂的出水范围能覆盖其上方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清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