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集架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8870发布日期:2018-10-12 21:49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橱柜;尤其涉及一种密集架顶板。



背景技术:

包括密集架、书架等各种橱柜,为了花费同样量的板材而获得强度、结实度更高的柜体的使用效果,就需要对其各部件进行相应的结构、形状和连接方式等的改进,否则就需要加厚或使用更高强度、更高品质的板材来加工制作。现有技术对于柜体包括层板、侧板等都可通过于其板面设置加强筋的方式来解决省材与机械强度相矛盾的问题。但对于相关柜体的顶板都是使用传统的直角边结构,其既不够美观,机械强度也不高,同时,使用还不够安全,尤其是低矮柜,其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由于其在柜体的设置位置,采用设置加强筋的方式往往又不太适合,现有的相关柜体的顶板多由顶板面板体与其两侧竖向边构成,一方面其顶板自身的机械强度低,另一方面由于其连接结构不尽合理,因而由该结构的顶板构成的柜体的整体结构强度相对较低。特别是,现有的柜体相关构成板体设置的加强筋都是呈纵向设置,其能够获得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现有的密集架其顶板无一例外都设置呈平面式顶面板,这种结构的顶板构成的密集架,当场地发生火灾时,触发室内自动消防系统启动进行喷水灭火情况下,其密集架顶板的大量积水将自其顶面四周顺流到架内的纸质文件档案上造成损坏,以导致不必要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密集架顶板。该密集架顶板结构合理、且简单,其能够有效防止内藏物件受到雨水浸湿,且使用安全,相对刚性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密集架顶板的技术方案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包括顶面板和分别设于该顶面板相对两侧的竖向边,所述顶面板为一凹凸面板,所述凹凸面板包括若干条凸起部,以及设置于相应的所述凸起部之间的凹陷部,所述凸起部和凹陷部分别沿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凹凸面板的所述凸起部包括设置于顶面板的相对两侧的各一条凸起边,所述凹陷部为一设置于顶面板的该两相对两侧凸起边之间的一凹槽面。

所述凸起部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部的若干条均衡凸筋。

所述凹槽面的相对两侧侧壁设置呈倾斜壁面。

所述凹槽面的相对两端设置有向外延伸部。

所述凹凸面板以及板本体的竖向边由相应的顶板板体冲压制成。

本实用新型密集架顶板由于其板体特别的整体组成结构和形状,使得其自身结构强度大,抗弯强度和扭力强度大,其构成的书架密集架等整体稳定性和牢靠性更高;特别是,当因消防或房屋漏水于密集架的顶板出现积水时,其可以通过凹凸面板的凹槽面将水引导至自密集架的两侧围板下排,有效避免架内物件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端视图;图3-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3和5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藉由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密集架顶板包括板本体1,其板本体1包括顶面板和分别设于该顶面板相对两侧的竖向边3,其顶面板为一凹凸面板2,其凹凸面板2 包括分别沿相应的顶板(或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凸起部和凹陷部。

本例中其凸起部包括位于顶面板或凹凸面板的相对两侧的各一条凸起边4,其凹陷部为一位于该两条凸起边4之间一条凹槽面5,由该凹槽面5构成顶面板的主体部。

凹槽面5的相对两侧壁呈自上往下向相向倾斜的倾斜壁面6。其凹凸面板的凹槽面及其两条凸起边、以及板本体的相对两侧竖向边3由构成相应的顶板的板体冲压制一体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如图3所示,其凹凸面板2的凸起部还包括一条设置于凹槽面5的中部的一条均衡凸筋7,其均衡凸筋7、竖向边3、凹槽面及其凸起边由构成相应的顶板的板体冲压制一体式。在密集架出现前后高低不一致时,其均衡凸筋7可对顶板凹槽面内的水进行均衡分隔缓冲,避免水往前侧或后侧凸起边溢出到柜内。同时均衡凸筋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机械强度,增加密集架的稳定性和结实度。本例其余结构等可与上述实施例类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如图4所示,其凹凸面板2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向下的防护边8,防护边8由凹凸面板2的板壁的相对两端部折弯形成。其防护边可以避免顶板凹槽面上的水自其密集架的两侧板上端的缝隙渗入到柜内。本例其余结构等可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类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凹凸面板2的凹槽面的相对两端设置有向外延伸部。本例其余结构等可与上述实施例1和2类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板本体的凹凸面板2的相对两侧凸起边4分别通过相应的弧形边9与相应的竖向边3连接。其弧形边9可由凹凸面板2折弯制作竖向边时形成的弧形角构成。其可以有效避免使用时与柜体发生碰撞时减少减轻受伤的可能性。特别可以进一步增加架体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本例其余结构等可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类同。

上述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