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5845发布日期:2019-01-25 16:5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陶瓷材料是一种蓄热性能比较好的材料,故而陶瓷锅具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会比金属锅等炊具高很多,非常适宜用于煲汤等烹饪工作。但是,由于陶瓷制品要经过高温烧制,在高温烧制后其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从而影响了陶瓷锅具的外观和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锅具的电磁烹饪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陶瓷锅本体,所述锅本体的外底壁上凸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具的支撑部和用于加固所述锅本体的加固部,且所述加固部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锅具,通过在陶瓷锅本体的外底壁上设计加固部,由于加固部凸出于锅本体的外底壁,这相当于增加了陶瓷锅底的局部厚度,从而对锅底起到了有效的加固作用,进而改善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的情况,从而优化了陶瓷锅具的外观,提高了陶瓷锅具的良品率;而陶瓷锅本体外底壁上的支撑部,则保证了陶瓷锅具的平稳性,使其能够稳定地支撑在电磁炉等烹饪设备的工作台面上或者平稳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同时,加固部的高度需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以保证加固部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支撑部对陶瓷锅具的稳定支撑,进而保证了陶瓷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部呈封闭的环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加固部呈圆环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所述加固部呈圆环形时,所述加固部的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45mm。

使加固部呈封闭的环状,结构较为规整,便于陶瓷锅具在制备过程中的加工成型;且相较于非封闭环状的加固部而言,有利于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发生高温变形的概率,因而提高了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同时,封闭的环状结构形成为一个整体,便于在锅本体底部安装其他结构,比如在锅本体底部安装导磁膜,使陶瓷锅具形成为导磁陶瓷锅具。

至于加固部的具体形状,不受限制,比如圆环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均可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优选地,加固部呈圆环形,与锅具的整体形状相适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固部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进一步地,加固部的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45mm,既基本可以满足常见陶瓷锅具防止底部变形的加固需要,又避免了加固部过大而影响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加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凸起,多个所述子凸起围设出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

加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凸起,即:加固部也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结构,同样能够增加锅底的局部厚度,因而也能够起到加固作用,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而多个子凸起围设出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既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降低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发生高温变形的概率,因而也有利于提高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也便于在锅本体底部近似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也便于安装其他结构,比如在锅本体底部安装导磁膜,使陶瓷锅具形成为导磁陶瓷锅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导磁部,与所述锅本体相连,用于使所述锅具导磁。

锅具还包括与锅本体相连的导磁部,从而形成了导磁陶瓷锅具,使陶瓷锅具能够用于电磁炉,由于电磁炉陶瓷锅电磁加热功率比热盘加热的慢炖陶瓷锅功率大很多,但同时,较高的温度也导致陶瓷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对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产生比较强烈的热辐射,使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工作温度升高,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通过降低导磁陶瓷锅具的底部厚度来提高陶瓷锅具的导热性,可以减少陶瓷锅具对电磁炉内电子元器件的热辐射。但同时,底部厚度减薄后的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更容易发生高温变形,故而将本申请的防止陶瓷锅具底部变形的结构应用在导磁陶瓷锅具上,具有更大的意义。当然,本申请的锅具也可以用于燃气灶等设备。

至于导磁部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设置在锅本体底部的导磁膜,也可以是附设在锅本体上的导磁涂层,也可以是嵌设在锅本体内部的导磁金属纤维,……,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然,本申请的锅具不局限于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普通陶瓷锅具,均能采用本申请的防止底部变形结构来改善底部高温变形的现象,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磁部为导磁膜,所述导磁膜粘贴在所述锅本体的外底壁上,且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加固部的通孔。

采用导磁膜作为导磁部,直接将导磁膜粘贴在锅本体的外底壁上,即可使陶瓷锅具导磁,结构和装配工艺均较为简单;由于锅本体的外底壁上凸设了加固部,使得锅本体的外底壁不能形成整体的平面,故而需在导磁膜上开设通孔来避让加固部,以保证导磁膜与锅本体的有效贴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部和所述通孔的数量均为一个;和/或,所述支撑部围设出环状区域,所述导磁膜位于所述环状区域内,且其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区域的直径;和/或,所述导磁膜的厚度小于所述加固部的高度。

加固部和通孔的数量均为一个,在满足加固需求的基础上,既便于导磁膜的快速安装,又增加了导磁膜的面积,进而保证了导磁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且无论加固部为封闭的环状结构还是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此时加固部的表面及其内圈不覆盖导磁膜,而仅其外圈覆盖导磁膜,使得导磁膜的安装非常方便。

支撑部围设出环状区域,导磁膜位于环状区域内,且其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环状区域的直径,保证了导磁膜能够牢牢地粘贴在锅本体的外底壁上,且不会向外凸出,且支撑部还对导磁膜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导磁膜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支撑部位于锅本体外底壁的边缘部位,这样支撑部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够增加导磁膜的面积,使得导磁膜的外周缘的直径能够增加至与陶瓷锅具的锅底直径相当,因而有利于提高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

导磁膜的厚度小于加固部的高度,能够有效防止因导磁膜过厚而与其他结构发生摩擦磨损的情况,从而延长了导磁膜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固部的高度小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和/或,所述加固部设置在所述锅本体底部的中部区域,且其几何中心与所述锅本体的底部中心重合;和/或,所述锅本体的锅底的厚度为4.5mm-5.5mm;和/或,所述锅具还包括盖设在所述锅本体上的锅盖。

使加固部的高度小于支撑部的高度,保证了加固部不会接触到锅具下方的台面,这样既能够防止导磁陶瓷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其高温加固部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电磁炉的微晶面板,导致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温度升高而造成安全隐患,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导磁陶瓷锅具对电磁炉的热损坏;同时还能够避免各种陶瓷锅具在加热完成后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时,加固部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台面而烧坏餐桌、厨具等器具的工作台面。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导磁陶瓷锅具,由于支撑部一般与电磁炉微晶面板上的加热区域的环状结构尺寸相适配,故而支撑部与电磁炉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线圈盘)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支撑部虽然在加热过程中与微晶面板直接接触,但其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相对较小。

加固部设置在锅本体底部的中部区域,且其几何中心与锅本体的底部中心重合,使得锅本体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且强度分布较为均匀,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现有技术中陶瓷锅具的锅底厚度一般为6.5mm-8mm,蓄热能力较强,对其下方结构(比如:电磁炉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线圈盘,或者餐桌、橱柜等器具的工作台面等)的热辐射比较严重;而本申请将锅本体的锅底厚度降低至为4.5mm-5.5mm,显著降低了陶瓷锅具的底部厚度,提高了陶瓷锅的导热性,进而显著减少了陶瓷锅对电子元器件及各种工作台面的热辐射;同时,在减薄后的陶瓷锅底部设计了加固部,保证了高温烧制后的陶瓷锅底部不容易发生高温变形。

锅具还包括与锅本体配套的锅盖,则锅盖与锅本体相适配,因而密封效果、配合效果、烹饪效果更好(比如陶瓷锅本体相应配有陶瓷锅盖,能产生更好的烹饪效果),且比较美观。当然,锅具也可以不包括锅盖,在烹饪过程中采用其他尺寸相近的锅具的锅盖来代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为沿所述锅本体的外底壁的周向方向设置的裙边,所述裙边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锅本体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裙边,且向下贯穿所述裙边的下边缘;或,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支脚,多个所述支脚沿所述锅本体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在锅本体的底部设计裙边作为支撑部,裙边的长度相对较长,能够有效提高对锅具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在裙边上开设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一方面减少了裙边与其下方的台面(如电磁炉的微晶面板或者餐桌、橱柜等的工作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另一方面,避免了陶瓷锅具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密闭腔体,使得该空间能够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

或者,也采用多个支脚作为支撑部,由于支脚的体积相对较小,因而能够显著减小陶瓷锅具与其下方的台面的接触面积,同时,相邻的支脚之间也具有较大的空隙,便于陶瓷锅具底部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通,因而也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和电磁炉,所述电磁炉的磁力线能够穿过所述锅具,使所述锅具感应发热。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锅具可以为前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锅本体上连接导磁部形成的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锅本体本身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陶瓷锅具,比如由具有导磁性能的金属材料制备出的陶瓷锅本体(金属陶瓷),或者由不导磁非金属材料与导磁金属材料混合后制备的陶瓷锅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锅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本体,11加固部,12裙边,13凹槽,20导磁膜,3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陶瓷锅本体10,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凸设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和用于加固锅本体10的加固部11,且加固部11的高度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在陶瓷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设计加固部11,由于加固部11凸出于锅本体10的外底壁,这相当于增加了陶瓷锅底的局部厚度,从而对锅底起到了有效的加固作用,进而改善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的情况,从而优化了陶瓷锅具的外观,提高了陶瓷锅具的良品率;而陶瓷锅本体10外底壁上的支撑部,则保证了陶瓷锅具的平稳性,使其能够稳定地支撑在电磁炉等烹饪设备的工作台面上或者平稳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同时,加固部11的高度需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以保证加固部11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支撑部对陶瓷锅具的稳定支撑,进而保证了陶瓷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锅具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加固部11呈封闭的环状,如图2所示。

可选地,加固部11呈圆环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

使加固部11呈封闭的环状,结构较为规整,便于陶瓷锅具在制备过程中的加工成型;且相较于非封闭环状的加固部11而言,有利于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发生高温变形的概率,因而提高了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同时,封闭的环状结构形成为一个整体,便于在锅本体10底部安装其他结构,比如在锅本体10底部安装导磁膜20,使陶瓷锅具形成为导磁陶瓷锅具。

至于加固部11的具体形状,不受限制,比如圆环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均可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优选地,加固部11呈圆环形,如图2所示,且加固部11的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45mm。

加固部11呈圆环形,与锅具的整体形状相适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固部11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进一步地,加固部11的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45mm,既基本可以满足常见陶瓷锅具防止底部变形的加固需要,又避免了加固部11过大而影响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支撑部为沿锅本体10的外底壁的周向方向设置的裙边12,裙边1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3,凹槽13沿锅本体10的径向方向贯穿裙边12,且向下贯穿裙边12的下边缘,如图1和图2所示。

在锅本体10的底部设计裙边12作为支撑部,裙边12的长度相对较长,能够有效提高对锅具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在裙边12上开设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13,一方面减少了裙边12与其下方的台面(如电磁炉的微晶面板或者餐桌、橱柜等的工作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另一方面,避免了陶瓷锅具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密闭腔体,使得该空间能够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加固部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凸起,多个子凸起围设出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

加固部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凸起,即:加固部11也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结构,同样能够增加锅底的局部厚度,因而也能够起到加固作用,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而多个子凸起围设出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既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锅具的结构在周向方向上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降低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发生高温变形的概率,因而也有利于提高对陶瓷锅底的加固效果;也便于在锅本体10底部近似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也便于安装其他结构,比如在锅本体10底部安装导磁膜20,使陶瓷锅具形成为导磁陶瓷锅具。

实施例三(如图2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锅具还包括:导磁部,与锅本体10相连,用于使锅具导磁。

锅具还包括与锅本体10相连的导磁部,从而形成了导磁陶瓷锅具,使陶瓷锅具能够用于电磁炉,由于电磁炉陶瓷锅电磁加热功率比热盘加热的慢炖陶瓷锅功率大很多,但同时,较高的温度也导致陶瓷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对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产生比较强烈的热辐射,使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工作温度升高,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通过降低导磁陶瓷锅具的底部厚度来提高陶瓷锅具的导热性,可以减少陶瓷锅具对电磁炉内电子元器件的热辐射。但同时,底部厚度减薄后的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更容易发生高温变形,故而将本申请的防止陶瓷锅具底部变形的结构应用在导磁陶瓷锅具上,具有更大的意义。当然,本申请的锅具也可以用于燃气灶等设备。

至于导磁部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设置在锅本体10底部的导磁膜20,也可以是附设在锅本体10上的导磁涂层,也可以是嵌设在锅本体10内部的导磁金属纤维,……,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实施例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然,本申请的锅具不局限于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普通陶瓷锅具,均能采用本申请的防止底部变形结构来改善底部高温变形的现象,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地,导磁部为导磁膜20,导磁膜20粘贴在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且开设有用于避让加固部11的通孔,如图2所示。

采用导磁膜20作为导磁部,直接将导磁膜20粘贴在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即可使陶瓷锅具导磁,结构和装配工艺均较为简单;由于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凸设了加固部11,使得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不能形成整体的平面,故而需在导磁膜20上开设通孔来避让加固部11,以保证导磁膜20与锅本体10的有效贴合。

优选地,加固部11和通孔的数量均为一个,如图2所示。

加固部11和通孔的数量均为一个,在满足加固需求的基础上,既便于导磁膜20的快速安装,又增加了导磁膜20的面积,进而保证了导磁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且无论加固部11为封闭的环状结构还是具有间隙的环状结构,此时加固部11的表面及其内圈不覆盖导磁膜20,而仅其外圈覆盖导磁膜20,使得导磁膜20的安装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支撑部围设出环状区域,导磁膜20位于环状区域内,且其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环状区域的直径,如图2所示。

支撑部围设出环状区域,导磁膜20位于环状区域内,且其外周缘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环状区域的直径,保证了导磁膜20能够牢牢地粘贴在锅本体10的外底壁上,且不会向外凸出,且支撑部还对导磁膜20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了导磁膜20的使用可靠性。优选地,支撑部位于锅本体10外底壁的边缘部位,这样支撑部的支撑作用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够增加导磁膜20的面积,使得导磁膜20的外周缘的直径能够增加至与陶瓷锅具的锅底直径相当,因而有利于提高陶瓷锅具的加热效率。

优选地,导磁膜20的厚度小于加固部11的高度。

导磁膜20的厚度小于加固部11的高度,能够有效防止因导磁膜20过厚而与其他结构(如电磁炉的微晶面板或者餐桌、橱柜等的工作台面等)发生摩擦磨损的情况,从而延长了导磁膜2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四(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支撑部包括多个支脚,多个支脚沿锅本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采用多个支脚作为支撑部,由于支脚的体积相对较小,因而能够显著减小陶瓷锅具与其下方的台面的接触面积,同时,相邻的支脚之间也具有较大的空隙,便于陶瓷锅具底部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通,因而也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锅具还包括盖设在锅本体10上的锅盖30,如图1所示。

锅具还包括与锅本体10配套的锅盖30,则锅盖30与锅本体10相适配,因而密封效果、配合效果、烹饪效果更好(比如陶瓷锅本体10相应配有陶瓷锅盖30,能产生更好的烹饪效果),且比较美观。当然,锅具也可以不包括锅盖30,在烹饪过程中采用其他尺寸相近的锅具的锅盖30来代替。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固部11的高度小于支撑部的高度。

使加固部11的高度小于支撑部的高度,保证了加固部11不会接触到锅具下方的台面,这样既能够防止导磁陶瓷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其高温加固部11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电磁炉的微晶面板,导致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温度升高而造成安全隐患,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导磁陶瓷锅具对电磁炉的热损坏;同时还能够避免各种陶瓷锅具在加热完成后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时,加固部11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台面而烧坏餐桌、厨具等器具的工作台面。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导磁陶瓷锅具,由于支撑部一般与电磁炉微晶面板上的加热区域的环状结构尺寸相适配,故而支撑部与电磁炉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线圈盘)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支撑部虽然在加热过程中与微晶面板直接接触,但其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加固部11设置在锅本体10底部的中部区域,且其几何中心与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重合,如图2所示。

加固部11设置在锅本体10底部的中部区域,且其几何中心与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重合,使得锅本体10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且强度分布较为均匀,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本体10的锅底的厚度为4.5mm-5.5mm。

现有技术中陶瓷锅具的锅底厚度一般为6.5mm-8mm,蓄热能力较强,对其下方结构(比如:电磁炉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线圈盘,或者餐桌、橱柜等器具的工作台面等)的热辐射比较严重;而本申请将锅本体10的锅底厚度降低至为4.5mm-5.5mm,显著降低了陶瓷锅具的底部厚度,提高了陶瓷锅的导热性,进而显著减少了陶瓷锅对电子元器件及各种工作台面的热辐射;同时,在减薄后的陶瓷锅底部设计了加固部11,保证了高温烧制后的陶瓷锅底部不容易发生高温变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具和电磁炉,电磁炉的磁力线能够穿过锅具,使锅具感应发热。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锅具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在锅本体10上连接导磁部形成的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锅本体10本身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陶瓷锅具,比如由具有导磁性能的金属材料制备出的陶瓷锅本体10(金属陶瓷),或者由不导磁非金属材料与导磁金属材料混合后制备的陶瓷锅本体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通过在陶瓷锅本体的外底壁上设计加固部,由于加固部凸出于锅本体的外底壁,这相当于增加了陶瓷锅底的局部厚度,从而对锅底起到了有效的加固作用,进而改善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的情况,从而优化了陶瓷锅具的外观,提高了陶瓷锅具的良品率;而陶瓷锅本体外底壁上的支撑部,则保证了陶瓷锅具的平稳性,使其能够稳定地支撑在电磁炉等烹饪设备的工作台面上或者平稳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同时,加固部的高度需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以保证加固部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支撑部对陶瓷锅具的稳定支撑,进而保证了陶瓷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