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8835发布日期:2019-04-05 19:4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引流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水壶是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用品,如今,人们饮用的不仅仅是白开水,会饮用各种用茶叶、水果甚至其他中草药浸泡的饮品,若人们用普通茶杯饮用,嘴唇会接触到浸泡的材料,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市场上常见的带过滤网的饮水杯,往往将茶叶放置在过滤网上,过滤网横向放在靠近水壶口的位置,在冲水的时候热水往往会溅到自己,不安全。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如在泡制茶水时不方便,过滤效果不好,清洗不方便等问题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接插入容器中即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内引流口将热水倒入容器内,通过外引流口将容器内的水倒出并过滤,整体使用方便,双层引流口为分体设置,可便于清洗,并可在任意角度将水倒出饮用的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包括冲压呈喇叭形状的外引流口和内引流口,所述内引流口装设于外引流口内径;所述外引流口外径套设有外部密封圈,所述内引流口外径套设有内部密封圈,所述外引流口套设外部密封圈位置朝内径凸起设有卡台,所述内引流口通过内部密封圈卡设于卡台。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卡台卡设有引流圈,所述引流圈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内引流口通过内部密封圈卡设于引流圈。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对应套设内部密封圈位置设有片状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对应套设内部密封圈朝下固定连接有过滤筛,所述过滤筛环向设有若干筛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对应卡台位置设有引流圈,所述引流圈开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内部密封圈套设于引流圈外径。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对应引流圈的内径设有片状过滤板,所述片状过滤板开设有若干过滤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靠近引流圈朝向延伸设有过滤筛,所述过滤筛环向设有若干筛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外引流口对应卡台的内径设有片状引流圈,所述片状引流圈环向开设有若干引流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卡设于片状引流圈,且其与片状引流圈卡接位置设有片状过滤板,所述片状过滤板开设有若干过滤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引流口与片状引流圈卡接位置朝下延伸设有过滤筛,所述过滤筛环向设有若干筛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第一方面,设有冲压呈喇叭形状的外引流口和内引流口,采用不锈钢冲压成形的双层引流口,且为分体设置,无论在倒入热水冲泡或将泡制的茶水倒出均实用方便,所述内引流口装设于外引流口内径,由内引流口将热水倒入,通过外引流口将泡制的茶水倒出,使用方便;第二方面,所述外引流口外径套设有外部密封圈,通过外部密封圈可便于外引流口与容器之间的放置起到密封作用,便于倒入或倒出茶水时起到密封作用,同时也提高外引流口的放置固定效果,所述内引流口外径套设有内部密封圈,通过内部密封圈可便于内引流口与外引流口的连接安装,同时也便于两者之间的分离,便于清洗使用,实用性较强;第三方面,所述内部密封圈和外部密封圈均为硅胶密封圈,采用硅胶密封圈使用,首先成本较低,硅胶本身无毒、无害,并且具有高强的密封性,提高密封效果和使用效果,实用性较强;第四方面,所述外引流口套设外部密封圈位置朝内径凸起设有卡台,所述内引流口通过内部密封圈卡设于卡台,通过卡台与内部密封圈的卡合,将内引流口与外引流口卡合形成一体,在冲泡茶水过程中方便,实用性较强。

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插入容器中即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内引流口将热水倒入容器内,通过外引流口将容器内的水倒出并过滤,整体使用方便,而且双层引流口均为万向引流口设置,倒入倒出均方便,双层引流口为分体设置,可便于清洗,并可在任意角度将水倒出饮用,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第一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第二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第一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的第二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双层万向引流口100、外引流口110、外部密封圈111、卡台112、引流圈113、引流孔114、内引流口120、内部密封圈121、过滤板122、过滤孔123、过滤筛124、筛孔1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分体式双通道过滤引流装置100,包括冲压呈喇叭形状的外引流口110和内引流口120,所述内引流口120装设于外引流口110内径;所述外引流口110外径套设有外部密封圈111,所述内引流口120外径套设有内部密封圈121,所述外引流口110套设外部密封圈111位置朝内径凸起设有卡台112,所述内引流口120通过内部密封圈121卡设于卡台112。

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1,卡台112卡设有引流圈113,所述引流圈113上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14,所述内引流口120通过内部密封圈121卡设于引流圈113,通过引流圈113可将泡制的茶水引流倒出饮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对应套设内部密封圈121位置设有片状过滤板122,所述过滤板122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23,采用片状过滤板122使用,在容器内放置茶叶进行泡制茶水,通过引流圈113和片状过滤板122均可起到过滤作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对应套设内部密封圈121朝下固定连接有过滤筛124,所述过滤筛124环向设有若干筛孔125,通过过滤筛124可起到过滤泡制作用,可直接将茶叶放置在过滤筛124上进行泡制茶水,泡制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将引流圈113与外引流口110设置成一体,在倒出茶水时方便,且过滤筛124和片状过滤板122可切换设置,便于冲泡不同类型的茶水使用,使用方便。

如图3~图4所示;

实施例2,内引流口120对应卡台112位置设有引流圈113,所述引流圈113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14,所述内部密封圈121套设于引流圈113外径,通过引流圈113可将泡制的茶水引流倒出饮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对应引流圈113的内径设有片状过滤板122,所述片状过滤板122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23,采用片状过滤板122使用,在容器内放置茶叶进行泡制茶水,通过引流圈113和片状过滤板122均可起到过滤作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靠近引流圈113朝向延伸设有过滤筛124,所述过滤筛124环向设有若干筛孔125;通过过滤筛124可起到过滤泡制作用,可直接将茶叶放置在过滤筛124上进行泡制茶水,泡制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将引流圈113与内引流口120设置成一体,在泡制茶水时可取出放置,可便于清洗,且可针对不同的茶水进行选择使用过滤筛124或片状过滤板122进行过滤,实用性较强。

如图5~图6所示;

实施例3,外引流口110对应卡台112的内径设有片状引流圈113,所述片状引流圈113环向开设有若干引流孔114,通过引流圈113可将泡制的茶水引流倒出饮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卡设于片状引流圈113,且其与片状引流圈113卡接位置设有片状过滤板122,所述片状过滤板122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23,采用片状过滤板122使用,在容器内放置茶叶进行泡制茶水,通过引流圈113和片状过滤板122均可起到过滤作用,使用方便。

内引流口120与片状引流圈113卡接位置朝下延伸设有过滤筛124,所述过滤筛124环向设有若干筛孔125,通过过滤筛124可起到过滤泡制作用,可直接将茶叶放置在过滤筛124上进行泡制茶水,泡制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片状的引流圈113使用,能够快速的将泡制好的茶水倒出饮用,实用性较强。

第一方面,设有冲压呈喇叭形状的外引流口110和内引流口120,采用不锈钢冲压成形的双层引流口,且为分体设置,无论在倒入热水冲泡或将泡制的茶水倒出均实用方便,所述内引流口120装设于外引流口110内径,由内引流口120将热水倒入,通过外引流口110将泡制的茶水倒出,使用方便;第二方面,所述外引流口110外径套设有外部密封圈111,通过外部密封圈111可便于外引流口110与容器之间的放置起到密封作用,便于倒入或倒出茶水时起到密封作用,同时也提高外引流口110的放置固定效果,所述内引流口120外径套设有内部密封圈121,通过内部密封圈121可便于内引流口120与外引流口110的连接安装,同时也便于两者之间的分离,便于清洗使用,实用性较强;第三方面,所述内部密封圈121和外部密封圈111均为硅胶密封圈,采用硅胶密封圈使用,首先成本较低,硅胶本身无毒、无害,并且具有高强的密封性,提高密封效果和使用效果,实用性较强;第四方面,所述外引流口110套设外部密封圈111位置朝内径凸起设有卡台112,所述内引流口120通过内部密封圈121卡设于卡台112,通过卡台112与内部密封圈121的卡合,将内引流口120与外引流口110卡合形成一体,在冲泡茶水过程中方便,实用性较强。

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插入容器中即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内引流口120将热水倒入,通过外引流口110将水倒出出并过滤,整体使用方便,而且双层引流口均为万向引流口设置,倒入倒出均方便,双层引流口为分体设置,可便于在泡制茶水后清洗,可在任意角度将茶水倒出饮用,实用性较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