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9680发布日期:2019-06-26 01:0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吸尘器中的两级尘气分离结构。



背景技术:

吸尘器是利用电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从而将尘屑吸入集尘装置中,并将过滤后的空气以极高的速度排出风机的清洁电器,吸尘器按其功能分类包括干式吸尘器与干湿两用吸尘器,干式吸尘器一般包括尘袋式与尘杯式。

现有的尘杯式吸尘器一般包括两级尘气分离结构,第一级结构用以过滤空气中的大型污物,第二级结构用于分离收集小型的灰尘颗粒等杂物。

传统的尘气分离结构中,当灰尘通过一级尘气分离结构时,由于转速较大,灰尘在一级积尘空间内仍然会进行高速旋转,在强力、高速气流的作用下,会有更多的灰尘进入到二级尘气分离结构内,一方面影响尘气一级分离效果,降低一级尘气分离效率,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尘气二级分离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一级尘气分离效率的两级尘气分离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包括一尘杯,尘杯具有一进气口,尘杯内设有与进气口连通的一级积尘腔,还包括位于所述一级积尘腔内的旋风罩和内尘筒,旋风罩环绕在内尘筒的外周侧并用于尘气的一级分离,旋风罩与内尘筒之间形成一级尘气分离后的风流通道,内尘筒内设有与风流通道连通的二级积尘室,所述一级积尘腔内设有用于降低气流转速的缓冲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位于所述尘杯一级积尘腔的底部,缓冲机构包括沿所述尘杯周向布置的若干个筋板。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筋板的高度从与所述进气口处相对应的位置沿所述一级积尘腔的周向逐渐增高。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筋板的内端边缘沿所述一级积尘腔的周向逐渐向该一级积尘腔的中心靠近。

进一步的,每个筋板底面向下凸出形成至少一个卡台,所述尘杯的底部设有与每个筋板下部卡台相对应的卡槽,卡台与相对应的卡槽可拆卸相卡接,沿所述一级积尘腔的周向设有一环圈,环圈固定连接在所述若干个筋板的上部。

进一步的,每个筋板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筋条,每个筋条均在所述一级积尘腔内由内到外延伸,每个筋条水平、朝上倾斜或者朝下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尘杯包括一底盖和位于底盖上的杯体,底盖能相对杯体进行打开和关闭,底盖与杯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缓冲机构设置在底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盖的外周边缘向外凸出形成一枢接部,枢接部枢接在所述杯体底部的外壁上并与该杯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尘筒的筒口沿内尘筒的周向设有若干个弧形的进风道,进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内尘筒和风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道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内尘筒筒口边缘,每个进风道的第二端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每个进风道的宽度由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逐渐变小。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级积尘腔内设置气流缓冲机构,可以起到阻碍气流的作用,降低在经过一级分离后留在一级积尘腔内气流转速,降低气流强度,进而减少一级积尘腔内的灰尘进入二级分离机构内,降低二级分离的负担,提升一级分离效率和一级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中尘杯的结构图;

图2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中底盖及缓冲机构的结构图;

图3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的结构图;

图4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剖切后的结构图;

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中尘杯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7为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中旋风罩的结构图;

图8是筋板和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尘杯;101:进气口,102:一级积尘腔,11:底盖, 12:杯体,13:枢接部,14:第一凸片,16:第一凸台,17:条形槽,18:连接部,19:限制部,20:第二凸片,21:第二凸台,22:卡勾,24:密封圈,25:环形槽,26:环形凸起,27:环形凸缘, 31:筋板,32:旋风罩,321:滤网,33:内尘筒,331:二级积尘室, 34:风流通道,35:进风道,36: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级尘气分离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包括一尘杯10,尘杯10具有一进气口101,尘杯10内设有与进气口101连通的一级积尘腔102,还包括位于所述一级积尘腔102内的旋风罩32和内尘筒33,旋风罩32环绕在内尘筒 33的外周侧,旋风罩32与内尘筒33之间形成一级尘气分离后的风流通道34,内尘筒33内设有与风流通道34连通的二级积尘室331,所述一级积尘腔102内设有用于降低气流转速的缓冲机构。

本实施例尘气先从进气口进入到一级积尘腔内,通过旋风罩的过滤实现一级分离,一级分离后的灰尘堆积在一级积尘腔内,经过旋风罩的尘气沿风流通道进入至内尘筒的二级积尘室内以实现二级分离。

本实施例通过在一级积尘腔内设置气流缓冲机构,可以起到阻碍气流的作用,降低在经过一级分离后留在一级积尘腔内气流转速,降低气流强度,进而减少一级积尘腔内的灰尘进入二级分离机构内,降低二级分离的负担,提升一级分离效率和一级分离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缓冲机构位于所述尘杯10一级积尘腔102的底部,缓冲机构包括沿所述尘杯10周向布置的若干个筋板31。

本实施例中采用筋板可以起到阻挡和缓冲气流的作用,进而降低气流转速,因为经过一级分离后的灰尘是堆积的一级积尘腔的底部,通过将筋板设置在一级积尘腔的底部,移动至一级积尘腔底部的灰尘在筋板的阻挡下不仅可以降低转速,而且可以直接堆积在一级积尘腔底部,极大程度避免堆积在底部的灰尘由于风流作用再进行漂移,保证一级分离后灰尘的稳定性,避免灰尘再漂移至二级分离空间内。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若干个筋板31的高度从与所述进气口处相对应的位置沿所述一级积尘腔102的周向逐渐增高。

本实施例通过筋板高度的变化,起到层层阻碍气流的作用,可以对不同高度的尘气进行缓冲。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每个筋板31在所述一级积尘腔102内由外到内延伸,每个筋板31由外到内逐渐增高,所述“外”是指远离一级积尘腔中心的位置,所述“内”指靠近一级积尘腔中心的位置。

由于越靠近一级积尘腔中心,风速越大,风力越大,越远离一级积尘腔中心,风速越小,风力越小,本实施例每个筋板由外到内逐渐增高,可以对一级积尘腔内不同半径的风速进行有效的阻挡和缓冲,不会影响靠近一级积尘腔中心的风流缓冲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每个筋板31均垂直于所述一级积尘腔102的周向。

本实施例中每个筋板与一级积尘腔的周向垂直,相应的,每个筋板与一级积尘腔内的风向垂直,有效接触面积大,可以最大限度的阻挡和缓冲风速。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若干个筋板31 的内端边缘沿所述一级积尘腔102的周向逐渐向该一级积尘腔102的中心靠近。

本实施例每个筋板的内端逐渐向该一级积尘腔的中心靠近,可以进一步对一级积尘腔内不同半径的风速进行有效的层层阻挡和缓冲,不会影响靠近一级积尘腔中心的风流缓冲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每个筋板31底面向下凸出形成至少一个卡台(图中未示出),所述尘杯10的底部设有与每个筋板31下部卡台相对应的卡槽(图中未示出),卡台与相对应的卡槽可拆卸相卡接。

本实施例通过卡台和卡槽的可拆卸地相卡接,可以实现筋板的可拆卸,同时也便于筋板的安装,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方便调整每个筋板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尘杯的不同形状更换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高度的筋板,极大限度改善气流缓冲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沿所述一级积尘腔102的周向设有一环圈(图中未示出),环圈拆卸连接在所述若干个筋板31的上部,具体的,环圈可以与筋板相卡接。

本实施例中环圈可以将所有的筋板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将所有的筋板一起安装在尘杯中,当然也可以一起拆卸,另外由于每个筋板的形状可能不一样,通过将筋板都连接在环圈上,避免某个筋板安装错误进而会影响气流缓冲效果,而且能提高装配效率。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每个筋板31的表面设有若干个筋条36,每个筋条36均在所述一级积尘腔102内由内到外延伸,每个筋条36水平、朝上倾斜或者朝下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筋条,不仅仅可以进一步起到挡风的作用,进一步缓冲风速,另外由于筋条方向多样,可以在多个方向分散风力和缓冲风力,将风力从分散至周围,优选将筋条朝上倾斜设置,风力可以沿筋条方向并向一级积尘腔外周引流,由于越远离一级积尘腔中心风力越小,因此这种筋条设置使得风力的分散效果尤为突出。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尘杯10包括一底盖11和位于底盖11上的杯体12,底盖11能相对杯体12进行打开和关闭,底盖11与杯体1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缓冲机构设置在底盖11上。

本实施例通过底盖不仅能够打开和关闭,还能够进行拆卸,便于对杯体和底盖中的灰尘进行清洁,也便于对各部件进行维修,尘杯局部损坏时,不需要对整个尘杯进行更换,只需要更换杯体或者底盖。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底盖11的外周边缘向外凸出形成一枢接部13,枢接部13枢接在所述杯体12底部的外壁上并与该杯体1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底盖上的枢接部能绕所述杯体进行转动,以使底盖相对于杯体打开和关闭,同时枢接部能够与杯体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通过一枢接部实现底盖的打开关闭以及底盖的可拆卸,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杯体12底部的外壁上凸出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凸片14,两个第一凸片14上相对地分别设有一枢接孔,所述枢接部13位于两个第一凸片14之间,枢接部 13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枢接孔相配合的具有弹性的第一凸台16。

本实施例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一凸台与两个第一凸片上的枢接孔相配合,既能实现第一凸台与第一凸片之间的相对转动,而且可以对第一凸台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将第一凸台从枢接孔中拆卸出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枢接部13上位于两个第一凸台16之间设有条形槽17,条形槽17内沿其延伸的方向设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条形槽17的两端,优选的,该弹性件可以为压缩弹簧。

本实施例通过在条形槽中设置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可以分别抵靠住,两个第一凸台,避免第一凸台从枢接孔中凸出,保证第一凸台与第一凸片之间稳定的相对转动。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底盖11的外周边缘还凸出形成一连接部18,所述杯体12底部的外壁上设有与连接部18 相配合的限制部19,限制部19能对处于关闭位置的底盖11上的连接部18进行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通过限制部与连接部的配合,可以实现对底盖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处于关闭位置的底盖与杯体之间产生间隙,进而避免灰尘流出。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杯体12外壁的底部还凸出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凸片20,所述限制部19的两侧分别凸出形成一第二凸台21,第二凸台21分别枢设在两个第二凸片20上,限制部19的底部凸出形成一能勾紧所述连接部18底部的卡勾22。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卡勾,可以起到勾紧底盖上连接部的作用,避免底盖自动打开,保证底盖位置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限制部19和杯体12之间位于所述第二凸台21的上方设有一压缩弹簧(图中未示出),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限制部19与所述杯体12外壁上。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压缩弹簧,可以起到顶住限制部的作用,进而限制部的卡勾可以更加勾紧底盖上的连接部,连接更加可靠稳定。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杯体12和底盖11之间设有密封圈24。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灰尘从杯体和底盖之间留出。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杯体12底部的外壁上设有环形槽25,所述密封圈24配合在环形槽25内,所述底盖11环绕配合在密封圈24的外周侧。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环形槽,可以起到固定密封圈的作用,避免密封圈发生移动,保证密封圈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密封圈24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一圈环形凸起26,环形凸起26抵靠在所述环形槽25的顶部,所述底盖11的边缘沿其周向设有一圈环形凸缘27,环形凸缘27位于环形凸起26的下方并抵靠在环形凸起26上。

本实施例通过密封圈的环形凸起抵靠在杯体底部的环形槽顶部,通过底盖的环形凸缘抵靠在密封圈的环形凸起上,可以实现杯体、密封圈和底盖之间的紧密连接、无间隙连接,一方面结构上稳定可靠,另一方面避免灰尘流出。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尘筒33的筒口沿内尘筒33的周向设有若干个弧形的进风道35,进风道35的两端分别连通内尘筒33和风流通道34。

本实施例进风道起到连通内尘筒和风流通道的作用,同时对风流进行导向,控制风流的方向。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进风道35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内尘筒33筒口边缘,每个进风道35的第二端向远离筒口的方向延伸,每个进风道35的宽度由其第二端向其第一端逐渐变小。

本实施例通过进风道宽度的变化,导致风速由进风道的第二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强,确保灰尘进入内尘筒时,速度够快、风力够大。)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每个进风道35的底面由进风道35第二端向其第一端逐渐向下倾斜。

本实施例通过将进风道的底面倾斜设置,便于尘气沿进风道进入内尘筒内。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每个进风道35第一端的底面高度不同,或者若干个进风道35第一端的底面高度沿尘筒的周向逐渐降低或者升高。

本实施例由于各个进风道的第一端高度不同,使得每个进风道的进风量不同,使得进入内尘筒中的旋涡气流沿内尘筒中心轴并不对称,有利于灰尘的二级分离。

为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旋风罩32上设有滤网321,滤网321的高度由高到低沉降分布。

本实施例滤网高度的不同,使得流入风流通道的风量也不同,进而流入风流通道的风流产生非对称旋涡风向,能提高灰尘的离心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