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718发布日期:2019-04-16 22: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水壶由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易携带等优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加热容器,人们常用电水壶煮水、煮养生食材等。

现有技术的电水壶主要包括:壶体、盖设在壶体顶部开口上的壶盖以及位于壶体底部的底座。壶体用于盛装液体,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液体的发热元件。使用时,将盛装有液体的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接通电源,即可对壶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然而,在电水壶工作过程中,底座上的发热元件的边缘裸露在外面,由于发热元件的温度较高,若用户不小心触碰到发热元件,会导致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用户触碰到发热元件而引起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水壶,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壶体以及位于所述壶体底部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液体的发热元件,所述壶体上还具有挡热件,所述壶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挡热件围设在所述发热元件的外围。

本实用新型的电水壶,通过在壶体上设置挡热件,当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时,挡热件围设在发热元件的外围,通过挡热件对发热元件进行挡设,从而较大程度的避免用户触碰到发热元件而引起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电水壶工作时,挡热件围设在发热元件的外围,因此,挡热件还可以对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进行聚集,防止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向四周扩散,从而提高了发热元件对壶体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为围设在所述壶体外壁周向上的环状挡热罩。

通过将挡热件设置为环状挡热罩,环状挡热罩将发热元件的外周围住,对发热元件进行了有效挡设,避免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的顶端连接在所述壶体的外壁底部;

所述壶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挡热件的底端位于所述发热元件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壶体的外壁上。

由于挡热件与壶体为可拆卸式连接,在不烹煮时,可将挡热件从壶体上拆卸下来,当需要烹煮时,再将挡热件安装在壶体上。另外,当挡热件或者壶体中的任一个发生意外破损或故障等而需要更换时,可以将挡热件从壶体上拆下来,仅需要更换其中发生故障或破损的部件即可,避免了挡热件和壶体这个整体的报废,节省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上具有第一螺纹,所述壶体的外壁上具有可与所述第一螺纹匹配连接的第二螺纹。

在使用时,将挡热件套设在壶体的外部,通过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相互配合即可将挡热件连接在壶体上,装配方便且连接可靠。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的顶端延伸至所述壶体的外壁顶部;

所述壶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挡热件的底端位于所述发热元件的外侧。

通过使挡热件的顶端延伸至壶体的顶部,即,挡热件围设在整个壶体的外侧,使得壶体形成为双层壶体,即,挡热件充当了壶体的外层,从而使得挡热件在实现对发热元件挡设的同时,还起到了防烫隔热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与所述壶体的外壁之间形成中空夹层。

这样不仅提高了电水壶的隔热防烫效果,而且使得发热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传递至壶体与挡热件之间的中空夹层内,以对壶体进行加热,减小了发热元件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加热效率以及加热均匀性。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壶体的底面。

这样设置当壶体放置在桌面或台面上时,由于挡热件的存在,壶体的底面不会直接与桌面或台面接触,可防止高温壶体将桌面或台面烫伤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防止壶体受磕碰而变形或破损的情况发生,对壶体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选的,所述壶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挡热件与所述发热元件的外缘之间具有间隙。

这样可以防止发热元件工作时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或者辐射给挡热件,提高了发热元件的加热效率,且对挡热件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与所述发热元件的外缘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mm。

通过将挡热件与发热元件之间的间隙设置在该范围内,既能够防止发热元件的热量直接传递至挡热件,同时无需使挡热件做的过大,避免挡热件过大而导致制作成本增大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挡热件的底端具有朝向所述发热元件弯折而形成的定位台阶,所述底座上具有定位部,所述壶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定位台阶抵接在所述定位部上。

通过使挡热件的底端弯折形成定位台阶,当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时,定位台阶抵接在底座的定位部上,从而可防止壶体在底座上移动或晃动,提高了电水壶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具有隔热板,所述发热元件固定在所述隔热板上。

通过在底座上设置隔热板,发热元件通过隔热板固定在底座上,由于隔热板的存在,使得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不会传递至底座,防止发热元件工作时热量过高而损坏底座,对底座进行了有效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壶体;

12—挡热件;

10—中空夹层;

121—定位台阶;

13—手柄;

2—壶盖;

3—底座;

30—定位部;

31—上盖;

32—下盖;

4—发热元件;

5—控制板;

6—隔热板;

a—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水壶。

该电水壶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壶体11、壶盖2以及底座3。壶体11的顶部具有开口,壶盖2盖设在该开口上。具体实现时,该电水壶还可以包括壶嘴和手柄13,手柄13设置在壶体11的一侧,壶嘴设置在壶体11的另一侧。通过手柄13能够很方便地壶体11端起或者放下。其中,壶盖2可以铰接在壶体11的顶部一侧,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手柄13上设置开盖按键,通过按压该开盖按键将壶盖2打开或者盖合在壶体11的顶部开口上。具体实现时,壶体11可以是玻璃壶体,用户可以透过壶体11清楚地看到壶体11内部液体的状态,实现放心安全的饮用,当然,壶体11也可以是不锈钢壶体等,本实用新型对壶体11的材质不作限定。

其中,底座3位于壶体11的底部,底座3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液体的发热元件4。可以理解的是,壶体11与底座3可分离,当需要烹煮时将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当不需要烹煮时,可将壶体11从底座3上取走。具体地,底座3内具有控制板5,发热元件4与控制板5电连接,控制板5用于控制电水壶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水壶不仅可以用来煮水,也可以用来煮牛奶、饮料,还可以用来烹煮银耳、豆浆、黄芪、当归、灵芝、茯苓、薏米、红茶、黑茶、普洱等养生食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当利用该电水壶烹煮时,将待烹煮食材放入壶体11内,然后将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给电水壶通电,即可使底座3上的发热元件4开始加热。烹煮完成后,将盛装食材的壶体11从底座3上取下便可。

然而,在电水壶工作过程中,底座3上的发热元件4的边缘裸露在外面,由于发热元件4的温度较高,若用户不小心触碰到发热元件4,会导致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本实施例的电水壶的壶体11上还具有挡热件12,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围设在发热元件4的外围。

也就是说,通过在壶体11上设置挡热件12,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正好围设在发热元件4的外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在使用电水壶时意外触碰到发热元件4而引起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电水壶的使用安全性。而且,由于挡热件12位于发热元件4外围,挡热件12还可以起到聚热的作用,避免发热元件4发出的热量向发热元件4的四周扩散,使得发热元件4对壶体11的加热效率更高。

具体实现时,挡热件12可以由耐高温的塑料制成,当然,挡热件12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挡热件12的具体材质并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够对发热元件4进行有效挡设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件4具体为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对壶体11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更加快速且均匀。其中,发热盘可以为平面发热盘,也可以是,壶体11的侧壁底部为弧形,发热盘为与壶体11的底壁形状匹配的凹形发热盘。此外,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发热元件4也可以是设置在底座3上的红外发热元件或者电加热膜层,同样可实现对壶体11的加热,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水壶,通过在壶体11上设置挡热件12,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围设在发热元件4的外围,通过挡热件12对发热元件4进行挡设,从而较大程度的避免用户触碰到发热元件4而引起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电水壶工作时,挡热件12围设在发热元件4的外围,因此,挡热件12还可以对发热元件4发出的热量进行聚集,防止发热元件4发出的热量向四周扩散,从而提高了发热元件4对壶体11的加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热件12具体为围设在壶体11外壁周向上的环状挡热罩。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环状挡热罩将发热元件4的整个外周完全围住,从而提高了对发热元件4的挡设效果,进一步避免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挡热件12也可以不设置为环形,比如,挡热件12为围设在发热元件4外围的弧形挡热罩,弧形挡热罩围设在发热元件4的大部分的外围。由于挡热件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这样同样可对发热元件4进行挡设,较大程度地避免用户意外触碰到发热元件4而引起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热件12的顶端连接在壶体11的外壁底部,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的底端位于发热元件4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挡热件12整体设置在壶体1的外壁底部。

较为优选的,挡热件12可拆卸地连接在壶体11的外壁上。由于挡热件12与壶体11为可拆卸式连接,当需要烹煮时,将挡热件12安装在壶体11上。当不烹煮时,可将挡热件12从壶体11上拆卸下来,当然,也可以不拆卸挡热件12,此时挡热件12还可以起到对壶体11的保护作用。另外,当挡

热件12或者壶体11中的任一个发生意外破损或故障等而需要更换时,可以将挡热件12从壶体11上拆下来,仅需要更换其中发生故障或破损的部件即可,避免了挡热件12和壶体11这个整体的报废,节省了成本,比如,挡热件12发生破损或者磕碰,将挡热件12从底座3上拆卸下来,更换新的挡热件12即可。当然,挡热件12也可以与壶体11一体成型。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挡热件12的顶部设置第一螺纹,在壶体11的外壁上设置可与该第一螺纹匹配连接的第二螺纹,在安装时,将挡热件12套设在壶体11上,转动挡热件12,使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匹配连接,从而将挡热件12连接在壶体11上,装配方便且连接可靠。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壶体11的外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卡扣/卡凸,挡热件12上具有卡孔,在将挡热件12安装在壶体11上时,将卡孔与卡扣/卡凸对准,使卡扣/卡凸卡入卡孔中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壶体11与挡热件12的具体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为了防止在烹煮过程中,发热元件4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或者辐射至挡热件12,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与发热元件4的外缘之间具有间隙a。可以理解的是,挡热件12的内壁与发热元件4的外缘之间具有间隙a。这样可以防止发热元件4在工作时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或者辐射给挡热件12,提高了发热元件4的加热效率,且对挡热件12进行了有效保护。

较为优选的,挡热件12与发热元件4的外缘之间的间隙a不小于2mm。示例性,可将挡热件12与发热元件4之间的间距设置在2mm~30mm之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发热元件4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至挡热件12,同时无需使挡热件12做的过大,避免挡热件12过大而导致制作成本增大的情况发生。

具体实现时,挡热件12上还可以设置散热孔。通过在挡热件12上设置散热孔,在保证挡热件12对发热元件4进行有效挡设的同时,提高了挡热件12自身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孔较小,只要能够保证用户从挡热件12的外壁触碰不到位于其内侧的发热元件4,且同时满足挡热件自身的散热即可。

具体地,可将散热孔设置为多个,多个散热孔沿挡热件12的周向间隔排布。相邻的散热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当然,相邻的散热孔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通过在挡热件12的周向上设置多个散热孔,使得挡热件12的不同位置均能够良好散热。散热孔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等等,本实用新型对散热孔的形状不作限定。多个散热孔的形状可以相同,比如,所有的散热孔均为条形孔。当然,多个散热孔的形状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挡热件12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低于壶体11的底面。这样当壶体11放置在桌面或者台面上时,使壶体11不会直接落在桌面或台面上,避免壶体11的底面与桌面或台面接触,可以避免桌面或台面被烫伤的情况出现。而且,可以防止壶体11受磕碰而变形或者破损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当壶体11为玻璃壶体时,对壶体11进行了有效保护。

此外,为了避免壶体11在底座3上移动或晃动,具体实现时,挡热件12的底端具有朝向发热元件4弯折而形成的定位台阶121,其中,底座3上具有定位部30,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定位台阶121抵接在底座3的定位部30上,从而可防止壶体11在底座3上移动或晃动,使其工作更加稳定,提高了电水壶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底座3上具有用于安装发热元件4的凹腔,该凹腔的顶部开口边缘形成为定位部30,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上时,定位台阶121抵接在凹腔的开口边缘处。当然,定位部30也可以是设置在底座3上的定位凸起。

其中,为了防止发热元件4在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传递至底座3,而导致底座3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上具有隔热板6,发热元件4具体通过隔热板6固定在底座3上。

具体地,隔热板6可通过螺钉锁在底座3上,然后再将发热元件4锁在隔热板6上,本实用新型对其具体固定方式不作限定。参照图1所示,底座3具体包括:下盖32和位于下盖32上方的上盖31,下盖32和上盖31共同围成空腔,电水壶的控制板5设置在该空腔中。上盖31具有通孔,用于安装发热元件4,参照图1和图2所示,隔热板6具体为凹形隔热板,隔热板6的边缘伸出至通孔外,定位台阶121具体抵接在隔热板6上。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隔热板6也可以不伸出至通孔外。

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壶体11具体为单层壶体,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壶体11也可以为双层壶体,壶体11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内胆和围设在内胆外侧的外壳,挡热件12为围设在外壳外部的环状挡热罩,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环状挡热罩挡设在发热元件4的外围,从而防止用户触碰到发热元件4而发生烫伤事故的发生。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电水壶。

本实施例的电水壶与实施例一的电水壶的不同之处在于:挡热件12的顶端延伸至壶体11的外壁顶部。当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的底端位于发热元件4的外侧。

通过使挡热件12的顶端延伸至壶体11的外壁顶部,即,挡热件12围设在壶体11的外侧,使得壶体11形成为双层壶体,即,挡热件12充当了壶体11的外层,从而在防止用户触碰到发热元件4,避免发生烫伤事故的同时,由于在加热时,壶体11的温度较高,可以达到80℃以上,此时由于挡热件12的存在,挡热件12还起到了防烫隔热的效果。

其中,挡热件12与壶体11的外壁之间形成中空夹层10,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电水壶的隔热防烫效果,而且使得发热元件4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传递至挡热件12与壶体11之间的中空夹层10内,以对壶体11进行加热,减小了发热元件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加热效率以及加热均匀性,该种结构的电水壶可提高加热效率5%以上,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挡热件12与壶体11的外壁之间也可以不具有间隙,即不具有中空夹层10,只要使得壶体11放置在底座3上时,挡热件12能够围设在发热元件4外围,对发热元件4进行有效挡设即可。

具体制作时,可先将挡热件12套设在壶体11的外侧,然后通过熔融或者焊接等工艺将挡热件12的顶端和壶体11的顶端连接为一体。其中,壶体11和挡热件12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制成,也可以均由透明材质制成,比如,壶体11为玻璃壶体,挡热件12为玻璃挡热件或者为耐高温透明塑胶挡热件。本实用新型对壶体11和挡热件12的材质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挡热件12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壶体11的底面。这样当壶体11放置在桌面或者台面上时,使壶体11不会直接落在桌面或台面上,避免壶体11的底面与桌面或台面接触,可以避免桌面或台面被烫伤的情况出现。而且,可以防止盛装有液体的壶体11受磕碰而变形或者破损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当壶体11为玻璃壶体时,对壶体11进行了有效保护。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