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6541发布日期:2019-03-19 20:5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旅游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椅。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折叠与便携的产品与日俱增,工业生产出最小和最轻的零部件来构成折叠家具,由于折叠椅具有易折收且便携的特点,不仅适用于户外及临时场所的使用,亦是家居必备的应急使用物品。折叠椅轻便、可叠放,既方便搬动,又节省空间,最初用于军事用途,现常用于各类培训机构、学校、医院、餐厅、酒店、公司、户外公共场所及家庭等场所。由于折叠椅可展可折叠,结构小巧紧凑、利于收纳,因此折叠椅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在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热捧的现在,对适合户外运动的折叠椅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垂钓、露营、野餐等户外休闲活动中都需要使用折叠椅,户外活动所需的折叠椅通常是放在小汽车的后备箱中,而汽车后备箱空间有限,对放入物的长宽高都有限制,传统的折叠椅折叠后长宽高均能达到使用要求。传统的折叠椅多是由折叠支架和支撑布面构成,无扶手和置物袋,在使用过程中人的手只能放在身前,长时间使人感到不舒适。而手机茶杯等物品只能放在地上或者放在身上,茶杯放地上很容易被踢翻,手机放在身上稍不注意起身时直接从身上掉落到地上,导致手机损坏。因此现有的折叠椅设计难以满足户外活动的需求,人们更希望折叠椅能更舒适且便于放置随身物品,这样使得折叠椅的功能多样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研制了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不仅可以完全折叠,折叠长度尺寸小便于携带,安装方便,美观实用,而且带有扶手和置物袋,使用时使人感到非常舒适,置物袋解决了手机和茶杯等随身物品的放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折叠椅的折叠支架可完全拆分,重叠安放,折叠与展开安装更简便,搭配相应的支撑布面、扶手和置物袋,不仅便于携带,而且使用功能更多元,更能满足人们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其特征是:包括折叠支架、与折叠支架配合的椅座布面、弹性绳、扶手和置物袋,所述折叠支架包括左前脚杆、右前脚杆、左后脚杆、右后脚杆、左前撑杆、右前撑杆、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扶手杆、右扶手杆、支撑横杆、左椅座撑杆、右椅座撑杆和连接套,在左前脚杆、右前脚杆、左后脚杆、右后脚杆、左前撑杆、右前撑杆、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扶手杆、右扶手杆和连接套的中心均开有穿绳孔,在支撑横杆的两端从外往内依次开有前脚杆安装孔、后脚杆安装孔和前撑杆安装孔,在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上端均设置有插装段,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插装段的直径小于非插装段的直径,前脚杆安装孔的孔径与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插装段直径相配合,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插装段插装在前脚杆安装孔内,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插装段伸出支撑横杆上,左后背杆的下端插装在左前脚杆伸出支撑横杆上方的插装段上,右后背杆的下端插装在右前脚杆伸出支撑横杆上方的插装段上,连接套包括端盖和套管体,在套管体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套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圈,限位圈的直径大于套管体的直径,在端盖内设置有与套管体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端盖通过内螺纹固定旋接在套管体的外螺纹上,在套管体的内腔设有同轴设置的管体孔和穿绳孔,套管体的直径小于后脚杆安装孔和前撑杆安装孔的孔径,端盖和限位圈的外径大于后脚杆安装孔和前撑杆安装孔的孔径,四个连接套分别套装在后脚杆安装孔和前撑杆安装孔内,后脚杆安装孔内的连接套的端盖斜向上,前撑杆安装孔内的连接套的端盖斜向下,左后脚杆和右后脚杆的上端分别插装在设置在两个后脚杆安装孔内的连接套的套管体的管体孔内,左前撑杆和右前撑杆的下端分别插装在设置在两个前撑杆安装孔内的连接套的套管体的管体孔内,左前脚杆和左后脚杆之间的夹角为80°~120°,左前撑杆与右前撑杆之间的夹角为45°~90°,右前脚杆和右后脚杆之间的夹角与左前脚杆和左后脚杆之间的夹角相同,左扶手杆下端固定插装在左前撑杆的上端,右扶手杆下端固定插装在右前撑杆的上端,在左扶手杆下段外圆面固定设置有左椅座撑杆,在右扶手杆下段外圆面固定设置有右椅座撑杆,在左后脚杆、右后脚杆、左前撑杆、右前撑杆、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扶手杆、右扶手杆和连接套内均设置有弹性绳,一根弹性绳一端固定在连接套的端盖内,穿过连接套和左后脚杆中心的穿绳孔,另一端固定在左后脚杆的底端,右后脚杆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一根弹性绳一端固定在连接套的端盖内,依次穿过连接套、左前撑杆、和左扶手杆中心的穿绳孔,另一端固定在左扶手杆的顶端,右前撑杆和右扶手杆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一根弹性绳一端固定在左前脚杆的底端,穿过左前脚杆和左后背杆中心的穿绳孔,另一端固定在左后背杆的顶端,右前脚杆和右后背杆以相同的方式安装,左前撑杆与左后背杆之间的夹角为80°~120°,右前撑杆和右后背杆之间的夹角与左前撑杆和左后背杆之间的夹角相等,在椅座布面的背面的四个角上设置有与安装后的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椅座撑杆和右椅座撑杆的顶端相配合的杆体套,椅座布面的四角通过杆体套固定套装在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椅座撑杆和右椅座撑杆的顶端,在左后背杆和左扶手杆之间、右后背杆和右扶手杆之间均设置有扶手,在任一扶手下方设置有置物袋。

进一步,所述左后背杆由若干可拆分组装的管体连接而成,可拆分组装的管体之间由弹性绳连接,可拆分的管体两两之间由轴颈与卡槽相配合,每根管体的长度均小于支撑横杆的长度,右后背杆与左后背杆结构相同。

更进一步,左后背杆由两根可拆分组装的管体连接而成。

进一步,所述左前脚杆和左后脚杆之间的夹角为90°,左前撑杆与右前撑杆之间的夹角为45°,左前撑杆与左后背杆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在左后背杆和右后背杆上均设置有扶手限位圈,扶手的一端设置有套圈,另一端设置有扶手杆套,套圈的内孔直径大于左后背杆和右后背杆的外圆直径,套圈套装在左后背杆上,套圈的下端由扶手限位圈限位,扶手杆套套装在左扶手杆的顶端,扶手的总长度与扶手限位圈到左扶手杆顶端之间的距离相等,右后背杆和右扶手杆之间的扶手安装方式与左后背杆和左扶手杆之间的扶手安装方式相同。

进一步,在椅座布面的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枕头。

进一步,在支撑横杆上设置有绑带。

这种折叠椅的收藏折叠方法如下:先将椅座布面从折叠支架的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椅座撑杆和右椅座撑杆上取下,再将扶手从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扶手杆和右扶手杆上取下,再分别将左后脚杆、右后脚杆、左前撑杆和右前撑杆从连接套中拔出,左扶手杆和右扶手杆从左前撑杆和右前撑杆中拔出,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分别从支撑横杆的前脚杆安装孔内拔出,左后背杆和右后背杆可拆分的管体两两拆分,以支撑横杆为中心将支架重叠摆放,最后用绑带将所有杆体固定,这样使折叠椅处于折叠收藏状态,由于折叠支架的所有零部件均由弹性绳连接,故折叠椅的所有零部件全部重叠在一起,不会散落,折叠好的折叠椅的轴向尺寸等于支撑横杆的长度,直径尺寸为所有杆体直径的总和,不仅实现了折叠椅的最小化,还防止折叠椅的零部件的遗失。

这种折叠椅的展开方法如下:将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分别插入支撑横杆两端的前脚杆安装孔内,左后背杆和右后背杆的下端分别插装在左前脚杆和右前脚杆上端,左后背杆和右后背杆的拆分管体两两插装,将左后脚杆、右后脚杆、左前撑杆和右前撑杆分别插入对应的连接套内,左扶手杆和右扶手杆分别插入左前撑杆和右前撑杆的顶端,然后将两个扶手分别安装在左后背杆和左扶手杆、右后背杆和右扶手杆之间,最后将椅座布面的四角绷紧通过杆体套套装在折叠支架的左后背杆、右后背杆、左椅座撑杆和右椅座撑杆的顶端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连接套和支撑横杆将折叠支架拆分成了若干个可重叠安放的单元,拆分后的折叠椅所占面积大大降低,且通过弹性绳将所有单元巧妙的连接在一起,既不影响折叠椅的折叠收藏,又能将所有部件集中在一起安放以防零部件的丢失,还可以方便安装。在折叠支架展开后两侧设置有扶手,让使用者使用更舒适,在扶手下设置有置物袋,可以放置茶杯和手机等随身物品。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收展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折叠支架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撑横杆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连接套的放大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6为左后背杆与弹性绳的安装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中:1-折叠支架;2-椅座布面;3-弹性绳;4-扶手;5-置物袋;6-扶手限位圈;7-枕头;8-绑带;11-左前脚杆;12-右前脚杆;13-左后脚杆;14-右后脚杆;15-左前撑杆;16-右前撑杆;17-左后背杆;18-右后背杆;19-左扶手杆;20-右扶手杆;21-支撑横杆;22-左椅座撑杆;23-右椅座撑杆;24连接套;25-穿绳孔;26-杆体套;41-套圈;42-扶手杆套;211-前脚杆安装孔;212-后脚杆安装孔;213-前撑杆安装孔;241-端盖;242-套管体;243-限位圈;244-管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带扶手易携带的折叠椅,如图1~图6所示,包括折叠支架1、与折叠支架配合的椅座布面2、弹性绳3、扶手4和置物袋5,所述折叠支架1包括左前脚杆11、右前脚杆12、左后脚杆13、右后脚杆14、左前撑杆15、右前撑杆16、左后背杆17、右后背杆18、左扶手杆19、右扶手杆20、支撑横杆21、左椅座撑杆22、右椅座撑杆23和连接套24,在左前脚杆11、右前脚杆12、左后脚杆13、右后脚杆14、左前撑杆15、右前撑杆16、左后背杆17、右后背杆18、左扶手杆19、右扶手杆20和连接套24的中心均开有穿绳孔25,在支撑横杆21的两端从外往内依次开有前脚杆安装孔211、后脚杆安装孔212和前撑杆安装孔213,在左前脚杆11和右前脚杆12上端均设置有插装段,左前脚杆11和右前脚杆12插装段的直径小于非插装段的直径,前脚杆安装孔211的孔径与左前脚杆11和右前脚杆12插装段直径相配合,左前脚杆11和右前脚杆12插装段插装在前脚杆安装孔211内,左前脚杆11和右前脚杆12插装段伸出支撑横杆21上,左后背杆17的下端插装在左前脚杆11伸出支撑横杆21上方的插装段上,右后背杆18的下端插装在右前脚杆12伸出支撑横杆21上方的插装段上,左后背杆17由两根可拆分组装的管体连接而成,可拆分组装的管体之间由弹性绳3连接,可拆分的管体两两之间由轴颈与卡槽相配合,每根管体的长度均小于支撑横杆21的长度,右后背杆18与左后背杆17结构相同,连接套24包括端盖241和套管体242,在套管体24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套管体242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圈243,限位圈243的直径大于套管体242的直径,在端盖241内设置有与套管体242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端盖241通过内螺纹固定旋接在套管体242的外螺纹上,在套管体242的内腔设有同轴设置的管体孔244和穿绳孔25,套管体242的直径小于后脚杆安装孔212和前撑杆安装孔213的孔径,端盖241和限位圈243的外径大于后脚杆安装孔212和前撑杆安装孔213的孔径,四个连接套24分别套装在后脚杆安装孔212和前撑杆安装孔213内,后脚杆安装孔212内的连接套24的端盖241斜向上,前撑杆安装孔213内的连接套24的端盖241斜向下,左后脚杆13和右后脚杆14的上端分别插装在设置在两个后脚杆安装孔212内的连接套24的套管体242的管体孔244内,左前撑杆15和右前撑杆16的下端分别插装在设置在两个前撑杆安装孔213内的连接套24的套管体242的管体孔244内,左前脚杆11和左后脚杆13之间的夹角为90°,左前撑杆15与右前撑杆16之间的夹角为45°,右前脚杆12和右后脚杆14之间的夹角与左前脚杆11和左后脚杆13之间的夹角相同,左扶手杆19下端固定插装在左前撑杆15的上端,右扶手杆20下端固定插装在右前撑杆16的上端,在左扶手杆19下段外圆面固定设置有左椅座撑杆22,在右扶手杆20下段外圆面固定设置有右椅座撑杆23,在左后脚杆13、右后脚杆14、左前撑杆15、右前撑杆16、左后背杆17、右后背杆18、左扶手杆19、右扶手杆20和连接套24内均设置有弹性绳3,一根弹性绳3一端固定在连接套24的端盖241内,穿过连接套24和左后脚杆13中心的穿绳孔25,另一端固定在左后脚杆13的底端,右后脚杆14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一根弹性绳3一端固定在连接套24的端盖241内,依次穿过连接套24、左前撑杆15、和左扶手杆19中心的穿绳孔25,另一端固定在左扶手杆19的顶端,右前撑杆16和右扶手杆20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一根弹性绳3一端固定在左前脚杆11的底端,穿过左前脚杆11和左后背杆17中心的穿绳孔25,另一端固定在左后背杆17的顶端,右前脚杆12和右后背杆18以相同的方式安装,左前撑杆15与左后背杆17之间的夹角为90°,右前撑杆16和右后背杆18之间的夹角与左前撑杆15和左后背杆17之间的夹角相等,在椅座布面2的背面的四个角上设置有与安装后的左后背杆17、右后背杆18、左椅座撑杆22和右椅座撑杆23的顶端相配合的杆体套26,椅座布面2的四角通过杆体套26固定套装在左后背杆17、右后背杆18、左椅座撑杆22和右椅座撑杆23的顶端,在左后背杆17和右后背杆18上均设置有扶手限位圈6,扶手4的一端设置有套圈41,另一端设置有扶手杆套42,套圈41的内孔直径大于左后背杆17和右后背杆18的外圆直径,套圈41套装在左后背杆17上,套圈41的下端由扶手限位圈6限位,扶手杆套42套装在左扶手杆19的顶端,扶手4的总长度与扶手限位圈6到左扶手杆19顶端之间的距离相等,右后背杆18和右扶手杆20之间的扶手4安装方式与左后背杆17和左扶手杆19之间的扶手安装方式相同,在任意扶手4下方设置有置物袋5,在椅座布面2的上端面头部位置设置有枕头7,在支撑横杆21上设置有绑带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