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内开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7659发布日期:2019-10-15 18:19阅读:878来源:国知局
防水内开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内开窗。



背景技术:

平开窗包括外开窗和内开窗,两者各有优劣,外开窗由于开启时窗扇向室外转动,窗扇不会占据室内空间,方便在窗台上放置东西,提高了室内使用空间。内开窗由于开启时窗扇向室内转动,非常方便擦窗、换玻璃等维护,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其经常出现大风大雪天气,采用内开窗则能防止窗扇被大风大雪损坏,但是内开窗的水密封性大不如外开窗,大风大雪时,往往会产生雨水沿窗框向室内流入。故内开窗的水密封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防水性能好的防水内开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水内开窗,包括窗框以及与窗框活动铰接的内开式窗扇,所述内开式窗扇的底部与窗框的底框的顶部之间设有用于阻挡雨水流向室内的挡墙,所述挡墙与窗框的底框外侧边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窗框在底框的外侧边上设置有用于将储水腔的水从侧部导流至室外的排水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开式窗扇底框的内侧边处和窗框底框的外侧边处均装设有密封胶条,所述挡墙成型在外侧边处的密封胶条上。

所述排水件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开设在窗框的底框的外侧边上并与储水腔相通。

所述排水件还包括防锈蚀装饰套,所述防锈蚀装饰套安装在排水孔处并连通储水腔与室外。

所述内开式窗扇的底框外侧边装设有雨幕。

所述雨幕包括挡水盖和螺栓,所述螺栓与内开式窗扇的底框外侧边连接,所述雨幕与螺栓的螺头扣接。

所述排水件包括排水孔、扣装孔和导水装饰盖,所述排水孔开设在储水腔底部,所述导水装饰盖与扣装孔扣接并联接排水孔和室外。

所述导水装饰盖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装饰盖和导水条,所述装饰盖和导水条均与扣装孔扣接,所述导水条位于排水孔下方并伸至室外。

所述导水条上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排水孔下方,接水槽位于室外的部分开设有泄水孔。

所述接水槽的底部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内开窗,包括窗框以及与窗框活动铰接的内开式窗扇,内开式窗扇的底部与窗框的底框的顶部之间设有用于阻挡雨水流向室内的挡墙,挡墙与窗框的底框外侧边之间形成储水腔,窗框在底框的外侧边上设置有用于将储水腔的水从侧部导流至室外的排水件。该结构中,内开式窗扇铰装在窗框内,当闭合时,内开式窗扇的底部与窗框的底框的顶部之间形成挡墙,外部雨水从内开式窗扇与窗框之间的间隙渗入时,会被挡墙阻挡,被阻挡的雨水流入储水腔,而后由排水件从侧部导流至室外。较传统结构而言,该内开窗通过在内开式窗扇和窗框的间隙中设置挡墙和储水腔形成了很好的挡水和储水作用,再通过排水件实现间隙中的排水,其结构简单巧妙,能防止雨水流入室内,彻底解决了其水密封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窗框;2、内开式窗扇;3、挡墙;4、储水腔;5、排水件;51、排水孔;52、防锈蚀装饰套;53、扣装孔;54、导水装饰盖;541、装饰盖;542、导水条;5421、接水槽;5422、泄水孔;6、密封胶条;7、雨幕;71、挡水盖;7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防水内开窗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窗框1以及与窗框1活动铰接的内开式窗扇2,内开式窗扇2的底部与窗框1的底框的顶部之间设有用于阻挡雨水流向室内的挡墙3,挡墙3与窗框1的底框外侧边之间形成储水腔4,窗框1在底框的外侧边上设置有用于将储水腔4的水从侧部导流至室外的排水件5。该结构中,内开式窗扇2铰装在窗框1内,当闭合时,内开式窗扇2的底部与窗框1的底框的顶部之间形成挡墙3,外部雨水从内开式窗扇2与窗框1之间的间隙渗入时,会被挡墙3阻挡,被阻挡的雨水流入储水腔4,而后由排水件5从侧部导流至室外。较传统结构而言,该内开窗通过在内开式窗扇2和窗框1的间隙中设置挡墙3和储水腔4形成了很好的挡水和储水作用,再通过排水件5实现间隙中的排水,其结构简单巧妙,能防止雨水流入室内,彻底解决了其水密封性问题。

本实施例中,内开式窗扇2底框的内侧边处和窗框1底框的外侧边处均装设有密封胶条6,挡墙3成型在外侧边处的密封胶条6上。该结构中,挡墙3成型在外侧边处的密封胶条6上,与密封胶条6一同构成类U型的储水腔4,即只需要在密封胶条6上成型挡墙3结构,在保证挡水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其开合功能,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并且储水腔4的底面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结构,便于雨水流向排水件5。

本实施例中,排水件5包括排水孔51,排水孔51开设在窗框1的底框的外侧边上并与储水腔4相通。该结构中,排水孔51开设在窗框1的底框的外侧边上,储水腔4的雨水可直接从侧部的排水孔51排出,其结构简单实用。

本实施例中,排水件5还包括防锈蚀装饰套52,防锈蚀装饰套52安装在排水孔51处并连通储水腔4与室外。该防锈蚀装饰套52的设置一方面能改善窗框1的外观效果,起到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使雨水从防锈蚀装饰套52中流出,不会直接与排水孔51边接触,防止窗框1锈蚀。

本实施例中,内开式窗扇2的底框外侧边装设有雨幕7。该雨幕7能将雨水导流,其与内开式窗扇2和窗框1的间隙形成一定距离避免水直接流入间隙,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雨幕7包括挡水盖71和螺栓72,螺栓72与内开式窗扇2的底框外侧边连接,雨幕7与螺栓72的螺头扣接。该结构中,挡水盖71将雨水导流,螺栓72用于连接挡水盖71和内开式窗扇2的底框;而采用扣装形式能将螺栓72隐藏,保证了外观效果。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水内开窗的第二种实施例,该内开窗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挡墙3成型在外侧边处的密封胶条6上,与密封胶条6一同构成类U型的储水腔4,该侧密封胶条6向外部延伸搭过窗框1底框的外侧边的顶端,进一步提高了水密性,另外也提高了密封胶条6与窗框1的连接强度。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水内开窗的第三种实施例,该内开窗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排水件5包括排水孔51、扣装孔53和导水装饰盖54,排水孔51开设在储水腔4底部,导水装饰盖54与扣装孔53扣接并联接排水孔51和室外。该结构中,储水腔4的雨水通过排水孔51排至导水装饰盖54,由导水装饰盖54排至室外,导水装饰盖54一方面与扣装孔53扣接以提高外观效果,另一方面充当接水结构将排水孔51排出的水排至室外,其结构简单巧妙。

本实施例中,导水装饰盖54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装饰盖541和导水条542,装饰盖541和导水条542均与扣装孔53扣接,导水条542位于排水孔51下方并伸至室外。该结构中,导水条542成型在装饰盖541内侧与装饰盖541共同扣接在扣装孔53上,装饰盖541提高了外观效果,而导水条542将排水孔51排出的水排至室外。

本实施例中,导水条542上设置有接水槽5421,接水槽5421位于排水孔51下方,接水槽5421位于室外的部分开设有泄水孔5422。该结构中,排水孔51排出的水滴至下方的接水槽5421内,由泄水孔5422排至室外。

本实施例中,接水槽5421的底部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结构。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结构,便于雨水流向排泄水孔5422。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