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5121发布日期:2019-11-08 23:20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热锅。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电饭煲一般只有一个内锅和一个蒸笼,用户使用时内锅只能煮饭或者煮粥,上面的蒸笼只能蒸一些体积比较大的食物,比如馒头或包子。

上述的电饭煲的使用功能比较单一,烹饪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饭煲存在的使用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热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锅体上还设置有电加热组件;盖体,盖设在所述锅体上,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第一内锅,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第一内锅中形成有第一烹饪空间;第二内锅,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锅之上,也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之中,所述第二内锅中形成有第二烹饪空间,所述第二烹饪空间的底部设置有凸出于所述第二烹饪空间的底部的气道,所述气道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烹饪空间相连通,所述气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烹饪空间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锅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部,所述第二内锅支撑在所述承载部上,在所述承载部和所述第二内锅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承载部上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为所述第一内锅的侧壁的顶端朝向周向外侧折弯而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的周向外侧形成有朝上设置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锅的底部进行限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内锅的侧壁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烹饪空间凸出的提手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手部至少为两个,所述提手部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内锅的侧壁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二内锅的侧壁的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安装在所述盖体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的底部设置有保温盖板,在所述保温盖板的周向外侧形成有安装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下加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用于对所述第一内锅的底部进行加热;侧加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侧部,用于对所述第一内锅的侧部和/或所述第二内锅的侧部进行加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绕线盘和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绕制在所述绕线盘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道位于所述第二烹饪空间的中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热锅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内锅的第一烹饪空间在进行烹饪时,蒸汽通过气道可以进入第二内锅的第二烹饪空间中,对第二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即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可以一起煮饭;或者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中的一个煮饭,另一个煮粥。在第一内锅进行煮粥或煮饭时,由于可以借助蒸汽对第二内锅中的食材进行烹饪。这样,就可以同时烹饪出不同的硬度口感米饭或米饭和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烹饪效率。由于第二内锅还可以依靠蒸汽来进行烹饪,就可以在第二内锅中放置不同量的米和水,以煮出多种不同软硬程度的米饭,以适应不同口感的烹饪需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的实施例在使用两个内锅同时烹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的实施例在使用第二内锅烹饪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两个内锅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两个内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的实施例,该电热锅包括锅体10、盖体20、第一内锅30和第二内锅40。锅体10内形成有容纳空间11,锅体10上还设置有电加热组件。盖体20盖设在锅体10上,封闭容纳空间11。第一内锅30设置在容纳空间11的底部,第一内锅30中形成有第一烹饪空间。第二内锅40设置在第一内锅30之上,也位于容纳空间11之中,第二内锅40中形成有第二烹饪空间,第二烹饪空间的底部设置有凸出于第二烹饪空间的底部的气道41,气道41的底部与第一烹饪空间相连通,气道41的顶部与第二烹饪空间相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内锅30的第一烹饪空间在进行烹饪时,蒸汽通过气道41可以进入第二内锅40的第二烹饪空间中,对第二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进行烹饪。即第一内锅30和第二内锅40可以一起煮饭;或者第一内锅30和第二内锅40中的一个煮饭,另一个煮粥。在第一内锅30进行煮粥或煮饭时,由于可以借助蒸汽对第二内锅40中的食材进行烹饪。这样,就可以同时烹饪出不同的硬度口感米饭或米饭和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烹饪效率。由于第二内锅40还可以依靠蒸汽来进行烹饪,就可以在第二内锅40中放置不同量的米和水,以煮出多种不同软硬程度的米饭,以适应不同口感的烹饪需求。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气道41位于第二烹饪空间的中部。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仅通过第一内锅30来进行烹饪。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内锅30的顶部形成有承载部31,第二内锅40支撑在承载部31上,在承载部31和第二内锅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61。通过第一密封部件61可以密封住承载部31和第二内锅40的底部之间的间隙,避免蒸汽泄露,让蒸汽都通过气道41进入到第二内锅40的第二烹饪空间中。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承载部31上形成有安装槽,第一密封部件61安装在安装槽中。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第二内锅40的底部设置安装槽,将第一密封部件61安装到第二内锅40的底部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部件61为环形密封圈。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承载部31为第一内锅30的侧壁的顶端朝向周向外侧折弯而成。在制成时,承载部31可以通过模具冷压而成。更为优选的,如图3所示,承载部31的周向外侧形成有朝上设置的限位部32,限位部32用于对第二内锅40的底部进行限位。在承载部31的周向外侧加工出限位部32,可以对第二内锅40的底部进行限位,避免第二内锅40相对第一内锅30活动,进而避免泄露蒸汽。

由于第一内锅30会放到容纳空间11的底部,在设计是也不会在容纳空间11和第一内锅30之间预留过多的缝隙,这样第一内锅30放入容纳空间11的底部后,就难以取出。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内锅30的侧壁上形成有朝向第一烹饪空间凸出的提手部33。这样,用户就可以从第一内锅30的内部,通过提拉提手部33取出第一内锅3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手部33为两个,两个提手部33对称分布在第一内锅30的侧壁上,以便于平衡施力取出第一内锅30。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提手部33也可以为更多个。

在清洗时,先把第二内锅40拿出,通过提手部33再将第一内锅30拿出,第一密封部件61可拆卸,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第一内锅30、第二内锅40和第一密封部件61可即可,无死角的简单拆卸清洗提高用户体验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盖体20和第二内锅40的侧壁的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62。这样,避免第二内锅40的侧壁的顶部与盖体20之间泄露蒸汽,保证烹饪效果,仅让蒸汽通过固定的排气装置排出,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密封部件62安装在盖体20的底部。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第二密封部件62安装在第二内锅40的侧壁的顶部。在使用时,先将第一密封部件61安装到第一内锅30上,将第一内锅30放入到容纳空间11内,再将第二内锅40安装到第一内锅30上,合盖时让第二密封部件62与第二内锅40密封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盖体20的底部设置有保温盖板21,在保温盖板21的周向外侧形成有安装部,第二密封部件62安装在安装部上。可选的,在保温盖板21上设置有蒸汽阀,第二内锅40中的蒸汽最终通过蒸汽阀排出电热锅外。通过蒸汽阀可以控制出蒸汽的气压,以控制烹饪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加热组件包括下加热组件51和侧加热组件52。下加热组件51安装在容纳空间11的顶部,用于对第一内锅30的底部进行加热。侧加热组件52,安装在容纳空间11的侧部,用于对第一内锅30的侧部和/或第二内锅40的侧部进行加热。在同时使用第一内锅30和第二内锅40时,可以使用下加热组件51和侧加热组件52同时加热。在单独使用第一内锅30时,也可以使用下加热组件51和侧加热组件52同时加热。在单独使用第二内锅40时,也可以仅通过侧加热组件52来对第二内锅40进行加热。这样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当用户一个人吃饭时,也可以单独使用第二内锅40烹饪,而不必安装第一内锅30。

可选的,电加热组件包括绕线盘和加热线圈,加热线圈绕制在绕线盘上。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绕线盘分别安装在容纳空间11外侧的底部和侧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饭煲,也适用于电压力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