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3459发布日期:2020-02-14 15: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常都具有烹饪米饭的功能。但是,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通过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将热量辐射到被加热空间。一方面,热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所烹饪的米饭香味不够浓郁。而且,在盖体打开时,使用者很容易触碰到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存在烫伤或者触电的风险。作为改进,有一些烹饪器具在盖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但是加热装置所辐射的热量会被可拆盖所阻挡,无法很好地达到加热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该盖体用于可开合地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煲体上,所述盖体包括:

红外发热元件,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用于向所述煲体内辐射热量;

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下方且所述隔离板由透明材料制成;以及

可拆盖,所述可拆盖设置在所述隔离板下方,且所述可拆盖整体形成为具有中空部分的环状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红外线可穿过所述隔离板及所述中空部分而直接进入所述煲体。

根据本方案,盖体内设置的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透明的隔离板而直接进入煲体内,从而红外发热元件的加热效率较高。相比于设置有传统可拆盖的烹饪器具,本方案的盖体避免了红外线被可拆盖阻挡的问题的发生,从而能够节约能源。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包括均形成为中空的环形的扣环部、密封圈以及可拆盖压板,所述可拆盖压板用于将所述密封圈压紧在所述扣环部上,所述密封圈用于在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煲体时密封烹饪空间。

根据本方案,可拆盖能够在煲体和盖体之间起到密封作用,且可拆盖的各个部件均形成为中空的环形,使得装配好的可拆盖不会阻挡红外发热元件向煲体内辐射红外线。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连接在所述密封圈本体上方的密封圈连接部,所述可拆盖压板将所述密封圈连接部挤压固定至所述扣环部,所述密封圈连接部的周向内表面上设置有从所述周向内表面径向向内延伸的轴向密封段,所述盖体还包括内衬,所述轴向密封段用于与所述内衬相抵接从而在此处实现密封。

优选地,所述轴向密封段为多个,所述多个密封段在所述可拆盖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上述两种方案,轴向密封段能够和内衬相配合从而在此处实现密封。

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内衬,所述内衬设置有通孔,所述隔离板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隔离板卡脚,所述隔离板卡脚穿过所述通孔,以将所述隔离板附接至所述内衬的下侧。

根据本方案,隔离板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优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元件上方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具有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红外发热元件定位在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方案,红外发热元件向上辐射出的红外线也能够被反射件反射至煲体内,从而使得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均被有效利用,提高了加热效率,避免了能源浪费。

优选地,所述反射件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所述红外发热元件通过所述卡扣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反射件;并且/或者

所述反射件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反射件卡脚,所述反射件通过所述反射件卡脚安装至所述内衬。

根据本方案,反射件和红外发热元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反射件和内衬的连接方式均较简单、易于实现。

优选地,所述反射件上方还设置有形状与所述反射件相适配的隔热件。

根据本方案,隔热件能够进一步减少热量朝向不需要的方向辐射,能够进一步节约能源、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环形结构的中空部分位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正下方。

根据本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红外发热元件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位于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所述盖体为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红外发热元件向所述腔体空间辐射红外线。

根据本方案,烹饪器具的盖体内设置的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透明的隔离板而直接进入腔体空间,从而红外发热元件的加热效率较高。相比于设置有传统可拆盖的烹饪器具,本方案的盖体避免了红外线被可拆盖阻挡的问题的发生,从而能够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正视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可拆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可拆盖的组装状态下的正视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的可拆盖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盖体的可拆盖的正视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盖体。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参考图1至图7,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装于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以及包括这种盖体1的烹饪器具100。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2和盖体1。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的煲体2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2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21。内锅21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2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21进行清洗。内锅21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通常,内锅21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21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21中取出。

煲体2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21的内锅加热装置。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21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21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管,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盖体1的形状与煲体2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2上,用于盖合煲体2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2的内锅21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2的上方。

当盖体1盖合在煲体2上时,盖体1与煲体2(具体地,与煲体2的内锅21)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盖合在煲体2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之间的空间。

图2至图6示出了盖体1的至少部分的具体结构。盖体1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150,红外发热元件150为直管状的红外电热,其能够通过向外辐射红外线而发射热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包括内衬121。内衬121的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122。内衬121的下侧或者说内侧设置有可拆盖12。

进一步地,可拆盖12可以通过诸如卡扣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至内衬121,以方便将可拆盖12拆卸下来进行清洗。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在内衬121与可拆盖12之间。更具体地,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至内衬121的下侧,即面向可拆盖12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中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等是相对于盖体处于盖合位置时而言的。

不同于传统的可拆盖,本实施方式的可拆盖12整体形成为具有中空部分120的且具有竖直轴线的环状结构,从而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不会被可拆盖12所阻挡,能够穿过环形的可拆盖12的中空部分120而进入烹饪空间。更优选地,可拆盖12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中空部分120位于红外发热元件150的正下方。

优选地,可拆盖12包括安装在一起的扣环部126、密封圈127以及可拆盖压板125,扣环部126、密封圈127和可拆盖压板125均形成为中空的环状结构。密封圈127用于在盖体1盖合煲体2时密封烹饪空间,且可拆盖压板125能够将密封圈127压紧在扣环部126上。

优选地,密封圈127包括密封圈本体127a、密封圈连接部127b和轴向密封段127c。密封圈本体127a主要起到密封作用;密封圈连接部127b连接在密封圈本体127a上方以用于和扣环部126相连,参考图5,可拆盖压板125能够将密封圈连接部127b挤压固定至扣环部126;轴向密封段127c设置在密封圈连接部127b的与可拆盖12的轴线相面对的侧面(即周向内表面)并朝向该轴线延伸(即径向向内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密封段127c设置在密封圈本体127a和密封圈连接部127b的连接位置处的。其中,轴向密封段127c用于与内衬121抵接,从而在此处也能够实现密封。

优选地,扣环部126上设置有开口向上的扣环部凹槽126a,密封圈连接部127b的上部外端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密封圈凸起127d,可拆盖压板125能够向下压紧密封圈127从而将密封圈凸起127d定位在扣环部凹槽126a内。同样优选地,可拆盖压板125和密封圈连接部127b之间也具有卡扣配合的部件(例如凸起和凹槽)。

如图1所示,盖体1还包括由透明材料制成的隔离板180,透明材料例如可以为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透光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具体地,隔离板180设置在可拆盖12与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隔离板180设置在可拆盖12上方并且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这样的设置使得:隔离板180能够使得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由于可拆盖12形成为中空的结构,隔离板180在红外发热元件150和烹饪空间之间起到隔离作用,其能够防止蒸汽接触而损坏红外发热元件150,且当盖体1打开时隔离板180可以避免使用者碰触到红外发热元件150而发生烫伤或触电的危险。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板18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隔离板卡脚(未示出)。内衬121上设置有与隔离板卡脚的数量对应的第一通孔(未示出)。隔离板卡脚穿过内衬121上的第一通孔,以将隔离板180附接至内衬121的下侧。

更优选地,盖体1中还设置有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将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以提高红外线的辐射量。反射件160可以由不锈钢或铝制成。反射件160还可以由对红外线的反射率较高的其他镜面材料制成,以进一步提高红外线的辐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与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反射件160形成为罩体的形状并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凹槽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件160呈开口向下的u形。反射件160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红外发热元件150通过固定卡扣151可拆卸地安装至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反射件卡脚。反射件160通过反射件卡脚安装至内衬121。

可选地,盖体1中还设置有隔热件170,隔热件170设置在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防止红外发热元件150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隔热件170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隔热件170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隔热件170的形状与反射件16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隔热件17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凹槽中。第二凹槽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可拆盖的局部正视剖视图。类似于上一实施方式,可拆盖包括装配在一起的扣环部126、密封圈127和可拆盖压板125,密封圈127包括密封圈本体127a、密封圈连接部127b以及轴向密封段127c。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密封段127c为三个,三个轴向密封段127均从密封圈连接部127b的面对可拆盖的轴线的表面而朝向该轴线延伸,且三个轴向密封段127c在高度方向上(即可拆盖的轴向上)依次等间隔设置。

这样,三个轴向密封段127c均可与内衬相抵接,从而更好地在此处起到密封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可拆盖形成为具有中空部分的环状结构,且隔离板由透明材料制成,因而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能够透过透明的隔离板以及中空部分而直接发射进烹饪空间。这样的设置使得红外加热元件的加热效率较高、避免了能源浪费。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