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7422发布日期:2020-05-26 17:38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热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厨房中的家用电器层出不穷。其中,电煎锅以其能够同时实现煎、煮、炒等多种烹饪功能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相关现有技术中披露的电煎锅一般包括底壳以及嵌装于底壳中用于盛放食物的锅体,用于对锅体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元件一般设置于底壳与锅体外底面之间。为控制锅体的加热温度,电煎锅中一般还设置有位于锅体底面中心处的温控器,当锅体温度超过预设值时,该温控器能够控制电加热元件断电,以停止对锅体的加热。但是,电煎锅的锅体底面一般为平面,当锅体内仅中心处积水或积存有油液,而其他位置均已出现干烧时,设置于锅体中心处的温控器控制电加热元件断电会出现一定时间的延迟,导致锅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热锅,该电热锅能够在锅体干烧时及时断电,避免出现锅体局部温度过高的安全隐患。

一种电热锅,包括外壳以及嵌装于所述外壳中的锅体,所述外壳与所述锅体之间装设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分别导热连接于所述锅体外底面上不同位置的主温控器和辅助温控器。

如此设置,主温控器和辅助温控器分别设置于锅体的不同位置,并分别检测锅体外底面上对应位置的温度,当锅体发生干烧时,其中的一个温控器尚未来得及起作用时,另一个温控器可以首先检测到锅体温度的升高,并控制电热锅断电,从而避免了锅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温控器与所述辅助温控器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所述锅体底部直径的1/2至2/3。

如此设置,辅助温控器与主温控器间隔一定距离,有利于扩大防干烧检测的范围,例如,主温控器设置于锅体外底面的边缘处,辅助温控器设置于锅体底部的中心,则干烧发生在锅体的边缘或者中心,均可以被检测并避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温控器设置为可调式温控器,及/或,所述辅助温控器设置为突跳式温控器。

如此设置,主温控器主要在电热锅正常工作时起作用,其用于调整和控制锅体的工作温度,而辅助温控器则用于在主温控器未能响应于锅体的干烧而及时跳断时起作用,控制电热锅的加热元件随即断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温控器包括伸出所述外壳的旋钮,所述旋钮用于调节所述主温控器的控制温度。

如此设置,主温控器的旋钮伸出外壳,可以便于使用者旋转该旋钮,从而控制主温控器的控制温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温控器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温控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锅体的不同位置。

如此设置,设置于锅体不同位置的多个辅助辅助温控器可以分别检测锅体对应位置的温度,以更加及时的发现锅体的干烧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温控器的预设温度不高于所述辅助温控器的预设温度。

如此设置,在主温控器正常工作的时间,锅体的温度不会超过辅助温控器的预设动作温度,避免辅助温控器的误动作影响电热锅的正常工作,当主温控器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动作时,锅体温度持续升高至辅助温控器的预设动作温度,此时,辅助温控器动作从而控制的电热锅断电,避免锅体进一步干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温控器设置于所述锅体底部的中心处。

如此设置,通常来讲,锅体的中心处会是干烧最先发生的位置,将辅助温控器设置于此处,可以更可靠的避免电热锅出现干烧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外底面上装设有用于对所述锅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管,所述辅助温控器设置于所述加热管的两端之间。

如此设置,加热管的两端之间温度较低,可以减少加热管的温度对于辅助温控器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外底面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外壳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的第二连接柱。

如此设置,可以使锅体与外壳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底部朝向锅口方向内凹,所述辅助温控器导热连接于该内凹的顶点处。

如此设置,由于锅体的底部朝向锅口方向内凹,当锅体出现干烧时,锅底内凹的顶点处的水会最先烧干,辅助温控器设置于此处,可以使其更灵敏地感测到锅体的干烧状况,从而更可靠的避免电煎锅由于干烧而导致的局部温度过高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热锅的剖面视图;

图2为电热锅的分解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10、第二连接柱;2、锅体;20、第一连接柱;21、支撑台阶;3、主温控器;30、旋钮;4、辅助温控器;5、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热锅,包括外壳1以及嵌装于外壳1中的锅体2,锅体2的内侧壁上适当高度处还形成有支撑台阶21,当电热锅用作蒸锅时,该支撑台阶21可以用于支撑蒸格。锅体2的外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对锅体2的底面进行加热的加热管5,以及用于控制锅体2的工作温度的温控装置。加热管5与外部电源连接通电后,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对锅体2进行加热。温控装置用于检测锅体2的温度,并在检测到锅体2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控制加热管5断电,避免锅体2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例如,在电热锅用作蒸锅时,温控装置及时检测锅体2的干烧状况,可以更加方便于使用者的烹饪过程。

温控装置包括分别导热连接于锅体2外底面上不同位置的主温控器3和辅助温控器4,两者能够分别检测锅体2相应位置处的温度,当锅体2的相应位置温度达到某一预设值时,控制加热管5断电。较佳地,主温控器3与辅助温控器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锅体2底部直径的1/2至2/3,如此保证主温控器3与辅助温控器4之间一定距离,有利于扩大电热锅的防干烧检测的范围,例如,主温控器3设置于锅体2外底面的边缘处,辅助温控器4设置于锅体2底部的中心,则干烧发生在锅体2的边缘或者中心,均可以被检测并及时断开电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主温控器3与辅助温控器4分别设置于锅体2底面上沿锅口宽度方向的两端,即,温控装置全部位于锅体2的底面上,并距离相对较远地布置,从而可以对锅体2底面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以更及时地发现锅体2的干烧状况;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温控器4也可以设置于锅体2底面的中心处,以灵敏地检测锅体2中心处的温度。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辅助温控器4也可以设置于加热管5的两端之间,以避免加热管5的温度干扰辅助温控器4的检测结果。

主温控器3可以设置为可调式温控器,此时,主温控器3可以设置于靠近锅体2的底面的边缘处,以便于主温控器3的操作元件伸出外壳1,供操作者控制并调节主温控器3的控制温度。所述的操作元件可以设置为旋钮30,该旋钮30伸出外壳1,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该旋钮30调整主温控器3的控制温度。

辅助温控器4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辅助温控器4分别设置于锅体2的不同位置处,这样设置可以对锅体2更多位置进行温控,从而更迅速且灵敏的检测锅体2的温度变化,从而更好的避免干烧问题的出现。

锅体2的底部朝向锅口方向内凹,辅助温控器4导热连接至该内凹的定点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体2底部可以是小区域的局部内凹,以在锅体2的底面形成一个朝向锅口方向微凸的结构,当锅体2内的水或汤汁减少至可能发生干烧时,锅体2底部的这一位置处首先露出水面,此后,加热管5继续工作,锅体2底面的这一位置温度升高最快,设置于这个位置的辅助温控器4可以迅速检测到锅体2的这一状况并及时断开加热管5的电连接,从而避免锅体2发生干烧。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锅体2的底部整体朝向锅口方向内凹形成弧形内凹的锅底。相比于锅体2底面局部内凹的实施方式,整体内凹的方式可以使锅体2的底面保持基本平整,以避免影响锅体2作为煎锅使用。

主温控器3的预设动作温度不高于辅助温控器4的预设动作温度,较佳地,主温控器3的预设动作温度略低于辅助温控器4的预设动作温度。主温控器3是电热锅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对锅体2进行温控的元件,而辅助温控器4则是避免主温控器3处有积水而未能断开加热管5的电连接时,加热管5始终通电对锅体2加热导致锅体2局部温度过高,因此,按照这种方式设置两种温控器的预设温度,可以避免辅助温控器4在电热锅正常状态下动作。

锅体2的外底面于加热管5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0,外壳1的对应处设置有能够与该第一连接柱20连接的第二连接柱10,两者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后,可以实现外壳1与锅体2之间的可靠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