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多功能餐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5612发布日期:2020-09-29 09:2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餐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餐桌结构,确切的是组合式多功能餐桌。



背景技术:

餐桌是当前餐饮业、居家生活中的重要就餐工具,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的餐桌结构相对固定,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导致在使用时,一方面造成当前餐桌无法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餐桌的结构,以根据就餐需要满足不同高度使用的需要和根据就餐人数灵活调整餐桌的面积,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往往仅能满足对餐具和食品承载使用要求,而无法根据就餐需要灵活满足烧烤、蒸煮、火锅及品茶等各种不同操作,因此使用灵活性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当前虽然也开发了同时具备烧烤或者同时具备火锅功能的餐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使用灵活性,但无法对火锅、烧烤时产生的尾气、油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因此影响了就餐舒适性。

此外当前餐桌在使用时,也无法有效同时满足多茶具、餐具等就餐辅助工具进行承载,因此往往另需要配套专用的储物柜等设备辅助,因此导致当前餐桌使用灵活性、便捷性也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满足使用的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餐桌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面板360°翻转无缝连接合页。该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灵活,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就餐需要的同时,另可灵活调整餐桌结构,以满足不同使用高度及使用人数就餐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满足就餐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实现对就餐时产生的废气、废水、油污等污染物进行高效回收,优化就餐环境,提高就餐舒适性;此外另有效的提高了对餐具、茶具等设备有效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餐桌使用灵活性并减少辅助设备配套使用,提高就餐餐具等调换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餐桌,包括承载桌腿、桌体、主工作面板、辅助工作面板、蒸煮锅、烧烤炉、电加热装置、储水箱、操控装置及主控电路,桌体为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其上端面与主工作面板连接并同轴分布,下端面与至少四个承载桌腿,且承载桌腿环绕桌体轴线均布并与桌体轴线呈0°—60°夹角,桌体内设若干隔板,并通过隔板将桌体内部分割为至少两个储物腔、两个蒸煮腔、一个烧烤腔及一个排污腔,其中烧烤腔位于排污腔正上方,烧烤腔和排污腔均与桌体同轴分布,且排污腔与烧烤腔相互连通,蒸煮腔对称分布在烧烤腔两侧,并与烧烤腔分布在同一平面内,储物腔分别分布在蒸煮腔两侧及蒸煮腔正下方,蒸煮腔和烧烤腔内均设至少两个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分别环绕蒸煮腔和烧烤腔轴线均布在蒸煮腔和烧烤腔侧壁内,蒸煮腔和烧烤腔对应的主工作面板上设定位槽,蒸煮锅和烧烤炉均通过定位槽嵌于主工作桌板上端面,其中蒸煮锅下端面位于蒸煮腔内,烧烤炉下端面位于烧烤腔内,蒸煮锅、烧烤炉侧表面与电加热装置对应,储水箱为横断面为呈“凵”字形槽状结构,嵌于排污腔内与排污腔同轴分布,并通过滑槽与排污腔相互滑动连接,主工作面板前端面及后端面通过铰链分别与一个辅助工作面板铰接,辅助工作面板环绕主工作面板前端面及后端面进行0°—360°范围翻转,主工作面板上端面设两个定位槽,定位槽对称分布在主工作面板左半边及右半边,并分别位于蒸煮锅外侧位置,操控装置嵌于其中一个定位槽内,并通过主控电路分别与各电加热装置电气连接,主控电路嵌于桌体的储物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桌腿为至少两级伸缩杆结构,并通过棘轮机构与桌体下端面铰接;所述电加热装置为电炉丝、电磁炉、远红外辐照热源、微波辐照热源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共用;所述操控装置为移动制动通讯终端;所述主控电路为基于dsp芯片、igbt芯片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主控电路另设至少一个无线通讯模块、串口通讯模块及至少一个稳压电源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辅助工作面板为长度和厚度与主工作面板长度一致,宽度为主工作面板宽度1/2的板状结构,且辅助工作面板下端面设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的防护作业槽,且防护作业槽槽底设至少一个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导流管与储水箱连通;其中当辅助工作面板翻转角度为0°时,辅助工作面板位于主工作面板正下方并与主工作面板下端面平行分布;当辅助工作面板翻转角度为180°时,辅助工作面板位与主工作面板分布在同一平面内;当辅助工作面板翻转角度为270°时,辅助工作面板位于主工作面板正上方并与主工作面板下端面垂直分布;当辅助工作面板翻转角度为360°时,辅助工作面板位于主工作面板正上方并与主工作面板上端面平行分布,且辅助工作面板覆盖在蒸煮锅、烧烤炉正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蒸煮锅包括锅体、漏网、隔热锅盖及隔热挡圈,其中所述锅体上端面高出主工作面板上端面至少10毫米,且隔热挡圈包覆在位于主工作面板上端面的锅体外侧,所述隔热锅盖包覆在锅体上端面并与锅体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漏网共两个,并以锅体轴线对称分布在桌体前端面及后端面两侧,且漏网通过手柄与锅体上端面连接。

进一步的,主工作面板下端面设若干强化筋板,所述强化筋板与主工作面板下端面平行分布,其后端面通过棘轮与主工作面板下端面铰接并可进行0°—180°夹角,且当辅助工作面板翻转角度为180°,辅助工作面板位与主工作面板分布在同一平面内时,强化筋板有效长度的1/4—1/3部分与辅助工作面板下端相抵并滑动连接,且强化筋板与辅助工作面板和主工作面板铰接轴垂直分布,且每个辅助工作面板均与至少两个强化筋板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蒸煮锅中,其中至少一个蒸煮锅设至少一个蒸屉,所述蒸屉与锅体及隔热锅盖同轴分布,蒸屉下端面与锅体上端面连接上端面与隔热锅盖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烧烤炉包括炉体、烧烤架、烧烤板、隔热锅盖及隔热挡圈,其中所述炉体为横断面呈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炉体上端面高出主工作面板上端面至少10毫米,且隔热挡圈包覆在位于主工作面板上端面的炉体外侧,所述隔热锅盖包覆在炉体上端面并与炉体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烧烤板一个,烧烤架至少一个,分别嵌于炉体内并与炉体同轴分布,且所述烧烤架位于烧烤板正上方,且炉体与储水箱同轴分布并相互连通,且所述炉体下端面面积为蓄水箱上端面面积的0.5—0.9倍。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物腔、蒸煮腔、烧烤腔及排污腔对应的桌体侧表面均设一个操作门。

进一步的,所述的排污腔内设至少一个回风风机,并通过回风风机分别与蒸煮腔、烧烤腔和蓄水箱连通,且所述回风风机与主控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物腔内另设至少一条茶具及至少一条餐具。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灵活,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就餐需要的同时,另可灵活调整餐桌结构,以满足不同使用高度及使用人数就餐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满足就餐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实现对就餐时产生的废气、废水、油污等污染物进行高效回收,优化就餐环境,提高就餐舒适性;此外另有效的提高了对餐具、茶具等设备有效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餐桌使用灵活性并减少辅助设备配套使用,提高就餐餐具等调换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状态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侧视主工作面板和辅助工作面板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组合式多功能餐桌,包括承载桌腿1、桌体2、主工作面板3、辅助工作面板4、蒸煮锅5、烧烤炉6、电加热装置7、储水箱8、操控装置9及主控电路10,桌体2为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其上端面与主工作面板3连接并同轴分布,下端面与至少四个承载桌腿1,且承载桌腿1环绕桌体2轴线均布并与桌体2轴线呈0°—60°夹角,桌体2内设若干隔板11,并通过隔板11将桌体2内部分割为至少两个储物腔101、两个蒸煮腔102、一个烧烤腔103及一个排污腔104,其中烧烤腔103位于排污腔104正上方,烧烤腔103和排污腔104均与桌体2同轴分布,且排污腔104与烧烤腔103相互连通,蒸煮腔102对称分布在烧烤腔103两侧,并与烧烤腔103分布在同一平面内,储物腔101分别分布在蒸煮腔102两侧及蒸煮腔102正下方,蒸煮腔102和烧烤腔103内均设至少两个电加热装置7,电加热装置7分别环绕蒸煮腔102和烧烤腔103轴线均布在蒸煮腔102和烧烤腔103侧壁内,蒸煮腔102和烧烤腔103对应的主工作面板3上设定位槽12,蒸煮锅5和烧烤炉6均通过定位槽12嵌于主工作桌板3上端面,其中蒸煮锅5下端面位于蒸煮腔102内,烧烤炉6下端面位于烧烤腔103内,蒸煮锅5、烧烤炉6侧表面与电加热装置7对应,储水箱8为横断面为呈“凵”字形槽状结构,嵌于排污腔104内与排污腔104同轴分布,并通过滑槽13与排污腔104相互滑动连接,主工作面板3前端面及后端面通过铰链分别与一个辅助工作面板铰4接,辅助工作面板4环绕主工作面板3前端面及后端面进行0°—360°范围翻转,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设两个定位槽14,定位槽14对称分布在主工作面板3左半边及右半边,并分别位于蒸煮锅5外侧位置,操控装置9嵌于其中一个定位槽14内,并通过主控电路10分别与各电加热装置7电气连接,主控电路10嵌于桌体2的储物腔101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桌腿1为至少两级伸缩杆结构,并通过棘轮机构与桌体2下端面铰接;所述电加热装置7为电炉丝、电磁炉、远红外辐照热源、微波辐照热源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共用;所述操控装置9为移动制动通讯终端;所述主控电路10为基于dsp芯片、igbt芯片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主控电路另设至少一个无线通讯模块、串口通讯模块及至少一个稳压电源模块。

其中,所述的辅助工作面板4为长度和厚度与主工作面板3长度一致,宽度为主工作面板3宽度1/2的板状结构,且辅助工作面板4下端面设横断面呈“凵”字形槽状结构的防护作业槽15,且防护作业槽15槽底设至少一个排水口16,所述排水口16通过导流管17与储水箱8连通;其中当辅助工作面板4翻转角度为0°时,辅助工作面板4位于主工作面板3正下方并与主工作面板3下端面平行分布;当辅助工作面板4翻转角度为180°时,辅助工作面板4位与主工作面板3分布在同一平面内;当辅助工作面板4翻转角度为270°时,辅助工作面板4位于主工作面板3正上方并与主工作面板3下端面垂直分布;当辅助工作面板4翻转角度为360°时,辅助工作面板4位于主工作面板3正上方并与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平行分布,且辅助工作面板4覆盖在蒸煮锅5、烧烤炉6正上方。

进一步优化的,主工作面板3下端面设若干强化筋板18,所述强化筋板18与主工作面板3下端面平行分布,其后端面通过棘轮与主工作面板3下端面铰接并可进行0°—180°夹角,且当辅助工作面板4翻转角度为180°,辅助工作面板4位与主工作面板3分布在同一平面内时,强化筋板18有效长度的1/4—1/3部分与辅助工作面板4下端相抵并滑动连接,且强化筋板18与辅助工作面板4和主工作面板3铰接轴垂直分布,且每个辅助工作面板4均与至少两个强化筋板18相互连接。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蒸煮锅5包括锅体51、漏网52、隔热锅盖53及隔热挡圈54,其中所述锅体51上端面高出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至少10毫米,且隔热挡圈54包覆在位于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的锅体51外侧,所述隔热锅盖53包覆在锅体51上端面并与锅体51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漏网52共两个,并以锅体51轴线对称分布在桌体2前端面及后端面两侧,且漏网52通过手柄55与锅体51上端面连接,此外所述的蒸煮锅5中,其中至少一个蒸煮锅5设至少一个蒸屉56,所述蒸屉56与锅体51及隔热锅盖53同轴分布,蒸屉56下端面与锅体51上端面连接上端面与隔热锅盖53连接。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烧烤炉6包括炉体61、烧烤架62、烧烤板63、隔热锅盖53及隔热挡圈54,其中所述炉体61为横断面呈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炉体61上端面高出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至少10毫米,且隔热挡圈54包覆在位于主工作面板3上端面的炉体61外侧,所述隔热锅盖53包覆在炉体61上端面并与炉体61构成密闭腔体结构,所述烧烤板63一个,烧烤架62至少一个,分别嵌于炉体61内并与炉体61同轴分布,且所述烧烤架62位于烧烤板63正上方,且炉体61与储水箱8同轴分布并相互连通,且所述炉体61下端面面积为蓄水箱8上端面面积的0.5—0.9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储物腔101、蒸煮腔102、烧烤腔103及排污腔104对应的桌体2侧表面均设一个操作门19所述的排污腔104内设至少一个回风风机20,并通过回风风机20分别与蒸煮腔102、烧烤腔103和蓄水箱8连通,且所述回风风机20与主控电路10电气连接。

此外,所述的储物腔101内另设至少一条茶具21及至少一条餐具22。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承载桌腿、桌体、主工作面板、辅助工作面板、蒸煮锅、烧烤炉、电加热装置、储水箱、操控装置及主控电路进行装配,并将装配后的本新型通过承载桌腿固定在指定工作位置,最后通过主控电路与外部电源系统电气连接,同时通过操控装置及主控电路与外部点餐服务系统建立数据连接服务,从而完成本新型装配备用。

在具体实施中,当需要使用时,首先对承载桌腿高度进行调整,以满足饮茶、就餐使用高度的需要。

当进行饮茶时,则将辅助工作面板翻转并覆盖在主工作面板、蒸煮锅、烧烤炉上端面并使辅助工作面板的防护作业槽与主工作面板上端面平行分布,同时将防护作业槽排水口通过导流管与储水箱连通,最后将桌体内的茶具取出,从而达到满足饮茶活动的需要。

当进行就餐作业时,首先根据就餐人数调整辅助工作面板的工作位置,当就擦人数为4人及4人一下时,则翻转辅助工作面板位于主工作面板下端面位置,当就餐人数为4—8人时,则翻转辅助工作面板位与主工作面板分布在同一平面内,并通过强化筋板对辅助工作面板和主工作面板连接,增加本新型桌面面积满足4—8人就餐作业需要。

就餐时,由主工作面板或主面板与辅助工作面板共同对餐具、食品承载承载,满足就餐需要,此外,一方面通过两个蒸煮锅同时满足蒸煮或涮锅活动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两个蒸煮锅中其中一个满足蒸煮需要;

与此同时,在利用蒸煮锅进行就餐活动的同时,另同时可通过烧烤炉同时进行烧烤作业,进一步提高就餐活动的灵活性。

在进行就餐作业时,在进行蒸煮、烧烤作业时,一方面由回风风机对蒸煮、烧烤产生的油烟、高温水蒸气进行收集并倒流到排污腔内,同时通过排污腔内储水箱水体对烟气进行降温净化;另一方面通过储水箱水体对烧烤作业时滴落的油滴、调料等污染物进行承载,防止造成污染情况发生,提高就餐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结构灵活,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可有效满足多种不同就餐需要的同时,另可灵活调整餐桌结构,以满足不同使用高度及使用人数就餐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满足就餐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实现对就餐时产生的废气、废水、油污等污染物进行高效回收,优化就餐环境,提高就餐舒适性;此外另有效的提高了对餐具、茶具等设备有效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餐桌使用灵活性并减少辅助设备配套使用,提高就餐餐具等调换作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