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5180发布日期:2020-09-04 15:3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负压吸尘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



背景技术:

在工业车间厂房内外,会有一些灰尘扬起,地面及设备表面会自然沉降一些灰尘,并逐渐在地面堆积。常规采用人工打扫,不仅会造成二次扬尘,清扫不彻底,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工,增大人工成本且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有些场所为防止二次扬尘,会采用对地面进行水力冲洗,会造成设备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设备腐蚀严重,加速设备老化,减少设备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导致车间建筑造成损伤,冲洗完的污水需要污水处理设备,增加成本,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

目前广泛使用的吸尘器吸头,对处理小范围空间的地面吸尘较为适用,当处理大型生产厂房车间时,存在着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这一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它具有操作轻便,可大大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的特点,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包括手推杆和吸头组件,所述手推杆形成有通槽以使所述手推杆呈中空状,所述吸头组件包括壳体、固定板、支撑件,所述手推杆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手推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壳体背离所述手推杆的一侧形成有吸附槽,所述通槽一端延伸至所述吸附槽与所述吸附槽相互连通,所述通槽另一端延伸贯穿所述手推杆与外部连通;

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吸附槽外侧壁上,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壳体上均设有所述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均为平行位移设置,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杆和钢珠滚轮,所述连接杆贯穿所述固定板或所述壳体底侧,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手推杆一端与所述钢珠滚轮固定连接,且所述钢珠滚轮背离所述手推杆的一侧延伸出所述吸附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负压除尘设备连接与通槽背离吸附槽的一端,吸头组件由吸附槽朝下置于地面,利用钢珠滚轮推动及支撑吸头组件滑移于地面上,打开负压除尘设备,手持手推杆并利用手推杆移动吸头组件至积灰处,即可对地面灰尘进行吸尘工作,达到轻便快捷高效除尘及目的。本方案代替人工扫帚清洁方式及撒水冲洗方式,降低人工劳动强度,避免二次扬尘和设备遇水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附槽内底侧设有加压块,沿所述吸附槽开口方向所述加压块的厚度小于所述吸附槽的深度,所述加压块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压流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同负压作用力,空间越小压力作用强度越高,利用加压块以压缩减少吸附槽的空间形成空间较小的压流槽,增大气体流速,提高除尘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附槽侧壁上围设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之间形成有遮挡槽,所述遮挡槽沿所述吸附槽的开口方向延伸出所述吸附槽,且所述钢珠滚轮背离所述手推杆的一侧延伸出所述遮挡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密封板形成遮挡槽,以便对置于吸头组件内的灰尘更好吸附和清洁,且钢珠滚轮背离手推杆的一侧延伸出所述遮挡槽,防止因密封板过长而完全密封吸附槽,避免移动吸头组件时的空气吸尘方式转变为扫帚清洁方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附槽外侧壁上固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背离所述手推杆一侧呈凸起状以形成与所述密封板相匹配的卡接槽,所述密封板固设于所述卡接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接板加强密封板与吸头组件的固定作用,且利用卡接槽以便于拆卸更换密封板,以确保除尘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手推杆靠近所述吸头组件一侧设有弯折部,所述手推杆沿所述弯折部弯折呈倾斜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弯折部使手推杆呈倾斜状,便于工作人员移动手推杆进行除尘工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相对两侧边由靠近所述手推杆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翼,所述手推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翼呈倾斜状;

所述手推杆外侧壁上套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相对两侧边由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翼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翼,所述第二连接翼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翼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连接翼与第一连接翼以固定手推杆的倾斜角度,且加强手推杆与吸头组件的连接关联性,提高装置整体性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翼之间设有转轴,所述第二连接翼铰接于所述转轴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转轴加强固定第一连接翼与第二连接翼之间的铰接关联性,避免发生脱扣现象。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手推杆背离所述吸头组件的一端设有便于推拉的手持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手持部以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移动手推杆。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手推杆中部位置形成有分支口,所述通槽背离所述吸附槽的一端由所述分支口延伸贯穿所述手推杆与外部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通槽开口由手持部处延伸与外部负压除尘设备连接,此方式可能会影响工作人员操作移动手推杆,将负压除尘设备与装置连接口设在手推杆中部位置,与手持部错位开设,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将负压除尘设备连接与通槽背离吸附槽的一端,吸头组件由吸附槽朝下置于地面,利用钢珠滚轮推动及支撑吸头组件滑移于地面上,打开负压除尘设备,手持手推杆并利用手推杆移动吸头组件至积灰处,即可对地面灰尘进行吸尘工作,达到轻便快捷高效除尘及目的。本方案代替人工扫帚清洁方式及撒水冲洗方式,降低人工劳动强度,避免二次扬尘和设备遇水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通过设置加压块利以压缩减少吸附槽的空间形成空间较小的压流槽,增大气体流速,提高除尘效率,并且通过设置密封板形成遮挡槽,以便对置于吸头组件内的灰尘更好吸附和清洁,且钢珠滚轮背离手推杆的一侧延伸出所述遮挡槽,防止因密封板过长而完全密封吸附槽,避免移动吸头组件时的空气吸尘方式转变为扫帚清洁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真空吸尘器整体示意图;

图2为展示吸头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展示吸头组件靠近吸附槽一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手推杆;2、吸头组件;3、通槽;4、壳体;5、固定板;6、支撑件;601、连接杆;602、钢珠滚轮;7、吸附槽;8、加压块;9、压流槽;10、密封板;11、遮挡槽;12、卡接板;13、卡接槽;14、弯折部;15、第一连接翼;16、限位板;17、第二连接翼;18、转轴;19、手持部;20、分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手持平推式万向三支轮真空吸头,包括手推杆1和吸头组件2,手推杆1呈圆杆状且沿其中轴线形成有通槽3使手推杆1呈中空状,手推杆1中部位置形成有分支口20以使手推杆1呈“r”形状,通槽3一端由分支口20延伸贯穿手推杆1用于与外部负压除尘设备连接。吸头组件2包括壳体4、固定板5、支撑件6,手推杆1一端固定在壳体4中心处,另一端设有便于推拉的手持部19,手持部19呈“工”字形状,手推杆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具体的,壳体4背离手推杆1的一侧形成有吸附槽7,通槽3背离分支口20的一端延伸至吸附槽7与吸附槽7相互连通。如图4所示,为提高除尘效率,增大气体流速,在吸附槽7内底侧设有两块加压块8,通槽3延伸至吸附槽7的开口位于两块加压块8之间,且沿吸附槽7开口方向加压块8的厚度小于吸附槽7的深度,以使加压块8与壳体4之间形成压流槽9。利用加压块8以压缩减少吸附槽7的空间形成空间较小的压流槽9,相同负压作用力,空间越小压力作用强度越高。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固定板5连接于吸附槽7外侧壁上,且固定板5及壳体4上均设有支撑件6。支撑件6包括连接杆601和钢珠滚轮602,连接杆601贯穿固定板5或壳体4底侧,连接杆601背离手推杆1一端与钢珠滚轮602固定连接,钢珠滚轮602背离手推杆1的一侧延伸出吸附槽7。为加强支撑件6与壳体4或固定板5的连接,连接杆601背离钢珠滚轮602一侧连接有固定螺母,以加强支撑件6与壳体4或固定板5的连接。其中,壳体4上设有两个支撑件6,两个支撑件6分别位于两块加压块8背离通槽3的一侧,固定板5上设有一个支撑件6,三个支撑件6位置关系为平行位移,且三个支撑件6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提高真空吸尘器工作性能,保证吸头组件2工作时的平稳性。

进一步的,吸附槽7外侧壁上围设有密封板10,密封板10之间形成有遮挡槽11,遮挡槽11沿吸附槽7的开口方向延伸出吸附槽7,钢珠滚轮602背离手推杆1的一侧延伸出遮挡槽11。为加强密封板10与吸附槽7侧壁的连接,吸附槽7外侧壁上固设有卡接板12,卡接板12背离手推杆1一侧呈凸起状以形成与密封板10相匹配的卡接槽13,密封板10固定卡接于卡接槽13内。本实施例密封板10为橡胶材质制成。

为便于工作人员移动手推杆1进行除尘工作,手推杆1靠近吸头组件2一侧设有弯折部14,手推杆1沿弯折部14弯折呈倾斜状,本实施例弯折部14优选为伸缩软管制成。同时,固定板5相对两侧边由靠近手推杆1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翼15,手推杆1靠近第一连接翼15呈倾斜状。手推杆1外侧壁上套设有限位板16,限位板16相对两侧边由靠近第一连接翼15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翼17,第二连接翼17铰接于第一连接翼15上。为加强第一连接翼15与第二连接翼17铰接关联性,第一连接翼15之间设有转轴18,第二连接翼17铰接于转轴18上。

本实施例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将负压除尘设备连接于分支口20处并打开负压除尘设备,工作人员握住手持部19推动手推杆1以推动吸头组件2对地面灰尘进行负压除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