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吧机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5532发布日期:2022-10-04 21:40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吧机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吧机及饮水机。


背景技术:

2.茶吧机是集饮水与泡茶功能于一身的小家电饮水设备,其加热能力较强,很容易将水加热至可以冲泡茶水的沸腾状态。现有中的茶吧机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但大多数茶吧机上泡茶位的布置形式均为敞开式设计,在接水过程中,湍流状态下的热水极易在出水嘴处溅射至接茶杯外部,不易清理还容易引起安全问题。此外,还有的茶吧机中用于泡茶的茶壶容器不可拆卸,而仅通过拆卸茶漏器进行更换茶叶和清洗,操作不便,清洁也不彻底,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吧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茶吧机,包括机架、泡茶壶和第一出水嘴;所述机架包括立式背板和置物台,所述置物台的一端与所述立式背板相连、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以远离所述立式背板;所述茶吧机设有泡茶位,所述泡茶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有用于置放所述泡茶壶的茶壶放置空间、以及用于置放接茶杯的茶杯放置空间;所述泡茶壶包括壶体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壶体的壶盖;所述第一出水嘴包括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嘴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具有位于所述壶盖下方的喷水位置以及位于所述壶体外的避让位置;所述壶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泡茶位取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放入所述泡茶位;或者,所述壶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放入所述泡茶位,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自所述泡茶位取出。
6.本技术中的茶吧机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7.所述第一出水嘴包括水嘴本体,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水嘴本体,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枢转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8.所述第一出水嘴还包括与所述水嘴本体固连且凸出设置的止挡限位部,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止挡限位部与所述壶体的内壁抵靠,以限制所述壶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9.所述第一出水嘴包括水嘴本体,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水嘴本体,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10.所述立式背板包括前端盖以及与所述前端盖相连的后端盖,所述前端盖的部分区域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泡茶壶的容置槽,所述立式背板设置有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顶部开口区,所述壶盖与所述顶部开口区适配,所述壶盖能够沿所述顶部开口区移动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壶体。
11.所述第一出水嘴还包括与所述水嘴本体固连的操作部,所述前端盖具有与所述操作部适配的避让槽;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操作部的顶端面与所述前端盖的顶端面齐平或高于所述前端盖的顶端面。
12.所述壶体和/或所述壶盖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嘴适配的避让缺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所述避让缺口伸入所述壶体内或伸至所述壶体上方。
13.所述茶吧机还包括茶漏器,所述茶漏器能够自所述泡茶壶取放;所述茶漏器具有用于盛放茶叶的容腔,所述壶体内设有用于承载所述茶漏器的承载台阶,所述茶漏器设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可搭靠于所述承载台阶,且所述茶漏器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具有容水间隙;或者,所述茶漏器内部中空、底部开口,所述茶漏器的侧壁设有若干个漏水孔,所述茶漏器可承载于所述壶体的底壁,在所述壶体内,茶叶放于茶漏器外的空间内。
14.所述茶吧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泡茶位的支架,所述支架承载所述泡茶壶,且所述茶壶放置空间、所述支架和所述茶杯放置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
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饮水机,包括机体,所述饮水机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茶吧机,所述茶吧机设置于所述机体;所述立式背板还设有第二出水嘴,所述茶吧机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水嘴位置相对的接水位。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7.1.本技术所提供的茶吧机及饮水机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出水嘴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具有位于所述壶盖下方的喷水位置以及位于所述壶体外的避让位置,实现了出水状态时出水嘴的“隐藏式”设计,而第一出水嘴位于喷水位置时隐藏于泡茶壶内能够避免外界误触以及热水向泡茶壶外溅射,提升了用户体验。
18.而且,所述第一出水嘴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使得第一出水嘴位于避让位置时为壶体的可取放提供了条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壶体不可拆,仅通过拆卸茶漏器以对壶体内进行更换茶叶和清洗的技术方案而言,本技术中的壶体可拆,方便了用户对壶体进行全方位更为彻底的清洗,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19.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枢转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出水口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且枢转式连接使得第一出水嘴的活动范围较小,进而可以节省立式背板上用于安装第一出水嘴的设计空间,有助于减小立式背板的厚度尺寸。
20.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止挡限位部与所述壶体的内壁抵靠,以限制所述壶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能够避免在出水状态下壶体被从茶壶放置空间移出而造成热水外流。
2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使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使得用户在滑移第一出水嘴过程中,手腕无需转动,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无论第一出水嘴在喷水位置或是避让位置,均可以在第一出水嘴的顶部操作面的遮挡下实现不外露,保证了第一出水口处的清洁性,以及立式背板上表面的完整性。
2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使所述立式背板的前端盖的部分区域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泡茶壶的容置槽,容置槽的限位作用能够对放入的泡茶壶起到很好的防移位效果,防止自动泡茶的过程中,泡茶壶在外界触
碰下发生移位进而造成泡茶壶的倾覆以及第一出水口和泡茶壶之间,和/或泡茶壶的出茶口与接茶杯之间发生移位而导致流体的溢出。而且,容置槽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安装在泡茶位的泡茶壶相对于立式背板不过于凸出,有助于小型化。此外,所述顶部开口区的设置,相较于顶部封口,只能沿容置槽的径向方向推入或取出壶盖的方式而言,开设顶部开口区方便了壶盖沿上下方向进行取放,且充分利用了茶吧机的外部空间以实现开合壶盖的操作,方便、快捷,愉悦了用户体验。
2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使所述操作部的顶端面与所述前端盖的顶端面齐平或高于所述前端盖的顶端面,方便了用户在立式背板的外部触碰操作部以实现第一出水嘴位置的切换,且手指无需伸入立式背板内。
2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壶体和/或所述壶盖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嘴适配的避让缺口,不仅方便了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所述避让缺口伸入所述壶体内或伸至所述壶体上方,还能够通过壶盖和壶体对第一出水嘴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出水嘴发生移位。
2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使所述茶吧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泡茶位的支架,所述支架承载所述泡茶壶,且所述茶壶放置空间、所述支架和所述茶杯放置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布置,充分利用了立式背板竖向的空间,使得泡茶壶、支架和接茶杯等各配件在茶吧机上的布置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茶吧机的整体厚度尺寸,从而有助于茶吧机的小型化,节省了占地空间,愉悦了用户体验。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泡茶壶包裹在支架内侧,在竖向空间内只分布支架(内包有茶壶)和接茶杯的技术方案而言,本技术中的泡茶壶能够在空间上独立于支架,方便了泡茶壶的取放,为多方向取放泡茶壶提供了基础,另外,在容易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把泡茶壶设置成可视化的产品,方便用户从外侧观察泡茶过程,使得用户泡茶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都比较好。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爆炸图;
28.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轴测图;
29.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剖视图;
30.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局部剖视图一,其示出了第一出水嘴位于喷水位置;
31.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局部剖视图二,其示出了第一出水嘴位于避让位置;
32.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出水嘴和前端盖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其示出了第一出水嘴位于喷水位置;
33.图7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出水嘴和前端盖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其示出了第一出水嘴位于避让位置;
34.图8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出水嘴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壶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前端盖和支架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2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泡茶壶和茶漏器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39.图13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漏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4为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茶吧机的剖视图。
41.附图标记:
42.1机架,11立式背板,111前端盖,1111容置槽,1112避让槽,112后端盖,113顶部开口区,12置物台,121耦合器;
43.2泡茶壶,21壶体,211承载台阶,212出茶口,22壶盖,23避让缺口,23a下避让缺口,23b上避让缺口;
44.3第一出水嘴,31第一出水口,32水嘴本体,33止挡限位部,34操作部;
45.4接茶杯;
46.5茶漏器,51外翻边,52漏水孔;
47.6支架,61阀组件,611阀芯,612操作件;
48.7第二出水嘴,71第二出水口;
49.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5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5.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茶吧机,包括机架1、泡茶壶2和第一出水嘴3;所述机架1包括立式背板11和置物台12,所述置物台12的一端与所述立式背板11相连、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以远离所述立式背板11;所述茶吧机设有泡茶位,所述泡茶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有用于置放所述泡茶壶2的茶壶放置空间、以及用于置放接茶杯4的茶杯放置空间;所述泡茶壶2包括壶体21以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壶体21的壶盖22;所述第一出水嘴3包括第一出水口31,所述第一出水嘴3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11,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31具有位于所述壶盖22下方的喷水位置以及位于所述壶体21外的避让位置;所述壶体21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泡茶位取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放入所述泡茶位;或者,所述壶体21沿所述第二方向放入所述泡茶位,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自所述泡茶位取出。为方便进一步理解,如图2所示,可选择性地将本技术中的所述的第一方向设为a,所述的第二方向设为b。
56.本技术所提供的茶吧机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出水嘴3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11,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31具有如图4和图6中所示的位于所述壶盖22下方的喷水位置以及如图5和图7中所示的位于所述壶体21外的避让位置,实现了出水状态时出水嘴的“隐藏式”设计,而第一出水嘴3位于喷水位置时隐藏于泡茶壶2内能够避免外界误触以及热水向泡茶壶2外溅射,提升了用户体验。
57.而且,所述第一出水嘴3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立式背板11,使得第一出水嘴3位于避让位置时为壶体21的可取放提供了条件,例如,除了常见的以平移的方式将壶体21沿第一方向a和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前后移动以从茶壶放置空间进行取放外,还可以沿第二方向b和与第二方向b相反的方向上下移动以实现壶体21的取放,且取放时不受位于避让位置的第一出水嘴3的干涉。
58.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壶体不可拆,仅通过拆卸茶漏器以对壶体内进行更换茶叶和清洗的技术方案而言,本技术中的壶体21可拆,方便了用户对壶体21进行全方位更为彻底的清洗,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5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接茶杯”并不能对所述茶吧机造成限定,本技术所提供的茶吧机既可以与接茶杯4一起形成套装产品提供给用户,也可以作为不包含接茶杯4的配件产品提供给用户。另外,本技术中所述的茶吧机既可以单独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与饮水机搭配一起提供给用户使用,使得储水、加热都比较方便。另外,本技术中,如图1至图3所示,虽然茶吧机设置有用于接水的第二出水嘴7,但第二出水嘴7并不能对本技术造成限定,在容易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茶吧机可以仅具有第一出水嘴3而不具有第二出水嘴7,换言之,本技术中的茶吧机可以仅具有泡茶功能而不具有接水的功能。
60.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第一出水嘴3在所述立式背板11上的活动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61.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出水嘴3包括水嘴本体32,所述第一出水口31设置于所述水嘴本体32,所述水嘴本体32与所述立式背板11枢转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31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62.将所述水嘴本体32与所述立式背板11枢转连接实现所述第一出水口31在所述喷
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且枢转式连接使得第一出水嘴3的活动范围较小,进而可以节省立式背板11上用于安装第一出水嘴3的设计空间,有助于减小立式背板11的厚度尺寸。
63.具体地,可以在所述水嘴本体32和所述立式背板11两者之一设置有枢转轴,两者至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枢转轴适配的枢转孔。
64.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出水嘴3还包括与所述水嘴本体32固连且凸出设置的止挡限位部33,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止挡限位部33与所述壶体21的内壁抵靠,以限制所述壶体21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移动。
65.在所述水嘴本体32和所述立式背板11枢转连接的基础上,设置有所述止挡限位部33,并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止挡限位部33与所述壶体21的内壁抵靠,能够避免在出水状态下壶体21被从茶壶放置空间移出而造成热水外流。
66.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嘴包括水嘴本体,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水嘴本体,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水口在所述喷水位置和所述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67.通过使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滑动连接,使得用户在滑移第一出水嘴过程中,手腕无需转动,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无论第一出水嘴在喷水位置或是避让位置,均可以在第一出水嘴的顶部操作面的遮挡下实现不外露,保证了第一出水口处的清洁性,以及立式背板上表面的完整性。
68.具体实施时,在未绘示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所述水嘴本体和所述立式背板两者之一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滑槽,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滑槽适配的滑轨,所述水嘴本体与所述立式背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的配合实现滑动连接。
6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立式背板11包括前端盖111以及与所述前端盖111相连的后端盖112,所述前端盖111的部分区域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泡茶壶2的容置槽1111,所述立式背板11设置有与所述容置槽1111连通的顶部开口区113,所述壶盖22与所述顶部开口区113适配,所述壶盖22能够沿所述顶部开口区113移动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壶体21。
70.所述立式背板11的前端盖111的部分区域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泡茶壶2的容置槽1111,容置槽1111的限位作用能够对放入的泡茶壶2起到很好的防移位效果,防止自动泡茶的过程中,泡茶壶2在外界触碰下发生移位进而造成泡茶壶2的倾覆以及第一出水口31和泡茶壶2之间,和/或泡茶壶2的出茶口212与接茶杯4之间发生移位而导致流体的溢出。并且,由于泡茶壶2是一个需要定期拆装清洗的配件,而容置槽1111的设置,能够给予用户明显的泡茶壶2安装位置的提示,能够大大降低装错、装偏的概率。
71.此外,容置槽1111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安装在泡茶位的泡茶壶2相对于立式背板11不过于凸出,有助于小型化。而所述顶部开口区113的设置,相较于顶部封口,只能沿容置槽1111的径向方向推入或取出壶盖22的方式而言,开设顶部开口区113方便了壶盖22沿上下方向进行取放,且充分利用了茶吧机的外部空间以实现开合壶盖22的操作,方便、快捷,愉悦了用户体验。
7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所述壶盖22与壶体21的连接关系不作具体限定,而不同的连接关系所涉及到的壶盖22打开和盖合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所述的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73.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壶盖22与所述壶体21为分体结构,所述壶盖22沿所述第二方向b自所述顶部开口区113放入所述容置槽1111以盖合所述壶体21,并沿与所述第二方向b相反的方向自所述顶部开口区113从所述容置槽1111取出以打开所述壶体21。该种技术方案下的壶盖22和壶体21的连接结构比较简单,仅需要普通的插装配合即可实现。
74.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壶盖与所述壶体铰接,所述壶盖能够自所述顶部开口区113转动进入所述容置槽1111以盖合所述壶体或自所述顶部开口区113自所述容置槽1111转出以打开所述壶体。该种技术方案下,不需要用户将壶盖拆下并在干净的位置放置以保持清洁性,而且关盖操作也比较简单。
7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11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容置槽1111延伸至与所述茶杯放置空间相邻的位置,使得所述容置槽1111不仅能够容纳所述泡茶壶2,还能够容纳所述接茶杯4。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还可以使所述茶吧机还包括接茶杯4,所述接茶杯4与所述茶杯放置空间的大小基本一致以获得更高的配合度,方便用户快速地将接茶杯4放置到位,降低了接茶杯4对应泡茶壶2的出茶口212的难度。
7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出水嘴3还包括与所述水嘴本体32固连的操作部34,所述前端盖111具有与所述操作部34适配的避让槽1112;在所述喷水位置,所述操作部34的顶端面与所述前端盖111的顶端面齐平或高于所述前端盖111的顶端面。
77.通过使所述操作部34的顶端面与所述前端盖111的顶端面齐平或高于所述前端盖111的顶端面,方便了用户在立式背板11的外部触碰操作部34以实现第一出水嘴3位置的切换,且手指无需伸入立式背板11内。作为优选,如图6所示,本技术将所述操作部34的顶端面与所述前端盖111的顶端面齐平设置,在保证方便操作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前端盖111外部无凸出,保证了视觉美观性。
7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壶体21和/或所述壶盖22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嘴适配的避让缺口23,所述第一出水口31通过所述避让缺口23伸入所述壶体21内或伸至所述壶体21上方。
79.通过在所述壶体21和/或所述壶盖22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嘴适配的避让缺口23,不仅方便了所述第一出水口31通过所述避让缺口23伸入所述壶体21内或伸至所述壶体21上方,还能够通过壶盖22和壶体21对第一出水嘴3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出水嘴3发生移位。
80.下面对“所述壶体21和/或所述壶盖22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嘴适配的避让缺口23”作进一步说明,其既包括将所述避让缺口23单独开设在所述壶体21上或者单独开设在所述壶盖22上的技术方案,而作为优选,还可以将所述避让缺口23同时开设在所述壶盖22和所述壶体21上,如图9和图10所示,壶体21开设有下避让缺口23a,壶盖22开设有上避让缺口23b,使得壶体21和壶盖22各分担一部分避让缺口23的设置空间,避免将避让缺口23仅设置于其中一方时开设较大的缺口而对其结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
8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
地使所述茶吧机还包括茶漏器5,所述茶漏器5能够自所述泡茶壶2取放,方便了将茶漏器5和壶体21分离以进行彻底地清洗。
8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对所述茶漏器5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其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83.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茶漏器5具有用于盛放茶叶的容腔,所述壶体21内设有用于承载所述茶漏器5的承载台阶211,所述茶漏器5设有外翻边51,所述外翻边51可搭靠于所述承载台阶211,且所述茶漏器5与所述壶体21底部之间具有容水间隙。
84.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茶漏器5内部中空、底部开口,所述茶漏器5的侧壁设有若干个漏水孔52,所述茶漏器5可承载于所述壶体21的底壁,在所述壶体21内,茶叶放于茶漏器5外的空间内。
8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11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茶吧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泡茶位的支架6,所述支架6承载所述泡茶壶2,且所述茶壶放置空间、所述支架6和所述茶杯放置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b依次布置。
86.所述茶壶放置空间、所述支架6和所述茶杯放置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b依次布置,充分利用了立式背板11竖向的空间,使得泡茶壶2、支架6和接茶杯4等各配件在茶吧机上的布置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茶吧机的整体厚度尺寸,从而有助于茶吧机的小型化,节省了占地空间,愉悦了用户体验。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泡茶壶包裹在支架内侧,在竖向空间内只分布支架(内包有茶壶)和接茶杯的技术方案而言,本技术中的泡茶壶2能够在空间上独立于支架6,方便了泡茶壶2的取放,为多方向取放泡茶壶2提供了基础,另外,在容易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把泡茶壶2设置成可视化的产品,如玻璃泡茶壶,方便用户从外侧观察泡茶过程,使得用户泡茶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都比较好。
87.具体地,可以在所述支架6上设置有阀组件61,所述阀组件61包括阀芯611以及带动所述阀芯611移动的操作件612,通过操作所述操作件612带动所述阀芯611具有导通所述泡茶壶2和所述接茶杯4的第一位置,以及截断所述泡茶壶2和所述接茶杯4的第二位置。
8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饮水机,包括机体,所述饮水机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茶吧机,所述茶吧机设置于所述机体。具体实施时,所述机体可以用来设置水箱、电源板盒、控制单元等等。
89.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立式背板11还设有第二出水嘴7,所述茶吧机设有与所述第二出水嘴7位置相对的接水位,所述第二出水嘴7设置有第二出水口71。
90.第二出水嘴7满足人们日常接用白水的需求,完善了饮水机的使用功能。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所述接水位设置有凸出于所述置物台12且用于与烧水壶电连接的耦合器121。所述耦合器121的设置使得接水位不仅能够为接取第二出水嘴7处的水提供操作空间,还兼具了烧水的功能,例如,当烧水壶内的水长时间未饮用而恢复至常温状态时,使烧水壶与耦合器121电连接能够将水快速加热至沸腾状态,避免了水资源浪费,愉悦了用户体验。
9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9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