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83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厨房小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机,尤其是一种豆浆机的研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豆浆机已逐渐成为广大用户厨房常用电器之一,但目前豆浆机多数采用刀片式的粉碎方式,也就是电机带动刀片快速转动,刀片对物料进行切割和撞击,最终达到出浆的效果。参考传统的工艺及做法,黄豆或其他豆制品在研磨的过程中,出浆率远远较切割的好。而且相对的口感也醇。
公开号为“CN10228939A”的中国发明公开专利公开了一种研磨式豆浆机,载豆杯底部设有内、外磨盘,内磨盘呈叶轮状,载豆杯设有若干个可以让水进入载豆杯内的进水孔,在工作时,呈叶轮状的内磨盘可使水和制浆物料自上向下流动,同时水会从进水孔进入载豆杯向内磨盘和外磨盘补充水,达到自动供水和清洗的目的。虽然实现加水湿豆研磨,结构上实用化,可批产工业化量产应用,但由于粉碎时也会将未粉碎的食料抛出载豆杯,粉碎速度不能加快。并且粉碎后的食量还是出补水口甩出,这样不能很好的循环研磨,其粉碎效果是不大理想的。
同时,授权公告号为“CN201479858U”的实用新型公布了一名称为“无刀片轴流豆浆机”的专利,其为安装在电机轴上的粉碎体、一固定在机头上且位于粉碎体外的粉碎器; 粉碎器上有排料孔,粉碎体壁及粉碎器内壁上都有粉碎沟,并且边缘比较锋利,该结构实现食料的循环研磨,粉碎效果比先前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该结构仅紧靠粉碎体上粉碎沟搅动水流产生的吸力,带动食物进入粉碎器,在粉碎较大食物粉碎时,会遇到吸力不足问题,并且在遇到较硬的食物未及时完全粉碎成小颗粒时,会使食物卡住在粉碎体和粉碎器的之间,这样将严重影响马达的寿命和整机的性能;还有该粉碎器依靠相邻粉碎沟之间凸起物边缘的锋利,来加大粉碎的效果,这种锋利边缘是易被磨损的。
该结构的粉碎沟在粉碎器或粉碎上是多条以相等或不等的间距互不相交地沿外壁呈螺旋分布或直线分布,不利实现由粗到细的粉碎,而且它最小间隙5mm也是过大的,不易达到豆浆颗粒的细微粉碎,食物在小于5mm大小后,只能靠有限的吸力带动下,产生碰撞实现粉碎,达不到依靠碾压实现研磨粉碎设计的初衷。
另外,在上述公开文件中,磨盘是固定在载豆杯底部是不可拆设计的,对磨盘和载豆杯和投料通道的清洗来说它是困难的,由于不易于清洗,也带来的使用后的清洁、食物卫生安全等方面带来问题,影响饮用者的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立体磨浆的豆浆机研磨机构。
实现本发明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包括含有静磨头的静磨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静磨组件内并与所述静磨组件相配合的动磨头,所述静磨组件侧壁开设有导流孔,含有静磨头的静磨组件与所述动磨头配合时的配合间隙自下而上形成旋吸部及研磨部,所述旋吸部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所述研磨部置于所述旋吸部的纵向上方。
在制作物料时,物料被旋吸部吸起,进入研磨部进行研磨粉碎。此时,间隙自下而上逐渐变小,实现物料从粗到细的研磨过程。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头于所述旋吸部处设置有叶轮或/ 和动磨导料齿,所述静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叶轮或/和动磨导料齿相对应静磨导料齿,所述静磨导料齿大致呈楞边状,所述动磨头于所述研磨部处设置有动磨粉碎齿,所述静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动磨粉碎齿相同或相反的静磨粉碎齿。
楞边或/和静磨导料齿大致为圆柱敞口向下,也可以是喇叭口向下敞开。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研磨部包括粗磨部和置于所述粗磨部上的精磨部,所述动磨头于所述粗磨部处设置螺旋状或斜状分布的楞边,所述动磨头于所述精磨部处设置螺旋状或斜状分布的粉碎齿。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与所述静磨粉碎齿工作面之间的间隙g为0. 003 mm彡g彡2. 5mm。优选工作间隙为0. 5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或/和所述动磨导料齿大致呈扭角ε,所述扭角为通过固定所述动磨头的电机轴以动磨头大致重心为旋转点向左或向右扭转一角度,ε为5° < ε < 155°。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或/和所述静磨粉碎齿各齿端部之间的间距Wl为0. 2mm彡Wl彡5_。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为以电机轴为中心的螺旋状分布,所述静磨粉碎齿为与所述动磨粉碎齿螺旋方向相同或相反的螺旋状粉碎齿。
所述静磨粉碎齿或/和所述动磨粉碎齿之间的横切面大致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或等腰三角形或弧形尖或等腰梯形。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或/和所述静磨粉碎齿大致的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上边宽度W2为0. 2mm彡W2彡5mm,腰线夹角f为 60° 彡 f 彡 120°。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的一种变换形式,所述动磨粉碎齿或/和所述静磨粉碎齿大致的截面形成的等腰梯形的腰线顶点处设置圆弧形过渡,圆弧Rl为0. 05mm ^ Rl ^ 2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料齿的纵向剖面为上大下小,大致成倒梯形。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叶轮为螺旋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粗磨部的工作面与所精磨部的工作面形成的夹角α为90°彡α彡150°。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粗磨部处动磨头的外表面或静磨头的内表面的纵向剖面为弧线或波浪线或峰脊状或阶梯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精磨部处动磨头的外表面或静磨头的内表面的纵向剖面为弧线或波浪线或峰脊状或阶梯状。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静磨组件于所述精磨部的上方或/和所述精磨部处或/和所述粗磨部处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头于所述粗磨部或/和所述精磨部处开设有导料孔或/和导流槽。导料孔或/和导流槽可以令未完全粉碎或初始粉碎后的物料流出至研磨机构外。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叶轮或/和动磨导料齿的有效高度占所述动磨头高度的1/3以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楞边的横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阶梯形或波浪形。楞边的高度H为2 3m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大致呈“L”形楞边的其中某一边在纵向延伸时逐渐变小。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齿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及设置齿形截面扫描切割或直接形成的实体。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齿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及设置叶轮槽形截面扫描切割形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磨粉碎齿或/和所述动磨导料齿大致呈扭角ε,所述扭角为通过固定所述动磨头的电机轴以动磨头大致重心为旋转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一角度。扭角ε为5°彡ε彡155°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旋吸部处设置有叶轮和动磨导料齿,叶轮为片状叶轮,配合时,所述片状叶轮置于涡轮式的动磨导料齿下方。片状叶轮和涡轮动磨导料齿的旋转方向和角度一致。在工作时,片状叶轮有助于形成涡旋吸力,对于大而重的物料容易被吸起,另外片状的叶轮在工作时可以把大颗粒的物料初步切割。比如粉碎的物料是苹果,片状叶轮先将苹果切成与旋吸相适当的大小,再经动磨导料齿送进研磨部进行研磨粉碎。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研磨组件还包括研磨罩体,所述静磨头固定于所述研磨罩体内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为
1、动磨头与静磨头实现间隙渐变配合,实现物料的挤压和研磨;
2、根据间隙的大小分设精磨部、粗磨部,实现不同的研磨流程;
3、叶轮的变换可实现不同物料的粉碎。
4、齿或楞边均是大的拔模斜度,结构有利用实现机械批量生产。
5、叶轮或动磨导料齿形成的旋吸部转动时,形成极速水流循环冲击,易于清洗。
6、动磨粉碎齿或静磨粉碎齿设计成梯形,易加工、耐磨。


图1所示为动磨头与静磨头配合时形成旋吸部和研磨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动磨头与静磨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动磨头的仰视示意图。[0042]图4所示为动磨头的主视图。
图5所示为静磨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静磨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动磨头与静磨头配合时形成精磨部和粗磨部时精磨部为斜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所示为动磨头与静磨头配合时形成精磨部和粗磨部时精磨部为平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8中的静磨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动磨头上开设导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静磨头上设置不同形导流孔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0的动磨头与图11的静磨头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所示为动磨粉碎齿的形成轨迹X和导料齿的形成轨迹Y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动磨粉碎齿和静磨粉碎齿的截面形状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动磨头设置叶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动磨头设置叶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叶轮与导料齿分体设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广14,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包括含有静磨头1的静磨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静磨组件内并与静磨组件相配合的动磨头2,静磨组件侧壁开设有导流孔3,含有静磨头1 的静磨组件与动磨头2配合时的配合间隙自下而上形成旋吸部4及研磨部5,旋吸部4自下而上逐渐变小,研磨部5置于旋吸部4的纵向上方。
在制作物料时,物料被旋吸部4吸起,进入研磨部5进行研磨粉碎。此时,间隙自下而上逐渐变小,实现物料从粗到细的研磨过程。
动磨头2于旋吸部4处设置有动磨导料齿41,静磨组件设置有与动磨导料齿41相对应的静磨导料齿11,动磨头2于研磨部5处设置有动磨粉碎齿51,静磨组件的静磨头1 设置有与动磨粉碎齿51相同或相反的静磨粉碎齿12。
研磨部5包括粗磨部6和置于粗磨部6上的精磨部7,动磨头2于所述粗磨部6和精磨部7处设置螺旋状的粉碎齿。
动磨粉碎齿51与静磨粉碎齿12工作面之间的间隙g为0. 003 mm彡g彡2. 5mm。 优选工作间隙为0. 5mm。
动磨粉碎齿51和静磨粉碎齿12各齿端部之间的间距W2为W2=2mm。
动磨粉碎齿51为以动磨头2圆心为中心的螺旋状分布,静磨粉碎齿12为与动磨粉碎齿51螺旋方向相反的螺旋状粉碎齿。
动磨粉碎齿51和静磨粉碎齿12之间的横切面大致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或等腰三角形或弧形尖或等腰梯形。
动磨粉碎齿51和静磨粉碎齿12的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上边宽度W2为W2=0. 2mm,腰线夹角 f 为 f=60°。
动磨粉碎齿51和静磨粉碎齿12大致的截面形成的等腰梯形的腰线顶点处设置圆弧形过渡,圆弧Rl为Rl=O. 2mm。
动磨导料齿41的纵向剖面为上大下小,大致成倒梯形。
粗磨部6的工作面与精磨部7的工作面形成的夹角α为90°彡α彡150°。优选为100°。当100°时,配合滚动的水流形成斜面的出浆面,容易出浆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循环回旋。
粗磨部6处动磨头2的外表面和静磨头1的内表面的纵向剖面为阶梯状。
精磨部6处动磨头2的外表面和静磨头1的内表面的纵向剖面为弧线。
静磨组件于精磨部7的上方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3。
动磨头2于粗磨部7处开设有导料孔8。
动磨导料齿41的有效高度占动磨头2高度的1/3。
静磨导料齿11的横向截面大致呈“L”形。楞边的高度H为2mm。
大致呈“ L”形楞边的其中某一边在纵向延伸时逐渐变小。
动磨头2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X及设置齿形截面扫描切割或直接形成的实体。
动磨头2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Y及设置导料槽,以槽形截面扫描切割形成。
动磨粉碎齿51和所述导料齿12大致呈扭角ε,具体地,扭角为通过固定在动磨头 2的电机轴以动磨头2大致重心为旋转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一角度。扭角ε为ε =60°。
在工作时,马达轴输出动力,通过联轴器带动动磨头2,动磨头2上的导料齿12搅动杯体内的水流形成向上的吸力,物料被吸入研磨部进行研磨。在研磨部再分为粗磨部6 和精磨部7,物料通过研磨部时,即可被粉碎研磨,物料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由粗至细(扁)的粉碎研磨过程。研磨后的物料通过导流孔8外甩,然后再通过动磨头2的旋吸部进入循环粉碎。
实施例二
如图15 17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料齿与实施例一不同,其他地方与实施例一具一致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导料齿下还设置有叶轮,叶轮大致呈片状。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本发明文件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无需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变换方案或本发明各实施例之间方案的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豆浆机研磨机构,包括含有静磨头(1)的静磨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静磨组件内并与所述静磨组件相配合的动磨头(2),所述静磨组件侧壁开设有导流孔(3),其特征在于,含有静磨头(1)的静磨组件与所述动磨头(2)配合时的配合间隙自下而上形成旋吸部 (4)及研磨部(5),所述旋吸部(4)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所述研磨部(5)置于所述旋吸部(4) 的纵向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头(2)于所述旋吸部 (4)处设置有叶轮(42)或/和动磨导料齿(41),所述静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叶轮(42)或/ 和动磨导料齿(41)相对应的静磨导料齿(11),所述动磨头(2)于所述研磨部(5)处设置有动磨粉碎齿(51),所述静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动磨粉碎齿(51)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静磨粉碎齿(12)。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为以动磨头(2)圆心为中心的螺旋状分布,所述静磨粉碎齿(12)为与所述动磨粉碎齿(51)螺旋方向相同或相反的螺旋状粉碎齿。
4.根据权利要求
广3任一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磨部(5)包括粗磨部(6 )和置于所述粗磨部(6 )上的精磨部(7 ),所述动磨头(2 )于所述粗磨部(6 )或/和所述精磨部(7)处设置螺旋状或斜状分布的粉碎齿。
5.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与所述静磨粉碎齿(12)的工作面之间间隙g为0. 003 mm彡g彡2. 5mm。
6.根据权利要求
广3任一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 或/和所述动磨导料齿(41)大致呈扭角ε,所述扭角为通过固定所述动磨头的电机轴以动磨头大致重心为旋转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一角度,ε为5° < ε < 155°。
7.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或 /和所述静磨粉碎齿(12)各齿端部之间的间距Wl为0. 2mm < Wl < 5mm。
8.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 或/和所述静磨粉碎齿(12)大致的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上边宽度W2为 0. 2mm 彡 W2 彡 5_,腰线夹角 f 为 60° ^ f ^ 120°。
9.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粉碎齿(51)或/和所述静磨粉碎齿(12)大致的截面形成的等腰梯形的腰线顶点处设置圆弧形过渡,圆弧Rl 为 0. 05mm ^ Rl ^ 2mm。
10.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2)或/和动磨导料齿(41)的纵向剖面为上大下小,大致成倒梯形。
11.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2)或/和动磨导料齿(41)为螺旋状。
12.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磨部(6)的工作面与所精磨部(7)的工作面形成的夹角α为90° < α < 150°。
13.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磨部(6)处相对应的动磨头(2)的外表面或静磨头(1)的内表面纵向剖面为弧线或波浪线或峰脊状或阶梯状。
14.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精磨部(7)处相对应的动磨头(2)的外表面或静磨头(1)的内表面的纵向剖面为弧线或波浪线或峰脊状或阶梯状。
1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磨组件于所述精磨部 (7)的上方或/和所述精磨部(7)处或/和所述粗磨部(6)处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3)。
16.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头(2)于所述粗磨部(6)或/和所述精磨部(7)处开设有导料孔(9)或/和导料槽。
17.根据利要求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2)或/和动磨导料齿(41)的有效高度占所述动磨头(2)高度的1/3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磨导料齿大致为楞边,所述楞边(2)的横向截面大致呈“L”形或阶梯形或波浪形,楞边的高度H为2 3mm。
19.根据权利要求
18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大致呈“L”形楞边(2)的其中某一边在纵向延伸时逐渐变小。
20.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齿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及设置齿形截面扫描切割或直接形成的实体。
21.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齿为在锥体或柱体外侧通过一轨迹及设置叶轮槽形截面扫描切割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
广21所述的豆浆机研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吸部处设置有叶轮和动磨导料齿,叶轮为片状叶轮,配合时,所述片状叶轮置于涡轮式的动磨导料齿下方, 片状叶轮和涡轮动磨导料齿的旋转方向和角度一致。
专利摘要
本发明属于厨房小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浆机,尤其是一种豆浆机的研磨机构,包括含有静磨头的静磨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静磨组件内并与所述静磨组件相配合的动磨头,所述静磨组件侧壁开设有导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磨组件与所述动磨头配合时的配合间隙自下而上逐渐变小形成旋吸部及研磨部,所述研磨部置于所述旋吸部的纵向上方。在制作物料时,物料被旋吸部吸起,进入研磨部进行研磨粉碎。此时,间隙自下而上逐渐变小,实现物料从粗到细的研磨过程。本发明的豆浆机的研磨机构,磨浆效果好,磨头易加工、耐磨。
文档编号A23C11/10GKCN102204791SQ201110140967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7日
发明者张锦洲, 湛海耀, 蔡才德, 陈世雄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