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714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携折叠凳。
现有的折叠凳具有二种类型。一种是将两个框架凳脚或三个杆状凳脚的中部进行铰接,凳面置于凳脚顶部;另一种是将两个凳脚扦入盒状凳面底部两端,结合处形成杠杆,可由铰接式和装拆式连接构成。所存在的问题是载重后摆动摇晃,给乘坐人带来不安全感,其次是凳子折合后外形不规则,往往给携带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凳脚受力均匀,牢固稳定,折合时能将凳脚收藏在凳面盒体内,外观轻巧的折叠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方案是凳盒为矩形盒体,在其底面两短边内侧中心位置上对称装有两个半圆柱体,分别铰接两个斜撑杆。两个板状凳脚顶端用合页连接,用连杆分别铰接两板状凳脚中部,并且与两个斜撑杆另一端铰接在一起。折叠凳工作时,斜撑杆和脚板分别两两张开,两凳脚板顶端到位后自锁在凳盒底面中部限制槽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叙述。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板式折叠凳结构示意图;图2是凳面盒仰视图;图3是内层脚板平面图;图4是外层脚板平面图。
本实用新型是由凳盒〔1〕,内层脚板〔2〕,外层脚板〔3〕,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和可折连杆〔6〕等主要构件组成。凳盒为矩形盒体,是由一矩形板周边用板条粘接而成,并在其底面中部有一方槽〔10〕如图2所示,凳盒〔1〕底面两短边内侧中心位置上对称装有两个半圆柱体〔8〕如图2所示,两个半圆柱体〔8〕通过锁钉分别铰接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的一端,内斜撑杆〔4〕与半圆柱体〔8〕的连接轴位于凳盒厚度中线上方,外斜撑杆〔5〕与半圆柱体连接轴位于凳盒厚度中线下方。如图1所示,内层脚板〔2〕与外层脚板〔3〕为顶端合页连接,两个脚板均为矩形板状块,内层脚板〔2〕顶部开有一半圆槽〔12〕,底部开有一倒“丫”形槽〔11〕;外层脚板〔3〕顶部开有“丫”形槽〔11〕,底部开有半圆槽〔12〕,并“丫”形槽下端开有弹簧槽〔13〕。内层脚板〔2〕。外层脚板〔3〕对称线中部位置处分别同轴铰接有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的另一端和可折连杆〔6〕,可折连杆〔6〕中轴与外斜撑杆〔5〕下端“7”字形槽〔14〕间连接有拉伸弹簧〔7〕。
折叠凳张开时,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内层脚板〔2〕、外层脚板〔3〕分别两两张开,可折连杆〔6〕伸直,内外层脚板顶端到位后被锁入方槽〔10〕内,如图1所示。此时凳面上的压力分别由内层脚板〔2〕,外层脚板〔3〕,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承受,使整个凳体受力均匀,增强折叠凳的稳定性;折叠凳合折时,拉伸弹簧〔7〕作用于可折连杆〔6〕使其下折,以带动内、外斜撑杆和内、外层脚板折合。内、外层脚板折合时首尾同向,分内层、外层折叠于凳盒〔1〕内,拉伸弹簧〔7〕收藏于脚板弹簧槽〔13〕内,固定于半圆柱体上盖板〔9〕锁住外层脚板〔5〕,使其不能随意张开。折合后的折叠凳外形轻巧、规则、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凳可由轻质金属,塑料,木材等材料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式折叠凳,由凳盒[1],内层脚板[2]和外层脚板[3]构成,其特征在于内层脚板[2]和外层脚板[3]是顶端铰接,两脚板对称线上中部位置处为可折连杆[6]铰接。
2.按权利要求
1的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凳盒〔1〕底面沿长边中心线位置上有脚板顶端限制槽〔10〕,折叠凳张开时,两脚板顶端与限制槽〔10〕楔合。
3.按权利要求
1的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凳盒〔1〕底面两短边内侧中心位置上对称装有两个半圆柱体〔8〕,分别铰接内斜撑杆〔4〕、外斜撑杆〔5〕,内、外斜撑杆另一端分别与内层脚板〔2〕、外层脚板〔3〕对称线中部铰接。
4.按权利要求
1的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可折连杆〔6〕中轴与外斜撑杆〔5〕之间装有拉伸弹簧〔7〕。
专利摘要
板式折叠凳,是由凳盒、内层脚板、外层脚板、内斜撑杆、外斜撑杆等主要构件组成。凳盒底面两短边内侧,中心位置上对称装有两个半圆柱体,分别铰接着两个斜撑杆;在顶端相互铰接的内外层脚板对称线中部,分别同轴铰接有内、外斜撑杆另一端和可折连杆。折叠凳工作时,两斜撑杆和两脚板分别两两张开,承受凳面压力,使整个凳体受力均匀,牢固稳定。凳子折合时,外部构件收折在盒体内,外观轻巧,规则,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A47C7/00GK86205940SQ86205940
公开日1987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14日
发明者李伯阳 申请人:李伯阳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