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盆下水防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185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盆下水防漏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盆下水防漏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面盆下水不具备除油脂和杂物,油脂和杂物进入下水后易堵塞下水道,而下水的疏通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面盆下水防漏器,解决目前下水中油脂和杂物的排除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面盆下水防漏器,包括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之间还依次设有“U”形管和倒“U”形管,所述“U”形管下底连接有杂物排除孔及与之匹配的盖子。作为优选还包括有外壳,所述“U”形管和倒“U”形管置于该外壳中,所述下水连接管、下水出水管和杂物排除孔伸至外壳外。作为优选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的管壁厚为l_2mm,内径为50mm,管高 150-200mm。作为优选所述“U”形管和倒“U”形管管壁厚为l_2mm,内径50mm。作为优选所述杂物排除孔内径51mm,高3mm。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为长300mm,宽60mm,高300mm的盒体。作为优选所述下水连接管、“U”形管、倒“U”形管、下水出水管、杂物排除孔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简单,制作生产成本比较低,易于在生活中操作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该面盆下水防漏器包括下水连接管1和下水出水管2,所述下水连接管1 和下水出水管2相连通,所述下水连接管1和下水出水管2之间还依次设有“U”形管3和倒“U”形管4,所述“U”形管3下底连接有杂物排除孔5及与之匹配的盖子6。还包括有一外壳7,所述“U”形管3和倒“U”形管4置于该外壳7中,所述下水连接管1、下水出水管2和杂物排除孔5伸至外壳7外。所述下水连接管1、“U”形管3、倒“U”形管4、下水出水管 2、杂物排除孔5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纹连接。具体尺寸为所述下水连接管1和下水出水管2的管壁厚为l_2mm,内径为50mm,管高 150-200mm。所述“U”形管3和倒“U”形管4管壁厚为l_2mm,内径50mm。所述杂物排除孔5内径51mm,高3mm。所述外壳7为长300mm,宽60mm,高300mm的盒体。所述的下水连接管1和面盆下水出口固定,下水出水管2和下水连接,油脂和杂物将在杂物排除孔5的下端聚集,在一定量的情况下打开盖子6取出油脂和杂物。
权利要求1.面盆下水防漏器,包括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之间还依次设有“U”形管和倒“U”形管, 所述“U”形管下底连接有杂物排除孔及与之匹配的盖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外壳,所述“U”形管和倒“U”形管置于该外壳中,所述下水连接管、下水出水管和杂物排除孔伸至外壳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的管壁厚为l_2mm,内径为50mm,管高150_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和倒“U”形管管壁厚为l_2mm,内径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排除孔内径51mm,高3mm 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长300mm,宽 60mm,高300mm的盒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盆下水防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连接管、“U”形管、倒 “U”形管、下水出水管、杂物排除孔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螺纹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面盆下水防漏器,包括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相连通,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下水出水管之间还依次设有“U”形管和倒“U”形管,所述“U”形管下底连接有杂物排除孔及与之匹配的盖子;还包括有外壳,所述“U”形管和倒“U”形管置于该外壳中,所述下水连接管、下水出水管和杂物排除孔伸至外壳外。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简单,制作生产成本比较低,易于在生活中操作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文档编号E03C1/12GK202039422SQ20112012456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
发明者刘代兵 申请人:刘代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