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0738阅读:1111来源:国知局
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基坑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深基坑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或者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在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截水帷幕渗漏是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先进行截水帷幕堵漏再进行后续施工,由于地质、操作、渗漏原因复杂等因素,往往堵漏工作耗时长,施工反复,基坑长期被水浸泡,造成基坑底板不能施工,拖延的时间越长,不可控因素越多,安全隐患越大,轻则影响工期,甚至会造成基坑坍塌,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具体请参见图1,深基坑冠梁完成后,在进一步开挖过程中,截水帷幕出现渗漏现象,渗水顺灌注桩流入坑底,形成坑底存水,流水不断致使坑底无法进行深基坑底板施工,若不及时对截水帷幕进行堵漏,造成截水帷幕泄漏或渗漏的水流入深基坑底部,这样造成集水较多,施工无法进行为了能够继续底部施工,必须先对先截水帷幕堵漏,然后再进行底板施工,然后堵漏工作耗时长,严重影响工期和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基坑截水帷幕渗漏的情况下,不停歇、不等待的对深基坑底板进行施工的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将深基坑底部划分为集水区域以及非集水区域,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集水区域设置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

S2、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施工,在该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施工过程中,利用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收集从截水帷幕渗漏点流入的水并将收集的集水排出深基坑外;

S3、在施工完成的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上设置第二临时集水处理部,并进行集水区域底板垫层施工,所述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的高度低于所述非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

S4、深基坑底板施工,并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上相应位置预留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以及位于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上端的集水部;

S5、在施工完成的非集水区域深基坑底板上设置第四临时集水处理部,然后进行集水部下端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封闭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第一临时集水部、设于所述第一临时集水部内的第一抽水泵、若干第一引水管以及第一排水管,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的引水端与截水帷幕的渗漏点连通,出水端设于第一临时集水部内,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抽水泵连接,出水端用于将集水排出深基坑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置于所述非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上的第二临时集水部、以及所述第一抽水泵或者第二抽水泵、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或者若干第二引水管、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或者第二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设于所述集水坑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三临时集水部、所述第一抽水泵或者第三抽水泵、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或者若干第三引水管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或者第三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临时集水部的内壁位于所述集水部的内壁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三临时集水部的内壁的顶端与集水部的内壁的底端之间形成一标高平台。

进一步的,S4步骤具体包括: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施工完成并且强度满足继续施工要求后,继续进行底板的钢筋绑扎以及模板施工,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上预留空间作为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以及在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上端预留空间作为集水部,然后进行深基坑底板混凝土浇筑。

进一步的,在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一环形止水板,所述环形止水板的外边缘嵌于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内壁上,内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止水板的断面呈两端向下弯曲状。

进一步的,在所述深基坑底板边缘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底板形状相匹配的框形止水板,所述框形止水板的下端插入所述底板上,上端凸出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框形止水板的断面呈两端向外弯曲状

本发明的深基坑底板分布施工方法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防止基坑长时间被水浸泡,减少安全隐患,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先截水帷幕堵漏,后底板施工的方法,发明了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先深基坑底板施工,然后再处理截水帷幕渗漏,达到了保安全、保工期的目标。本发明的深基坑底板分布施工方法是在深基坑截水帷幕渗漏的情况下,科学利用深基坑的集水井、引水管、集水桶等措施有效的收集渗水,同时设置止水钢板,快速分步进行深基坑底板施工。安全、经济、有效,减小施工隐患,确保施工工期。本发明的深基坑底板分布施工方法根据深基坑结构特点,利用深基坑底部的集水坑,同时设置集水桶、引水管等措施收集渗水和排水,分步进行底板施工,加入了止水钢板保证了底板施工质量,施工后基坑底板不渗水,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截水帷幕渗漏后深基坑底存水示意图。

图2是深基坑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深基坑底板垫层施工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深基坑底板集水坑垫层施工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深基坑底板施工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深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渗水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2至图7,本发明具体实例中,深基坑底板底面标高为-9.90m,底板顶面标高为-8.8m,深基坑内壁尺寸为14m×12m,坑壁厚度为500mm。深基坑支护结构采取内圈44根φ900mm×22m的钻孔灌注桩,外圈采用316根φ500mm×11m双排深层水泥搅拌桩做截水帷幕。开挖过程中在-4.5m设冠梁,底板设集水部,集水部(集水坑)尺寸为1m×1m,集水部底标高为-9.87m。

本发明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中,需要将深基坑底部划分为集水区域以及非集水区域,所述深基坑底板分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集水区域设置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

深基坑开挖至满足底板施工要求后,先在深基坑底部的集水区域设置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用于收集从截水帷幕渗漏点流入的水并将收集的集水排出深基坑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第一临时集水部101、设于所述第一临时集水部101内的第一抽水泵102、若干第一引水管103以及第一排水管104,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103的引水端与截水帷幕的渗漏点连通,出水端设于第一临时集水部101内,所述第一排水管104的第一端与第一抽水泵102连接,出水端用于将集水排出深基坑外。

在该具体实例中,所述第一临时集水部101为由所述深基坑底部向下挖设的第一临时集水坑,其顶端开口面积大于坑底面积,坑底至顶端开口形成斜坡面。可理解的,所述第一临时集水部101并不限定于所述的第一临时集水坑,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是任何一种可以盛水的容器。

S2、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施工,在该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施工过程中,利用第一临时集水处理部收集从截水帷幕渗漏点流入的水并将收集的集水排出深基坑外;

具体做法中,在集水区域设置第一临时集水坑,根据截水帷幕泄漏点数连接相应数量的第一引水管103,将渗水引至该第一临时集水坑,将渗水收集,并用第一抽水泵102抽水,通过第一排水管104将集水排出所述深基坑外,可以引至施工区域排水管网,使深基坑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施工区域无浸水,可以边进行集水处理边进行深基坑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施工,本实例中,所述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标高为-9.9m(米)。

S3、在施工完成的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上设置第二临时集水处理部,并进行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施工,所述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的高度低于所述非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11;

所述第二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置于所述非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11上的第二临时集水部111、以及所述第一抽水泵102或者第二抽水泵、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103或者若干第二引水管、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104或者第二排水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第二临时集水部111、所述第一抽水泵102、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103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104,这样可以不必更换引水管、排水管以及抽水泵,仅需要更换第二临时集水部111及其位置即可,极大地节省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成本。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临时集水部111为一直径为1.3m的钢制集水桶,直接将其放置于已施工完成的非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11上。

深基坑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施工完,强度满足继续施工要求后,在已施工的非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1上放置1m3的钢制集水桶1个,将所述的各第一引水管103的出水端放在集水桶内,将第一抽水泵102放也在集水桶内,通过第一排水管104将水排出基坑外,引至施工区域排水管网,使深基坑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施工区域无浸水,进行深基坑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12施工,本实例中,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标高为-10.7m。

S4、深基坑底板15施工,并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上相应位置预留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以及位于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上端的集水部13;

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设于所述集水坑下端且与其连通的第三临时集水部121、所述第一抽水泵102或者第三抽水泵、所述若干第一引水管103或者若干第三引水管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104或者第三排水管。

当为第三抽水泵、第三引水管以及第三排水管时,该第三抽水泵可以将上述第二抽水泵作为该第三抽水泵,第二引水管作为第三排引水管,第二排水管作为第三排水管。也可以采用新的抽水泵、引水管以及排水管作为第三抽水泵、第三引水管和/或第三排水管。

本实施例的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包括第三临时集水部121、第一抽水泵102、若干第一引水管103以及第一排水管104。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临时集水部121为预留于集水区域的底板垫层12之上的第二临时集水坑,所述集水部13为位于所述第二临时集水坑之上的集水坑。

本实施例中,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施工完成并且强度满足继续施工要求后,继续进行底板15的钢筋绑扎以及模板施工,在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上预留空间作为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以及在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上端预留空间作为集水部13,然后进行深基坑底板15混凝土浇筑。具体施工做法如下:

待深基坑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施工完,强度满足继续施工要求后,开始陆续进行底板15的钢筋绑扎以及模板施工,在集水区域处位置处-9.87m标高以下预留600mm×600mm 深度至集水区域底板垫层12的空间,作为第二临时集水坑,将第一引水管103、第一抽水泵102、第一排水管104集中在此临时集水坑继续收集渗水和排水。而位于第二临时集水坑顶端-9.87m标高以上的空间预留为集水部13(集水坑),集水部13尺寸为1000mm*1000mm。

本步骤中,将第二临时集水坑设计为尺寸小于集水部13尺寸,其目的在于:所述第三临时集水部121的内壁位于所述集水部13的内壁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三临时集水部121的内壁的顶端与集水部13的内壁的底端之间形成一标高平台14。为续封堵第二临时集水坑时,提供一个标高,不必反复确定封堵高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第三临时集水部121的尺寸设计为与集水部13的尺寸相同。

在本步骤中,为了确保与后续混凝土浇筑良好衔接不漏水,在深基坑底板15与后续基坑壁结合面设置止水板 、在深基坑底面以下临时集水坑中部设置止水板,然后进行深基坑底板15混凝土浇筑。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在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的中部横向设置有一环形止水板161,所述环形止水板161的外边缘嵌于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内壁上,内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内壁。所述环形止水板161的断面呈两端向下弯曲状,具体为两端向下且向外弯曲。

在所述深基坑底板15边缘的上表面设置有与底板15形状相匹配的框形止水板162,所述框形止水板162的下端插入所述底板15上,上端凸出于所述底板15的上表面,所述框形止水板162的断面呈两端向外弯曲状,具体为两端向外且向相反的方向弯曲。

S5、在施工完成的非集水区域深基坑底板上设置第四临时集水处理部,然后进行集水部13下端第三临时集水处理部封闭施工。

也即,集水部13底面以下封闭。在深基坑底板15施工完,强度满足继续施工要求后,再次将1.3米的钢制集水桶放置在深基坑底板15上,将第一引水管103、第一抽水泵102、第一排水管104集中在此钢制集水桶内继续收集渗水和排水,以形成第四临时集水处理部。然后往深基坑底板15集水坑底面-9.87m以下浇筑混凝土,完成整个深基坑底板15施工。

深基坑底板15施工完成后,整个深基坑进入相对安全、稳定状态。然后再进行帷幕渗漏处理及深基坑后续内容施工。

该发明解决了深基坑截水帷幕渗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深基坑底板施工的问题,推进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安全施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效益,对类似情况有非常好的推广和借鉴价值。本发明根据深基坑结构特点,利用深基坑底部的集水坑和设置临时集水桶分步收集渗水,按区域分步进行底板施工,同时在混凝土接缝处加入了止水钢板保证了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后基坑底板不渗水。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