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来水速度和流量的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
背景技术:
自来水传输管道通常为为一个通长的进水管,进水管的末端设置有出水阀门,出水流量取决于出水阀门打开的大小,对于楼层高的送水问题,因水压低的问题,如何改善水压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具有可调节来水速度和流量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包括进水管和与所述进水管相连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闸阀,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且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处设置有阀芯,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并接在所述阀芯两端的进水支管,所述进水支管的直径小于所述进水管的直径;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与进水支管两端分别相连的第一活动节和第二活动节,所述第一活动节和所述第二活动节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进水支管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水支管相连的增压支路,所述增压支路上设置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支路与所述进水支管连接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动节上。
优选的,所述阀芯活动连接在所述进水管内,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沿进水管母线方向设置的导向块,所述阀芯卡合在所述导向块上。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与所述进水管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的断面为燕尾槽形,所述阀芯上与导向块配合的定位凹槽的断面为与所述导向块的断面一致的燕尾槽形。
优选的,所述进水支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上靠近进水一侧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阀芯串联后与所述进水支管并联。
优选的,所述阀芯上设置有置于所述出水管中的磁环,所述磁环为永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处设置有阀芯,进水管上设置有并接在所述阀芯两端的进水支管,由于进水支管的直径小于进水管的直径,从而进水支管内的流速大于进水管内的流速,同时在向出水管供水时采用进水管和进水支管同时供水或者择一供水。为了便于快速组配不同规格尺寸的进水支管,进水支管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活动节和第二活动节与进水管连接。为了提高出水流速,进水支管上设置有增压支路,利用增压支路上设置有增压泵对进水支路进行增压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出水管、3-闸阀、4-阀芯、5-进水支管、6-导向块、7-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磁环、10-增压支路、11-增压泵、12-第一活动节、13-第二活动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组配式自来水増流装置,包括进水管1和与进水管1相连的出水管2,出水管2上设置有闸阀3,进水管1与出水管2的中心轴线垂直设置,且进水管1和出水管2连接处设置有阀芯4,进水管1上设置有并接在阀芯4两端的进水支管5,进水支管5的直径小于进水管1的直径。进水管1上设置有与进水支管5两端分别相连的第一活动节12和第二活动节13,第一活动节12和第二活动节13分别螺纹连接在进水管1上。进水支管5上设置有与进水支管相连的增压支路10,增压支路10上设置有增压泵11,增压支路10与进水支管5连接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活动节12上。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进水管1和出水管2连接处设置有阀芯4,进水管1上设置有并接在阀芯4两端的进水支管5,由于进水支管5的直径小于进水管1的直径,从而进水支管5内的流速大于进水管1内的流速,同时在向出水管2供水时采用进水管1和进水支管5同时供水或者择一供水。为了便于快速组配不同规格尺寸的进水支管,进水支管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活动节和第二活动节与进水管连接。为了提高出水流速,进水支管上设置有增压支路,利用增压支路上设置有增压泵对进水支路进行增压处理。
上述的阀芯4活动连接在进水管1内,进水管1上设置有沿进水管1母线方向设置的导向块6,阀芯4卡合在导向块6上,阀芯4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进水管1中,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适用场合阀芯4进行左右运动,当进水管1工作进水支管5不工作时,阀芯4运动到最右端,当进水管1不向出水管2动作而进水支管5工作是,阀芯4运动到左极限位置,当进水支管5和进水管1同时动作时,由于进水支管5中的压力大于进水管1中的压力,从而阀芯4运行到偏左的位置处。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导向块6与进水管1为一体结构。
为了保证阀芯4很好的配合在导向块6上,导向块6的断面为燕尾槽形,阀芯4上与导向块6配合的定位凹槽的断面为与导向块6的断面一致的燕尾槽形。为了调控进水支管5内的水的流动或截止,进水支管5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为了控制供水模式,进水管1上靠近进水一侧设置有第二阀门8,第二阀门8与阀芯4串联后与进水支管5并联。为了对水质进行磁化,阀芯4上设置有置于出水管2中的磁环9,磁环9为永磁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