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8825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



背景技术:

海底管线在铺设于海床表面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悬跨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威胁海上油气的安全生产。因此,采取合适的海底管道悬跨维护措施,对于确保海底管道服役期间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

国内外采用了多种海底管道悬跨防治和维护措施,常用的有重新挖沟埋管法、填埋覆盖法、水下支撑法、加重法、降流促淤法等。其中,水下支撑法是在悬空段设置支撑支架,以减少海底管道的振动,它可防止悬空管道由于涡激振动引起的管道断裂,主要的方法有水下短桩支撑和水下灌浆两种。

水下灌浆法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理悬跨的方法,可以对各种水深,不同高度的悬跨进行永久处理,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因而近些年来,为水下灌浆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对水泥灌浆技术的研究日益增加。

但是,目前对水下灌浆法采用的灌浆袋的材质和设计结构的研究不足,强度及稳定性不高,且品种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强度高、结构稳定、安全可靠的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包括上下相连接的主体部和基础层;所述主体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多个灌浆层;所述基础层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主体部的横截面积;

每一所述灌浆层上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一灌浆口,所述基础层上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二灌浆口。

优选地,每一所述灌浆层上还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一排泄孔;所述基础层上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二排泄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泄孔与所述第一灌浆口位于所述灌浆层的相对两侧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泄孔位于所述基础层上远离所述第二灌浆口的对角处;或者,所述第二排泄孔与所述第二灌浆口位于所述基础层的相对两侧上。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内自上而下间隔设有多个隔层,多个所述隔层将所述主体部分隔成多个所述灌浆层。

优选地,所述隔层的几何中心位置处还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排泄孔。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顶部至少一边缘设有用于穿管的第一套筒;和/或,所述基础层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用于穿管的第二套筒。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和/或基础层的外周缘上间隔设有固定扣。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呈四棱台状。

优选地,所述基础层为扁平立方体结构。

优选地,该水泥灌浆袋为编织布袋。

本实用新型的水泥灌浆袋,用于支撑在悬跨的海底管道下方,由基础层和主体部配合组成,强度高、结构稳定、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生产工艺和精度可控,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治理海底管道悬跨用的水泥灌浆袋,可包括上下相连接的主体部10和基础层20。主体部10在基础层20上方,用于支撑在道悬的海底管道的下方;基础层20位于主体部10下方,其横截面积大于主体部10的横截面积,起海底找平作用。

其中,主体部1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多个灌浆层11;多个灌浆层11以层叠状态位于基础层20的中心位置上。

每一灌浆层11上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一灌浆口12,水泥通过管道及该第一灌浆口12进入灌浆层11中,对其内部进行填充,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结构。每一灌浆层11上可设有两个第一灌浆口12,一个作为主灌浆口, 另一个作为备用灌浆口。

每一灌浆层11上还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一排泄孔13。第一排泄孔13具有排水等排泄功能,还具有透气作用,并且在灌浆时通过其渗透出水泥浆来判断灌浆层11的灌浆饱满情况,是否停止灌浆。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排泄孔13与第一灌浆口12位于灌浆层11的相对两侧上。主体部10的顶面还可设有第一排泄孔13。

具体地,主体部10内自上而下间隔设有多个隔层14,多个隔层14将主体部10分隔成多个灌浆层11。

隔层14的几何中心位置处还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排泄孔15。上下相邻的两个灌浆层11可通过第三排泄孔15连通。位于最底层的灌浆层11也通过隔层14与基础层20连接,且通过该隔层14上的第三排泄孔15与基础层20相连通。

主体部10的顶部至少一边缘设有用于穿管的第一套筒16,穿管后对主体部10进行定形,使主体部10的柔性侧边变为刚性侧边。此外,主体部10的外周缘上还间隔设有固定扣17,可用于起吊、下放该灌浆袋。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0呈四棱台状。主体部10的宽度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主体部10的顶面为平面。对应地,主体部10的每一对角处都设有固定扣17;主体部10的相对两边缘设有第一套筒16,或四个边缘都设有第一套筒16。

基础层20在该灌浆袋中位于底部,用于找平且定位在海床面上。该基础层20上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二灌浆口21,水泥通过管道及该第二灌浆口21进入基础层20中,对其内部进行填充,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底部。

基础层20上可设有两第二灌浆口21,一个作为主灌浆口,另一个作为备 用灌浆口。

基础层20上还设有贯通其内部的第二排泄孔22,具有排水等排泄功能,还具有透气作用,并且在灌浆时通过其渗透出水泥浆来判断灌浆层11的灌浆饱满情况,是否停止灌浆。

优选地,第二排泄孔22位于基础层20上远离第二灌浆口21的对角处;或者,第二排泄孔22与第二灌浆口21位于基础层20的相对两侧上。

基础层20的至少一侧边缘设有用于穿管的第二套筒23,穿管后对基础层20进行定形,使基础层20的柔性侧边变为刚性侧边。基础层20的外周缘上间隔设有固定扣24,可用于起吊、下放该灌浆袋。

本实施例中,基础层20为扁平立方体结构,且可为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固定扣24优选设置在基础层20对角处。

该水泥灌浆袋为编织布袋,通过复合编织布缝制形成。

治理悬跨的海底管道时,可先将水泥灌浆袋放置在海底管道下方,再通过灌浆船对其进行灌浆,填充成具有一定体积、强度的支撑体,以支撑在海底管道下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