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各种功能性或结构性圆形竖井,例如排风竖井、引水竖井、出线竖井等,通常圆形断面竖井混凝土施工,在竖井内布置下料溜管,溜管底部搭设排架接分料溜槽,这种布置方案现场零乱,下料时需频繁的更换溜槽,且效率较低,人工强度大,在更换溜槽下料口时漏料严重,文明施工形象差,投入的人工较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应用于圆形断面竖井混凝土施工,分料装置布置在圆形竖井的中心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施工效率,降低了竖井内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改善文明施工形象,减小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能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包括一号立柱、二号立柱、三号立柱、受料斗和与水平面呈30°~45°角设置的固定溜槽;
所述的一号立柱、二号立柱和三号立柱均为垂直设置;
一号立柱的顶端与固定溜槽进料端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固定溜槽进料端的正上方设有受料斗;
二号立柱的顶端与固定溜槽中间部位的底部固定相连,二号立柱的底端设有主轮;
三号立柱的顶端与固定溜槽出料端的底部固定相连,三号立柱的底端设有次轮;
一号立柱上套接有旋转套筒和固定套筒;旋转套筒位于固定套筒的上方;固定套筒固定套接在一号立柱上不可旋转,旋转套筒可在其位置上绕一号立柱旋转;
所述的固定套筒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用于支撑一号立柱的斜撑;
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杆将旋转套筒与二号立柱固定连接起来;
通过支撑将连杆与固定溜槽固定连接起来;
固定溜槽的出料端活动连接有可拆卸溜槽;可拆卸溜槽的出料端固定连接有混凝土出料口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是斜撑有3根,均匀的分布在固定套筒的周围。
进一步,优选的是斜撑与水平面呈45°角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支撑呈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选的是主轮为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
进一步,优选的是次轮为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
进一步,优选的是固定溜槽的出料端与可拆卸溜槽的进料端通过挂钩活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是受料斗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溜槽进料端上。
进一步,优选的是受料斗垂直于水平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装置将圆形断面竖井混凝土施工中传统的搭设排架接多段分料槽改成为单趟下料溜管与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联合运用,克服了施工效率低下,人员劳动强度大,耗时费工,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通过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减少人员投入和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隐患,节约了施工成本,改善文明施工形象。
2、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基础变革的范畴,将极大的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圆形断面竖井混凝土施工在工艺、效率方面的进步,在国内外隧洞混凝土施工文献中也未见相关报道。
3、本实用新型目前还未见在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用,其旨在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现场文明施工形象。
4、本专利申请符合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关于《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管理办法》文件精神。
5、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与水平面呈30°~45°角设置的固定溜槽、设于固定溜槽进料端正上方的受料斗、与固定溜槽活动连接的可拆卸溜槽、设置在可拆卸溜槽出料端的混凝土出料口装置以及多个用于支撑固定溜槽的立柱,固定溜槽可绕进料端下方的立柱旋转,其结构新颖,在圆形断面竖井混凝土施工中应用价值较高。
6、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混凝土下料系统改为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进行分料,较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速度提高20%,减少了人员频繁换溜槽的时间,解决远端的下料困难的问题,降低了竖井内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改善现场全部搭设常规溜槽分料架零乱的文明施工形象,增大了施工场地,节约了30%施工成本。这一种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的工艺在国内圆形竖井混凝土施工文献中也未见相关报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侧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的一号立柱与固定溜槽连接的剖面图;
图4为固定溜槽与可拆卸溜槽连接大样图;
图5为图1旋转后的效果图;
其中,1、固定溜槽;2、可拆卸溜槽;3、一号立柱;301、UCF215轴承座;302、隔板;303、δ=16×φ200钢板;304、轴;305、溜槽固定板;4、旋转套筒;5、固定套筒;6、斜撑;7、连杆;8、支撑;9、二号立柱;10、主轮;11、三号立柱;12、次轮;13、受料斗;14、混凝土出料口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产品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如图1~5所示,一种圆形断面竖井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包括一号立柱3、二号立柱9、三号立柱11、受料斗13和与水平面呈30°~45°角设置的固定溜槽1;
所述的一号立柱3、二号立柱9和三号立柱11均为垂直设置;
一号立柱3的顶端与固定溜槽1进料端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固定溜槽1进料端的正上方设有受料斗13;
二号立柱9的顶端与固定溜槽1中间部位的底部固定相连,二号立柱9的底端设有主轮10;
三号立柱11的顶端与固定溜槽1出料端的底部固定相连,三号立柱11的底端设有次轮12;
一号立柱3上套接有旋转套筒4和固定套筒5;旋转套筒4位于固定套筒5的上方;
所述的固定套筒5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用于支撑一号立柱3的斜撑6;
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杆7将旋转套筒4与二号立柱9固定连接起来;
通过支撑8将连杆7与固定溜槽1固定连接起来;所述的支撑8呈垂直设置。
固定溜槽1的出料端活动连接有可拆卸溜槽2;可拆卸溜槽2的出料端固定连接有混凝土出料口装置14。
斜撑6有3根,均匀的分布在固定套筒5的周围。斜撑6与水平面呈45°角设置。
主轮10为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次轮12也为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
固定溜槽1的出料端与可拆卸溜槽2的进料端通过挂钩活动连接,可拆卸溜槽2与固定溜槽1在同一直线上。
受料斗13的底部固定在固定溜槽1进料端上,受料斗13垂直于水平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加工方法如下:
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安装于圆形竖井内滑模(滑框翻模)辐射梁顶部的平台上)。
固定溜槽1进料端的端面采用δ=3钢板进行封闭,同时使受料斗13与固定溜槽1连接紧密,受料斗13采用δ=3 mm钢板加工制作成上口为φ600 mm、下口为φ400 mm、高度为400mm的圆柱体。
一号立柱3采用φ200×10 mm钢管制作,底部16mm×220mm×300mm钢板钻孔,使一号立柱3与下部安装平台通过螺栓连接;一号立柱3中下部位安装一个由φ219×10 mm钢管制作的固定套筒5,在固定套筒5上通过螺栓连接120°三榀斜撑6,并固定在平台上部;
一号立柱3中部安装一个由φ219×10 mm钢管制作的旋转套筒4,连杆7的一端与旋转套筒4固定相连,连杆7另一端与二号立柱9固定连接,连杆7水平设置;一号立柱3顶部焊接一块φ200×16 mm圆形钢板303,钢板上钻孔安装φ75圆钢轴304,轴上端套接UCF215轴承座301,轴承座301与φ200×16 mm圆形钢板303之间安装一个隔板302(δ=10×92),轴承座301与固定溜槽1之间安装有溜槽固定板305(δ=12与δ=16钢板制作),并通过螺栓固定;固定溜槽1安装角度优选为30°,并在连杆7上用双[12槽钢制作支撑8以支撑固定溜槽1,支撑8与连杆7采用螺栓连接,支撑8与固定溜槽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二号立柱9采用φ200×10 mm钢管制作,底部焊接主轮10(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二号立柱9通过连杆7与旋转套筒4连接,二号立柱9上部焊接一块φ200×10 mm圆形钢板,圆形钢板与固定溜槽1之间安装一块溜槽固定板(δ=12 mm与δ=16 mm钢板制作),并与固定溜槽1焊接固定;
在固定溜槽1出料端底部焊接三号立柱11([12槽钢制作),三号立柱11底部安装次轮12(重型万向轮,承重能力为1t),次轮12与主轮10保持在同一水平,次轮12与主轮10均可在安装平台上移动;可拆卸溜槽2安装于固定溜槽1出料端处,通过挂钩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固定溜槽1、可拆卸溜槽2均由δ=3钢板制作成“︺”型溜槽,框架用∠30×3角钢焊接固定,固定溜槽1、可拆卸溜槽2的角度均为30°;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时,将旋转式混凝土分料装置安装在平台(液压滑模辐射梁顶部平台)中心位置,使主轮10与次轮12接触平台,然后根据需要浇筑混凝土部位,利用人力缓慢推动二号立柱9与三号立柱11,使其围绕一号立柱3成360°旋转,混凝土沿受料斗13、固定溜槽1、可拆卸溜槽2及混凝土出料口装置14将混凝土输送至浇筑位置。根据需要不同部位,重复推动二号立柱9与三号立柱11,实现混凝土分料目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