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375阅读:9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循环降温钢管兼作中间层钢筋支架的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超高层建筑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面积大、厚度大,有的基础厚度达2.0-3.0m,筏板基础等大体积混凝土凝固过程中释放大量的水化热,易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缝,需要在基础混凝土底板中间设置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对混凝土进行降温;且基础钢筋设计上、中、下三层大直径钢筋网片,钢筋网片重量大,网片间竖向间距大,钢筋网片间需要加设专门的钢筋支架架设。

传统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中,是采用钢筋、角钢、槽钢制作专门的钢筋支架作为中间层抗裂钢筋网片和上部面层钢筋网片的支架,同时在基础混凝土中设置固定在钢筋网片或钢筋支架上的循环降温冷却钢管通水降温。

上述结构中,循环降温冷却钢管仅作循环水冷却管道使用,没能充分发挥冷却钢管的强度功能;且钢筋支架的搭设需要耗用大量的钢材,消耗大量人工;先安装钢筋再布设循环冷却降温管道,施工工序繁杂,施工时间长,既浪费材料,增加劳动力消耗和劳动强度,加大施工成本,又不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中间层钢筋支架和循环降温钢管的优化设计,以减少钢筋支架搭设材料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简化施工工序,加快施工进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包括基础混凝土底板,基础混凝土底板内设有竖向钢管立柱、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上层钢筋网片、中间层钢筋网片和底层钢筋网片,竖向钢管立柱底端与底层钢筋网片焊接固定,底层钢筋网片下方通过预制混凝土垫块支撑,竖向钢管立柱顶端焊接用于支撑上层钢筋网片的水平角钢支撑;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设于所述中间层钢筋网片的下方,兼作所述 中间层钢筋网片的水平钢管支撑;所述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与所述竖向钢管立柱贯通连接。

优选地,所述竖向钢管立柱为直径63.5~83mm的焊接钢管,纵横向间距为1200mm~1500mm。

优选地,所述竖向钢管立柱通过其底端焊接的兼做止水隔板的钢垫板与所述底层钢筋网片焊接固定。

更优选地,所述钢垫板为10mm*100mm*100mm的钢板。

优选地,所述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通过六通连接件与所述竖向钢管立柱贯通连接。

优选地,所述竖向钢管立柱的顶部内侧焊接有止水隔板。

优选地,所述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水平角钢支撑均采用矩形方格网排列,且纵横间距与所述竖向钢管立柱的纵横间距一致。

优选地,所述上层钢筋网片与底层钢筋网片之间设有用于加强钢筋支架的整体稳定性的斜撑。

更优选地,所述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角钢支撑、竖向钢管立柱焊接。

优选地,进水口、出水口与所述竖向钢管立柱连通,进水口、出水口均引出并高于所述基础混凝土底板表面。

更优选地,所述进、出水口通过三通连接件与所述竖向钢管立柱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础混凝土底板的一侧每隔一跨设置一处进水口,另一侧每隔一跨设置一处出水口。

优选地,为保证水压和水流量,在所述进水口处增设增压泵。

竖向钢管立柱、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六通连接件、进水口、出水口以及增压泵共同组成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系统。竖向钢管立柱底部和顶部禁止水流通过的部位均焊接钢质止水隔板,管道间其他禁止水流通过的部位采用内丝堵和外丝堵封堵隔断。混凝土浇筑完毕且表面初凝后,开始通水冷却降温,控制混凝土里表温差不大于25℃;完成冷却降温功能后,可通过进水口将竖向钢管立柱和纵横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内的积水抽排干净,进行孔道灌浆封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结构中,将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兼作中间层钢筋支架,充分发挥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的强度,既能起到循环冷却降温 作用,又能兼作中间层钢筋网片的支架;管架合二为一,既可大量节省材料,减少劳动力投入,又可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支架稳定、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即上、中、下三层钢筋网片支架的纵向结构示意图,同时也是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系统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图,即上、中、下三层钢筋网片支架的横向结构示意图,同时也是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系统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层钢筋网片支架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处局部放大图;即竖向钢管立柱与中间层钢筋网片支架的水平钢管支撑连接节点详图,同时也是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的节点连接详图;

图6为图2中D处局部放大图;即竖向钢管立柱与中间层钢筋网片支架的水平钢管支撑连接节点详图,同时也是循环降温冷却水水管道的节点连接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对中间层钢筋支架和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进行了优化设计,将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兼作中间层钢筋支架,充分利用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的材料强度性能,略去了传统中间层钢筋支架的使用,以减少钢筋支架搭设材料用量。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和图3是图1的纵横剖面图,是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兼作中间层钢筋网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支撑降温结构主要由竖向钢管立柱1、止水隔板(兼做钢垫板)2、中间层钢筋支架水平支撑钢管(即循环降温冷却水水平钢管)3、止水隔板4、六通连接件5、进水口6、出水口7、上层钢筋网片支架8和斜撑9组成。

结合图1~图4,竖向钢管立柱1采用直径63.5~83mm的焊接钢管,纵横向间距宜为1200mm~1500mm,竖向钢管立柱1通过其底端焊接的钢垫板2与底层钢筋网片12焊接固定,底层钢筋网片12下方按照同一间距设置100mm*100mm*50mm的预制混凝土垫块13支撑。钢垫板2采用10mm*100mm*100mm钢板,兼做止水隔板用,既起垫板作用,又能防止冷却水渗漏。基础混凝土底板中部纵横向设置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设置在中间层钢筋网片10的下方,兼作中间层钢筋网片10的水平钢管支撑。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采用φ48*3.5mm的普通焊接钢管,两端套丝并通过六通连接件5固定在竖向钢管立柱1上,管道接头处缠以密封胶带防漏水;竖向钢管立柱1的顶部内侧焊接止水隔板4,起防止冷却水渗漏的作用,竖向钢管立柱1顶端纵横向焊接L63*5的等边角钢形成水平角钢支撑8,用于支撑上层钢筋网片11。

纵横向的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纵横向的水平角钢支撑8均采用矩形方格网排列,其纵横间距与竖向钢管立柱1的纵横间距一致。为加强钢筋支架的整体稳定性,隔跨设置斜撑9,斜撑9采用与竖向钢管立柱1和顶端水平角钢支撑8焊接连接。

竖向钢管立柱1、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六通连接件5、进水口6、出水口7以及增压泵共同组成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系统。按照图5、图6所示进行管道连接,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两端套丝并通过六通连接件5与竖向钢管立柱1连通;在混凝土底板的一侧每隔一跨设置一处进水口6,另一侧每隔一跨设置一处出水口7,进、出水口通过三通连接件与竖向钢管立柱1连通引出混凝土表面,且高出混凝土基础表面0.3~0.5m,以便于连接进、出水支管。为保证水压和水流量,在进水口主管处增设加压泵。

混凝土浇筑完毕且表面初凝后通过增压泵向进出口6注水,水流流经竖向钢管立柱1、六通连接件5和循环降温冷却水钢管3,最后从出水口7流出,通过循环冷却水将混凝土内部因混凝土凝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导出来达到降温目的,降温过程中通过调节循环水系统控制混凝土里表温差不大于25℃,防止混凝土裂缝。

循环降温冷却水管道系统完成冷却降温功能后,可将竖向钢管立柱1和循环 降温冷却水钢管3内的积水抽排干净,进行孔道灌浆封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