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工程清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生物污物智能清理机污物拦截清理基础地基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近海的污染及水母、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的大量增生和周期性的爆发,这些海洋浮游、污损生物及生活垃圾对取水口的堵塞已导致核电(电力)工程明渠上旋转滤网工作量过大,从而导致了主泵站设备故障增多,设备运行寿命减短的现实。鉴于该种情况,迫切需要一种或多种特殊设备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该设备应在有效去除海洋浮游、污损生物及生活垃圾的前提下,同时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及检修,达到把取水口堵塞的影响减轻乃至消除。
目前,诸多核电站或电厂的取水口采用人工方法清除堵塞,主要工作方式是利用网格为15mm×15mm的渔网进行拦截,同时需要潜水员及轮船进行辅助,且效率低下,作业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在大面积的藻类等海生物快速来临时极易造成堵塞导致泵房停机,给生产运行带来诸多不便和隐患。如辽宁绥中发电有限公司在每年的6至8月份,海蜇、水藻等海生物大量涌入流道,生产班组昼夜人工清除,严重时派遣潜水员水下作业;国电电力庄河发电有限公司在每年的6月份水草及渔民养殖产生的污物繁多,水草的长度达到1.5米,短的在400毫米,而在8月份浒苔繁衍到300毫米厚,极大的影响旋转滤网工作。再比如唐山LNG项目,为解决流道堵塞隐患,在取水口设置拦网外,还在旋转滤网前布置了净距为40毫米的拦污栅,用清污机进行清污。
改变传统的清污模式,能对间距100mm(细格栅设备)以下、网孔尺寸6.43mm×6.43mm(滤网设备)以上有效的拦截并清除外形在大于15mm×15mm的相关海洋浮游、污损生物是此次所选设备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能够有效的拦截海洋富有、污损生物,并便于进行自动清理的海洋生物污物智能清理机污物拦截清理基础地基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洋生物污物智能清理机污物拦截清理基础地基结构,包括取水通道、倾斜设置在取水通道内的拦污栅篦、与拦污栅篦对应的取水通道上方开设的清污口、和设置在清污口侧边的排污槽,在清污口两侧的基础地基上还设置有横移轨道,所述的拦污栅篦包括栅篦框架和栅篦篦体,所述的栅篦篦体包括呈矩形方框结构的支撑边框、以及呈十字交叉均布设置在支撑边框上的栅篦横条和栅篦纵条。
所述的支撑边框内设置有加强筋,相邻栅篦横条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栅篦纵条之间的间距均为10mm~20mm。
所述的栅篦横条和栅篦纵条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铜。
所述的拦污栅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8°。
所述的拦污栅篦前部的取水通道内设置有稳流栅和孔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紧凑,其采用间距为10mm~20mm的小网格栅篦篦体,从而能够实现对海洋浮游、污损生物的有效拦截,通过对拦污栅篦、清污口和排污槽的局部设计,能够便于清理机的自动清理,有效的实现多取水通道的连同工作,大大优化了清理工序,为快速、有效的实施清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拦污栅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为取水通道、2为拦污栅篦、3为清污口、4为排污槽、5为横移轨道、6为栅篦框架、7为栅篦篦体、8为支撑边框、9为栅篦横条、10为栅篦纵条、11为加强筋、12为稳流栅、13为孔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海洋生物污物智能清理机污物拦截清理基础地基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取水通道1、倾斜设置在取水通道1内的拦污栅篦2、与拦污栅篦2对应的取水通道1上方开设的清污口3、和设置在清污口3侧边的排污槽4,所述的拦污栅篦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在清污口3两侧的基础地基上还设置有横移轨道5,所述的拦污栅篦2包括栅篦框架6和栅篦篦体7,所述的栅篦篦体7包括呈矩形方框结构的支撑边框8、以及呈十字交叉均布设置在支撑边框8上的栅篦横条9和栅篦纵条10,所述的支撑边框8内设置有加强筋11,相邻栅篦横条9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栅篦纵条10之间的间距均为15mm。
所述的栅篦横条9和栅篦纵条10的材质为铜,不仅能够避免腐蚀,同时能够防止海洋浮游、污损生物粘附在栅篦篦体上。
为了便于清理机的稳定有效的工作,在拦污栅篦2前部的取水通道1内设置有稳流栅12和孔网13,从而实现有效的稳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