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地雨水蓄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444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系统 ,特别是一种绿地雨水蓄积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

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4753718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该方案具体为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与地面以下雨水井连通的储水装置以及地面以上的绿化带区域设置的若干定时喷洒装置;所述储水装置主要包括储水容器及抽水泵,储水容器具有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且储水容器的底部在远离出水口一侧还设置有文丘里管;所述储水容器的进水口通过输水管A与雨水井连通,出水口通过抽水泵及输水管B与地面绿化带上的定时喷洒装置,所述输水管A上装有阀门;所述输水管B的一端与储水容器的储水口相连通,另一端经过抽水泵后与储水容器内的文丘里管连通,并输水至地面绿化带上的定时喷洒装置。

该雨水收集装置通过将收集雨水用于绿化带喷灌达到节省水资源的目的,但该雨水收集装置在进行喷灌时还需要额外消耗电能来实现阀门及抽水泵的开启及关闭,虽然节约了水源但会消耗其他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地雨水蓄积系统,该绿地雨水蓄积系统在为绿地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时不用消耗其他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地雨水蓄积系统,包括绿地,设置在绿地四周的沟渠及沟渠交联处的渗透井,所述绿地下设置有吸水层,吸水层上方为绿地上植物根系所在的土壤层,所述渗透井的底部与吸水层透水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雨水可通过流经沟渠而被渗透井收集,渗透井收集雨水后,由渗透井底部向吸水层输送雨水,吸水层吸收雨水后,雨水向吸水层上方的土壤层渗透,供绿地植物根系吸收,如此在下雨天渗透井和吸水层同时可收集雨水,当长时间为晴天时,渗透井收集的雨水被吸水层吸收后向土壤层自然渗透,如此实现了利用雨水为绿地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的同时而不用额外消耗其他能源。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井的底部设置有透水孔,透水孔与吸水层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透水孔实现了渗透井中雨水向吸水层的转移。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水层包括砾石,砾石之间填充有细砂及煤渣。

采用上述结构,使吸水层为疏松多孔结构,使吸水层具有较强的吸水储水能力,从而确保吸水层能通过透水孔从渗透井快速的吸收雨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沟渠里设置有透水管,透水管上下周围回填有粗砂且一端与渗透井的上部相通。

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将雨水渗透与传输结合,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粗砂能进行雨水的渗透,可迅速引导雨水向土壤层渗透,同时降低大雨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时滞;同时经过粗砂及透水管过滤后的雨水没有较多的泥土及植物茎叶,使最后通过透水管流入到渗透井的雨水更加干净。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井侧壁靠近井口设置有溢流管,溢流管与地下水层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当渗透井被雨水快装满时,多余的雨水可通过溢流管流入到地下水层与地下水融合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内设置有过滤网。

采用上述结构,雨水经过再一次过滤后才从溢流管进入地下水层,同时雨水不会经过过多的土层结构而造成雨水径流污染,故能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水层下部设置有一层阻水层。

采用上述结构,雨水从渗透井转移至吸水层后由于阻水层的存在就只能向上层的土壤层渗透,无法向下渗透,从而使收集的雨水充分利用在绿地植物生长的供水上面。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水层为HDPE膜。

采用上述结构,HDPE膜具有较强的防渗性能,能有效阻止吸水层的水分向下渗透,同时还具有高强抗拉伸机械性及耐老化性能,且环保无毒,故可用于作为阻水层。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井的高度为7-8米。

采用上述结构,可确保渗透井底部具有较大的压强,加快久晴时雨水向吸水层的转移,然后再向土壤层渗透,从而确保土壤层保持有充足的水分供植物生长所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能利用雨水为绿地植物生长自然供水,且无需额外消耗其他能源。

2. 渗透井及吸水层的设计使该绿地雨水蓄积系统具有较强的保水,蓄水能力,能有效收集雨水,减少水土流失。

3. 透水管及过滤网的使用能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绿地;2.沟渠;3.渗透井;4.吸水层;5.土壤层;6.透水孔;7.透水管;8.溢流管;9.过滤网;10.阻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绿地雨水蓄积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绿地1,设置在绿地1四周的沟渠2及沟渠2交联处的渗透井3,沟渠2里放置有透水管7,透水管7四周回填有粗砂,透水管7一端与渗透井3的上部相通。

绿地1下设置有吸水层4,吸水层4由砾石及砾石之间填充的细砂和煤渣组成,吸水层4上方为绿地1上植物根系所在的土壤层5,渗透井3的底部设置有透水孔6,透水孔6与吸水层4相连,吸水层4下部设置有一层HDPE膜组成的阻水层10。

渗透井3的高度为7-8米,且渗透井3侧壁靠近井口设置有连通地下水层的溢流管8,溢流管8内设置有过滤网9。

工作原理:下雨时,雨水流经绿地1四周的沟渠2,一部分雨水通过沟渠2内的粗砂向绿地1的土壤层自然渗透,一部分雨水进入透水管7后流入到渗透井3被收集,同时雨水经过渗透井3底部的透水孔6向吸水层4转移,故雨天时能使渗透井3及吸水层4都蓄满雨水。

当天气久晴时,土壤层5开始干旱时,因为吸水层4下面阻水层10的阻挡,故吸水层4的雨水只能向其上部的土壤层5渗透,故吸水层可通过透水孔6从渗透井3吸水后再将雨水渗透至土壤层5,实现对土壤层5水分的补充以供应绿地1上植物所需,渗透井3的高度保证了渗透井3井底雨水的压强同时吸水层4的材料确保吸水层4能快速的从渗透井3吸水并将水分渗透至土壤层5,如此在有效保水蓄水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天降之水。

同时渗透井3上溢流管8及溢流管8中过滤网9的设置,可保证在雨水收集较充分时,雨水经过过滤后再排入到地下水层,可防止雨水流经多层土层被污染后再流入到地下水层中,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污染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