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不断增多,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地下空间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安全显得格外重要,其决定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有技术中的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不考虑空间效应对基坑角部结构的影响,支护结构设计较保守,浪费材料造成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包括固定在岩体或土层内的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为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的中心固定连接有工字钢,所述止水帷幕的前端设置有三排锚杆,所述锚杆与止水帷幕固定连接,所述锚杆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砼腰梁,所述锚杆的竖直方向固定连接有一砼纵梁,所述锚杆前端埋设有支护桩,相邻的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为600mm,所述支护桩的直径为900mm。
进一步的,所述砼腰梁的直径为300mm,所述砼腰梁的长度为400mm。
进一步的,所述砼纵梁的直径为300mm,所述砼纵梁的长度为300mm。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帷幕的外侧垂直设置有一防护面,所述防护面为混凝土防护面,所述防护面通过一网格间距200×200mm的钢筋网进行固定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的前端底面上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锚杆固定连接,所述止水帷幕侧上方为坡顶围挡,所述坡顶围挡的面层坡顶延伸1.5m,面层厚度80mm。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通过研究空间效应对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角部结构的影响,对桩锚支护体系进行角部优化,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优化了桩锚支护体系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止水帷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包括固定在岩体或土层内的止水帷幕1,所述止水帷幕1为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1,所述止水帷幕1的中心固定连接有工字钢11,所述止水帷幕1的前端设置有三排锚杆12,所述锚杆12与止水帷幕1固定连接,所述锚杆12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砼腰梁121,所述锚杆12的竖直方向固定连接有一砼纵梁122,所述锚杆12前端埋设有支护桩13,相邻的支护桩13之间的距离为600mm,所述支护桩13的直径为900mm。通过研究空间效应对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角部结构的影响,对桩锚支护体系进行角部优化,具体对支护桩13之间的距离和支护桩的直径进行了优化,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优化了桩锚支护体系结构。确保了基坑边坡稳定,防止基坑开挖过程中塌方现象的出现,确保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施工不扰动邻近土体,不会产生邻近地面下沉、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
优选的,所述砼腰梁121的直径为300mm,所述砼腰梁121的长度为400mm。
优选的,所述砼纵梁122的直径为300mm,所述砼纵梁122的长度为300mm。
优选的,所述止水帷幕1的外侧垂直设置有一防护面2,所述防护面2为混凝土防护面,所述防护面2通过一网格间距200×200mm的钢筋网进行固定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锚杆12的前端底面上设置有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与锚杆12固定连接,所述止水帷幕1侧上方为坡顶围挡4,所述坡顶围挡4的面层坡顶延伸1.5m,面层厚度80mm。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基坑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1止水,在高压旋喷桩施工完毕后,即刻在旋喷桩中心压入工#16工字钢,桩外设置3排锚杆,沿锚杆水平向通长设置一道300×400mm砼腰梁,沿锚杆竖直向通长设置一道300×300mm砼纵梁,优选的,砼强度等级C25。垂直段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2,采用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00×200mm,面层坡顶延伸1.5m,面层厚度80mm。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