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涉及深基坑工程及边坡的施工。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建(构)筑物开始向地下空间开拓,如地铁,地下商业中心,地下停车场等,这些地下结构往往伴随着大型的深基坑。近年来,双排桩结构作为深基坑支护的一种型式,越来越受到工程界人士的欢迎,但传统的双排桩结构支护的基坑深度有限,而且支护安全系数较低,基坑或边坡变形较大,往往需要与其他支护结构型式结合使用,方能使双排桩结构的受力体系得到优化。常用的有锚索或内支撑,但内支撑方案实施的成本较高,工序复杂,施工工期较长,且对土方的开挖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常用的是和锚索结构配合使用
目前,在这些深基坑中,由于坑外或坡后土体的空间有限,如距离既有建筑物较近,附近建筑物有基础、地下室或地下建(构)筑物,各地政府政策的约束(红线限制)等。所以作用在双排桩结构上的锚索使用上受到约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既能解决双排桩结构的受力问题,又能解决锚索不能穿越于红线的问题的双排桩结构体系,且施工简便,工序简单,工期短,造价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设有地拉锚型式的双排桩结构体系,包括前排桩和后排桩,前排桩和后排桩的桩顶均设有冠梁,所述冠梁间设有联接冠梁的若干联系梁,所述冠梁与联系梁在平面上形成格构梁,该格构梁彼此刚性联结,所述后排桩的外侧还设置有一排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该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的自由段穿越前、后排桩的冠梁并锁定于前排桩的冠梁上,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的锚固段锚固于后排桩外侧稳定的地层中,形成地拉锚的结构型式。
作为选择,还包括设于后排桩外侧的截水沟。
作为选择,所述前、后排桩的冠梁内均设有预埋孔,所述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的自由段穿越该预埋孔,通过锚头锁定于前排桩冠梁上,并通过定子装置与后排桩形成柔性连接。
作为选择,所述前、后排桩的冠梁和联系梁内设有相贯通的预埋孔,所述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的自由段穿越该预埋孔,通过锚头锁定于前排桩冠梁上,并通过定子装置与后排桩形成柔性连接。
作为进一步选择,所述定子装置为凸型混凝土块、凸型钢铁块或定滑轮。
作为另一进一步选择,所述锚头为锚具和钢垫板组成。
作为进一步选择,当用于永久性结构时,所述锚头还设有混凝土或防腐材料封闭层,所述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在后排桩外侧的自由段还设有防腐层。
作为选择,所述竖向预应力锚索或锚杆的杆体材料为钢绞线、钢筋或钢丝束,其锚固段通过压力注入水泥浆而成。
前述本实用新型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排桩结构,具有占用地下空间小,适用于普通桩锚结构体系无法应用的地下空间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在双排桩的外侧设置了竖向的预应力锚(杆)索,该竖向预应力锚(杆)索可充分利用设置于稳定土(岩)层中的锚固体提供的锚固力,可有效的增大双排桩结构的抗倾覆安全系数,减小双排桩嵌固深度。另外,所施加的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自由段锁定于前排桩的冠梁上,与传统双排桩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排桩结构受力体系得到改善,即使本来受拉的联系梁现在变为受压梁。从而优化了整个支护结构,使得整个支护结构体系变得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减少了桩顶的位移,因此,改善了双排桩结构桩身的受力状态,相应的支护桩的悬臂高度在同等条件下也相应提高。
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工序得到了简化,提高了安全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锚索穿越于两冠梁的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锚索穿越于两冠梁和联系梁的平面图;
图中注释:1—前排桩;2—后排桩;3—前排桩冠梁;4—后排桩冠梁;5—联系梁;6—前排桩冠梁内预埋孔;7—后排桩冠梁内预埋孔;8—竖向预应力锚(杆)索自由段;9—竖向预应力锚(杆)索锚固段;10—锚头;11—定子装置;12—坑外截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考图1至3所示,一种设有地拉锚型式的双排桩结构体系,包括基坑或边坡用的前排桩1和后排桩2,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桩顶均设有冠梁3和4,通过冠梁3和4设有彼此联接的联系梁5,所述冠梁3和4与联系梁5在平面上形成格构梁,该格构梁彼此刚性联结,联结方式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所述后排桩2的外侧设置有一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索,该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自由段8穿越前后排桩冠梁3和4内的预埋孔6和7并通过锚头10锁定于前排桩1冠梁3上,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锚固段9锚固于后排桩2外侧稳定的地层中,形成一种地拉锚的结构型式。该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外侧设置有截水沟12。
所述附图2中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冠梁3和4内均设有预埋孔6和7,所述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自由段8穿越于前后排桩冠梁3和4内的预埋孔6和7,并通过锚具10锁定于前排桩1冠梁3上,通过定子装置11与后排桩2形成柔性连接。
所述附图3中前排桩1和后排桩2的冠梁3、4和联系梁5内均设有预埋孔6和7,所述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自由段8穿越于前后排桩冠梁3、4和联系梁5内的预埋孔6和7,并通过锚头10锁定于前排桩1冠梁3上,通过定子装置11与后排桩2形成柔性连接。
所述的定子装置11与后排桩2形成柔性连接,该定子装置11可为凸型混凝土块、凸型钢铁块或定滑轮等类似功能装置制作而成。
所述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杆体材料为钢绞线、钢筋或钢丝束等,锚固段9由通过压力注入水泥浆或其他浆液而成,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成孔方式由钻机成孔,利用千斤顶进行张拉锁定于前排桩的冠梁上。
所述锁定于前排桩1冠梁3上的锚头10为锚具和钢垫板组成。当用于永久性结构时,应用混凝土或防腐材料等封闭该锚头,所述后排桩2外侧设置的一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自由段8应加防腐剂。
所述后排桩2外侧设置的一排竖向预应力锚(杆)索的间距由计算确定,所施加于前排桩1冠梁3上的预加力由计算确定,自由段和锚固段的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