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304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排水管道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



背景技术:

管道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在生活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现在市面上的管道种类十分丰富,用途也多种多样,就家庭生活而言,有一个强大的管道系统是很重要的,家里洗手间的盥洗池通常排水口处会连接一个排水管道。但是现在市面上使用的排水管道往往在长期使用后管道易阻塞,且当物品不慎落入排水管道中时无法取出。而且在现有的建筑排水管道工程中,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建筑,污水的排水管道大多数是沿着建筑墙体的内壁铺设,所以在排放污水时,水流的噪音对室内办公环境或者居住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办公或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排水噪音已成为困扰建筑使用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塑料降噪排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其包括第一竖管、中部横管、第二竖管、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整体为折线状布置,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均为透明塑料弯管状连接头,第一连接头包括上部竖向进水管段、中部透明塑料管段和下部横向出水管段,第一竖管的上端口与水池连通,第一竖管的下端口与第一连接头的竖向进水管段连通,第一连接头的横向出水管段与中部横管的进水口端连通,中部横管的出水口端与第二连接头的进水口端连接,第二连接头的出水口端与第二竖管的进水口端连通。

在第二连接头的出水口端设置有一滤网,在滤网的开口周向方向上设置有一固定环,固定环与第二连接头的出水口端连通,固定环与第二连接头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滤网设置在第二竖管的管内,固定环与第二竖管之间为卡扣连接。在第一连接头的竖向进水管段的内壁上和横向出水管段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螺旋肋且旋转方向一致。第一连接头与第一竖管和中部横管之间均为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塑料降噪排水管道是一种建筑防噪排水管道,其能够减少排水噪音对建筑使用者的影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整体为折线状布置,使排污液流在管道内形成旋流,并沿折线管道壁流动,直至流到地下排污管道,避免了液流自由落体下落造成的噪音污染;在第一连接头的竖向进水管段的内壁上和横向出水管段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螺旋肋且旋转方向一致,螺旋肋的存在加速了旋流流动,使排水时水流沿管壁螺旋下落,不仅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同时旋流液体的形成更能带走管道壁上的粘积物,可使得管道具有自洁功能,使管道不易堵塞,减少维护费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塑料降噪排水管道在实际使用时不易堵塞,当物品不慎落入管道中时也极易从管道中取出。本实用新型中塑料降噪排水管道通过将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设置成透明塑料弯管状连接头,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时更有利于观察管道的阻塞情况,同时通过设置滤网有效地解决了物品不慎落入管道而无法取出的问题,让管道更加实用,同时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都是以扣接的方式与排水管连接,方便拆卸,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是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塑料降噪排水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塑料降噪排水管道中第一连接头的透视图;

图中:1-水池;2-第一竖管;3-中部横管;4-第二竖管;5-第一连接头;6-第二连接头;7-竖向进水管段;8-横向出水管段;9-固定环;10-滤网;11-螺旋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塑料降噪排水管道,其包括第一竖管2、中部横管3、第二竖管4、第一连接头5和第二连接头6,塑料降噪排水管道的整体为折线状布置,第一连接头5和第二连接头6均为透明塑料弯管状连接头,第一连接头5包括上部竖向进水管段7、中部透明塑料管段和下部横向出水管段8,第一竖管2的上端口与水池1连通,第一竖管2的下端口与第一连接头5的竖向进水管段7连通,第一连接头5的横向出水管段8与中部横管3的进水口端连通,中部横管3的出水口端与第二连接头6的进水口端连接,第二连接头6的出水口端与第二竖管4的进水口端连通。

在第二连接头6的出水口端设置有一滤网10,在滤网10的开口周向方向上设置有一固定环9,固定环9与第二连接头6的出水口端连通,固定环9与第二连接头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滤网10设置在第二竖管4的管内,固定环9与第二竖管4之间为卡扣连接。在第一连接头5的竖向进水管段7的内壁上和横向出水管段8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螺旋肋11且旋转方向一致。第一连接头5与第一竖管2和中部横管3之间均为卡扣连接。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