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060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市政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缺乏水资源,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雨水是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雨水利用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就是把雨水进行收集再经适当处理后补充水源或回灌地下水,达到开源节流,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5756123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其方法。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所述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均设于地面以下,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水沟的出水端相连,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相连。上述技术方案中雨水通过从集水沟的顶部进入,但是雨水有分为屋面雨水和地面雨水,两者的水质质量有差,上述方案利用同一个集水沟进行引流,会导致原本水质较好的屋面雨水水质变差,从而增加净化装置的负担,也无法对不同质量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屋面雨水引流管、地面雨水引流渠和透水种植体,对不同水质的雨水进行分开收集,并且进行合理利用,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屋面雨水引流管、地面雨水引流渠和透水种植体;所述屋面雨水引流管连通有第一蓄水池;所述地面雨水引流渠内设有植被过滤层,所述地面雨水引流渠连通有渗水管,所述渗水管与透水种植体相连通;所述透水种植体连通有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与渗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蓄水池设有用水管和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渗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蓄水池内设有用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屋面雨水引流管将水质较好的屋面雨水储存到第一蓄水池中,从而可以将其利用到生活用杂水中;而将水质较差的地面雨水先通入到地面雨水引流渠中的植被过滤层,利用植被的天然过滤效果,对地面雨水首先进行过滤,再通过渗水管将雨水渗透到透水种植体中,从而可以对环境建设中的植物进行地下浇灌,将水质较差的雨水进行充分利用;之后再依靠透水种植体的透水作用,能够将其自身渗透的雨水以及从渗水管中渗透进入的水都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将其储存到第二蓄水池中,一旦经历较长时间的晴天后,能够利用第二蓄水池中的水源对植被进行浇灌;第一蓄水池中的用水管,依靠水泵能够对用户提供生活用杂水,而溢流管在第一蓄水池中的水源满溢时,能够由其进行排出,并且渗透到透水种植体中,从而最后再将其进行回收利用,起到了良好的开源节流的效果,既达到了环保,也节省了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屋面雨水引流管与第一蓄水池之间设有弃流装置,所述弃流装置包括与屋面雨水引流管相连通的弃流管、与弃流管相连通的弃流箱、设于弃流管出口处的浮球阀;所述弃流箱设有处理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每一次雨水冲刷的开始一段时间内,雨水的水质较差,并且还会混有固体杂质,所以在雨水冲刷的开始时间内,先将雨水通入到弃流箱中,将一部分水质较差的水进行排除,而利用浮球阀来对弃流管的启闭进行自动控制,当弃流箱中的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关闭弃流管的出口,从而使雨水能够流入到第一蓄水池中;并且依靠弃流箱上的处理开口,能够人工对其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屋面雨水引流管与第一蓄水池之间设有过滤体,所述过滤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滤布和第一矿石滤料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靠过滤体,可以对屋面雨水进行过滤,将较大的杂质去除,并且使水源的水质再提升一定的品质,使其更加清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植被过滤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草皮层、种植土层、第一土工布层、砾石层、第二土工布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依靠植被过滤层,可以将水质较差的地面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净化,并且依靠草皮层能够对地面雨水引流渠进行美化,起到环保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种植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透水薄膜层,所述透水薄膜层与第二蓄水池之间连通有净化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再由透水种植体对地面雨水进行第二步过滤净化,再由透水薄膜层将水源进行回收利用,并且透水种植体能够将其自身渗透的雨水和从渗水管中伸入的雨水同时进行回收,起到更好的回收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净化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二矿石滤料层、纤维球层和石英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靠净化层,能够对地面雨水进行第三步过滤净化,使其达到较好的水质,从而可以利用到更多的方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面雨水引流渠设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喷水口,所述喷水管与第二蓄水池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在不下雨时或者夏天地面温度较高时,城市中会对地面进行喷水降温,而利用地面雨水引流渠置于地面的原因,将喷水管置于其侧壁,从而使喷水管上的喷水口可以对地面表面进行喷水降温清理,并且利用的是第二蓄水池中的水源,符合节省水资源的要求,此外,还能依靠地面雨水引流渠将这部分水源重新进行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置于第一蓄水池的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遇上丰雨期时,降水量较高,此时第一蓄水池的储水量可能会不够,当水量满溢到溢流管处时,第一蓄水池中的水源就会流入到渗水管中,从而避免第一蓄水池中的水量满溢而无法正常进行雨水的收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合屋面雨水引流管、地面雨水引流渠和透水种植体,将不同水质的雨水进行分开处理收集,并且将其进行过滤净化,使其达到更高的水质,从而可以使用到更多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屋面雨水引流管;2、植被过滤层;211、草皮层;212、种植土层;213、第一土工布层;214、砾石层;215、第二土工布层;3、透水种植体;31、种植层;32、透水薄膜层;4、第一蓄水池;41、用水管;42、溢流管;43、用水泵;5、渗水管;6、第二蓄水池;7、弃流装置;71、弃流管;72、弃流箱;73、浮球阀;721、处理开口;8、过滤体;81、滤布;82、第一矿石滤料层;9、净化层;91、第二矿石滤料层;92、纤维球层;93、石英砂层;10、喷水管;101、喷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参照图1所示,包括连通于房屋顶部且呈竖直设置的屋面雨水引流管1,屋面雨水引流管1连通至地面,在屋面雨水引流管1的出口处连通有一根弃流管71,弃流管71的出口连通有一个弃流箱72,弃流箱72具有一个位于地面的处理开口721;在弃流管71的出水口处设置有一个浮球阀73,浮球阀73包括置于弃流箱72中的浮球、封闭弃流管71的闸门、连接于阀门和浮球之间的杠杆,杠杆转动连接于弃流管71,能够带动阀门转动。

屋面雨水引流管1流经弃流管71后连通有一个过滤体8,过滤体8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为具有孔隙的滤布81和第一矿石滤料层82,第一矿石滤料粒径较大,质量较重,不会出现遇水后的漂浮现象,其表面粗糙,对雨水中泥沙的吸附效果较好;第一矿石滤料层82连通于一个第一蓄水池4,在第一蓄水池4中设置有一个水泵43,在第一蓄水池4的一侧壁上连通有一根用水管41,在第一蓄水池4的顶端处设置有一个溢流管42。

在地面的两侧边处设置有地面雨水引流渠,沿着地面雨水引流渠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喷水管10,沿着喷水管10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喷水口101,喷水口101对准于地面;在地面雨水引流渠中设置有植被过滤层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草皮层211、种植土层212、第一土工布层213、砾石层214、第二土工布层215;第一土工布层213和第二土工布层215均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织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第二土工布层215连通有一根渗水管5,渗水管5与溢流管42相连通;渗水管5将水源渗透到透水种植体3中,透水种植体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31、透水薄膜层32,透水薄膜层32连通有一个净化层9,净化层9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为第二矿石滤料层91、纤维球层92和石英砂层93,第二矿石滤料层91内的物质采用与第一矿石滤料层82内的物质相同,纤维球层92体积较大,质地较轻,但其遇水后很快会吸收大量水分,将泥沙吸附在其表面的缝隙中,从而起到过滤雨水的效果;石英砂质量较重,不会出现漂浮现象,且粒径较大对雨水中的泥沙过滤效果较好;石英砂层93连通有第二蓄水池6,第二蓄水池6与喷水管10相连通,并且内部也设有水泵43,将水源泵出到喷水管10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