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废水蓄水装置及废水蓄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匮乏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生活废水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处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蓄水装置,其能够收集生活产生的废水,并且进行过滤处理,处理过后的水在进行其他方面上使用,提高废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蓄水系统,其能够在上述的废水蓄水装置的基础上,提高废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废水蓄水装置,其包括蓄水基体、注水部和过滤部。蓄水基体为中空结构,蓄水基体具有封闭端和开放段。过滤部设置在蓄水基体的内部空间中,过滤部将蓄水基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靠近开放端的第一空腔和靠近封闭端的第二空腔。蓄水基体上开设有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溢水孔,以及与第二空腔连通的出水孔。注水部包括注水基体、注水基体壁面,注水基体壁面与注水基体构成注水空腔,注水空腔与第一空腔连通。注水基体上开设有与注水空腔连通的第一注水孔和第二注水孔。第二注水孔用于通过管件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溢水孔连接。
在使用废水蓄水装置时,废水通过注水部的第一注水孔注入蓄水基体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进入的第一空腔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通过过滤部进入第二空腔,另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溢水孔处排出,溢水孔用来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第二注水孔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已经经过过滤处理的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中,并通过出水孔排出利用。多余的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通过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过滤部包括在开放端指向封闭端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矿物质层、第二过滤网和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二过滤网的滤孔孔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过滤部还包括第三过滤网,在开放端指向封闭端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的矿物质层、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第三过滤网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一过滤网的滤孔孔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过滤部固定设置在蓄水基体的内部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废水蓄水装置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为设置于蓄水基体的内周面的凸台,过滤部被凸台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废水蓄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蓄水基体内的支撑部,支撑部包括两端分别与蓄水基体内表面连接的第一支撑条,以及两端分别与蓄水基体内表面连接的第二支撑条,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相互交叉并形成支撑面,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与封闭端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过滤部被支撑面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废水蓄水装置还包括支撑外壳、蓄水基体支撑部,蓄水基体支撑部与蓄水基体远离第一空腔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支撑外壳为中空结构,蓄水基体设置于支撑外壳的壳内,支撑外壳上设置有注水支撑部,注水支撑部与注水部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在上述蓄水基体的封闭端开设有与第二空腔连通的清洁孔;废水蓄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清洁孔内的堵塞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废水蓄水装置还包括与出水孔连接的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有流量阀。
一种废水蓄水系统,上述废水蓄水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一项的废水蓄水装置,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第二注水孔通过管件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溢水孔连接。
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注水部的第一注水孔注入蓄水基体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进入的第一空腔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通过过滤部进入第二空腔,另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溢水孔处排出,溢水孔用来与与之相邻的废水蓄水装置的第二注水孔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已经经过过滤处理的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中,并通过出水孔排出利用。多余的废水进入相邻的一个废水蓄水装置中再次处理,通过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废水蓄水装置时,废水通过注水部的第一注水孔注入蓄水基体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进入的第一空腔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通过过滤部进入第二空腔,另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溢水孔处排出,溢水孔用来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第二注水孔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已经经过过滤处理的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中,并通过出水孔排出利用。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注水部的第一注水孔注入蓄水基体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进入的第一空腔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通过过滤部进入第二空腔,另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连通的溢水孔处排出,溢水孔用来与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的第二注水孔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已经经过过滤处理的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中,并通过出水孔排出利用。多余的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中再次处理,通过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废水蓄水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注水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废水蓄水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注水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废水蓄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废水蓄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废水蓄水装置—100,蓄水基体—110,第一空腔—111,第二空腔—112,开放端—113,封闭端—114,注水部—120,注水基体—121,第一注水孔—122,第二注水孔—123,注水基体壁面—124,注水空腔—125,溢水孔—130,支撑部—140,第一支撑条—141,第二支撑条—142,过滤部—150,第一过滤网—151,第二过滤网—152,矿物质层—153,出水孔—160,堵塞部—170,清洁孔—171;
废水蓄水装置—200,蓄水基体—210,第一空腔—211,第二空腔—212,开放端—213,封闭端—214,注水部—220,注水基体—221,第一注水孔—222,第二注水孔—223,注水基体壁面—224,注水空腔—225,溢水孔—230,过滤部—250,第一过滤网—251,第二过滤网—252,矿物质层—253,出水孔—260,堵塞部—270,清洁孔—271,出水管—280,流量阀—290;
废水蓄水装置—300,蓄水基体—310,第一空腔—311,第二空腔—312,开放端—313,封闭端—314,注水部—320,注水基体—321,第一注水孔—322,第二注水孔—323,注水基体壁面—324,注水空腔—325,排气孔—326,溢水孔—330,支撑外壳—340,注水支撑部—341,过滤部—350,第一过滤网—351,第二过滤网—352,矿物质层—353,出水孔—360,堵塞部—370,清洁孔—371,蓄水基体支撑部—380,过滤支撑部—390,活动推板—391;
废水蓄水系统—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2、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水蓄水装置100,其包括蓄水基体110、注水部120、支撑部140、过滤部150和堵塞部170。
蓄水基体110为中空结构,其具有封闭端114和开放端113。
支撑部140设置在蓄水基体110内,支撑部140包括两端分别与蓄水基体110内表面连接的第一支撑条141,以及两端分别与蓄水基体110内表面连接的第二支撑条142,第一支撑条141和第二支撑条142相互交叉并形成支撑面;第一支撑条141和第二支撑条142与封闭端11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过滤部150设置在蓄水基体110的内部空间中且支撑于支撑部140,过滤部150将蓄水基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靠近开放端113的第一空腔111和靠近封闭端114的第二空腔112。
过滤部150包括第一过滤网151,第二过滤网152,矿物质层153,其中第一过滤网151,第二过滤网152,矿物质层153在蓄水基体110的封闭端114指向开放端113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第一过滤网151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二过滤网152的滤孔孔径。
在蓄水基体110上开设有与第一空腔111连通的溢水孔130,以及与第二空腔112连通的出水孔160。
注水部120包括注水基体121、注水基体壁面124,注水基体壁面124与注水基体121构成注水空腔125,注水空腔125与第一空腔111连通,注水基体121上开设有与注水空腔125连通的第一注水孔122和第二注水孔12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注水孔123用于通过管件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的溢水孔130连接,多个废水蓄水装置100可组成一个废水蓄水系统。
在蓄水基体110的封闭端114开设有与第二空腔112连通的清洁孔171,堵塞部170与清洁孔171连接,用来控制清洁孔171的开关。
废水蓄水装置100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废水蓄水装置100时,废水通过注水部120的第一注水孔122注入蓄水基体1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111,进入的第一空腔1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1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111连通的溢水孔130处排出,溢水孔130用来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的第二注水孔123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1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1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1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1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1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112中,并通过出水孔160排出利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1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170打开清洁孔171,从而进行清洗。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的注水部120的第一注水孔122注入蓄水基体1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111,进入的第一空腔1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1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111连通的溢水孔130处排出,溢水孔130用来与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的第二注水孔123连接,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1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1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1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1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1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112中,并通过出水孔160排出利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1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170打开清洁孔171,从而进行清洗。多余的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100中再次处理,通过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实施例2
请参照图4、图5、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水蓄水装置200,废水蓄水装置200包括蓄水基体210、注水部220、过滤部250、堵塞部270、出水管280和流量阀290。
蓄水基体210为长方体,蓄水基体210为中空结构,其具有封闭端214和开放端213。
过滤部250固定于蓄水基体210的内部空间中,过滤部250将蓄水基体2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靠近开放端213的第一空腔211和靠近封闭端214的第二空腔212。
过滤部250包括第一过滤网251,第二过滤网252,矿物质层253,其中第一过滤网251,第二过滤网252,矿物质层253在蓄水基体210的封闭端214指向开放端213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第一过滤网251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二过滤网252的滤孔孔径。
在蓄水基体210上开设有与第一空腔211连通的溢水孔230,以及与第二空腔212连通的出水孔260。
注水部220包括注水基体221、注水基体壁面224,注水基体壁面224与注水基体221构成注水空腔225,注水空腔225与第一空腔211连通,注水基体221上开设有与注水空腔225连通的第一注水孔222和第二注水孔22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注水孔223用于通过管件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溢水孔230连接,多个废水蓄水装置200可组成一个废水蓄水系统。
出水管280与出水孔260连接,在出水管280上设置有流量阀290。
在蓄水基体210的封闭端214开设有与第二空腔212连通的清洁孔271,堵塞部270与清洁孔271连接,用来控制清洁孔271的开关。
废水蓄水装置200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废水蓄水装置200时,废水通过注水部220的第一注水孔222注入蓄水基体2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211,进入的第一空腔2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2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211连通的溢水孔230处排出,溢水孔230用来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第二注水孔223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2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2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2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2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2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212中,并通过出水孔270排出利用,与出水孔270连接的出水管280通过流量阀290,控制排水的速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2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270打开清洁孔271,从而进行清洗。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注水部220的第一注水孔222注入蓄水基体2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211,进入的第一空腔2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2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211连通的溢水孔230处排出,溢水孔230用来与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第二注水孔223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2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2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2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2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2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212中,并通过出水孔270排出利用,与出水孔270连接的出水管280通过流量阀290,控制排水的速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2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270打开清洁孔271,从而进行清洗。多余的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中再次处理,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实施例3
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水蓄水装置300,废水蓄水装置300包括蓄水基体310、注水部320、支撑外壳340、过滤部350、堵塞部370、蓄水基体支撑部380。
蓄水基体310为中空结构,蓄水基体310具有封闭端314和开放段313。
过滤部350设置在蓄水基体310的内部空间中且支撑于过滤支撑部390,过滤部350将蓄水基体3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靠近开放端313的第一空腔311和靠近封闭端314的第二空腔312。
过滤部350包括第一过滤网351、第二过滤网352、第三过滤网354和矿物质层353,其中第三过滤网354、第一过滤网351、第二过滤网352和矿物质层353在蓄水基体310的封闭端314指向开放端313的方向上依次层叠,第一过滤网351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二过滤网352的滤孔孔径,第三过滤网354的滤孔孔径小于第一过滤网351的滤孔孔径。
在蓄水基体310上开设有与第一空腔311连通的溢水孔330,以及与第二空腔312连通的出水孔360。
注水部320包括注水基体321、注水基体壁面324,注水基体壁面324与注水基体321构成注水空腔325,注水空腔325与第一空腔31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注水空腔325与第一空腔311连通处可以设置活动推板391,当过滤部350从过滤支撑部390取下清洗时,可推动活动推板391,阻止废水流入蓄水基体310。
注水基体321上开设有与注水空腔325连通的第一注水孔322和第二注水孔32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注水孔323用于通过管件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的溢水孔330连接,多个废水蓄水装置300可组成一个废水蓄水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取消注水基体321,第一注水孔322和第二注水孔323可以直接用水管代替。使得注水部320呈开放式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注水基体321上开设排气孔326,在其他具体实施方案中,亦可取消排气孔326。
支撑外壳340为中空结构,蓄水基体310设置于支撑外壳340的壳内,支撑外壳340上设置有注水支撑部341,注水支撑部341与注水部320可拆卸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注水部320与注水支撑部341连接,蓄水基体310呈封闭状态。注水部320也可以直接取下,蓄水基体310呈敞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外壳340与地面连接。
在蓄水基体310的封闭端314开设有与第二空腔312连通的清洁孔371,堵塞部370与清洁孔371连接,用来控制清洁孔371的开关。
蓄水基体支撑部380与蓄水基体310远离第一空腔311的端面可拆卸地连接。
废水蓄水装置300的工作原理是:
在使用废水蓄水装置300时,废水通过注水部320的第一注水孔322注入蓄水基体3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311,进入的第一空腔3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3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311连通的溢水孔330处排出,溢水孔330用来与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的第二注水孔323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3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3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3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3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3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312中,并通过出水孔360排出利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3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370打开清洁孔371,从而进行清洗。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的注水部320的第一注水孔322注入蓄水基体3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311,进入的第一空腔3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3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311连通的溢水孔330处排出,溢水孔330用来与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的第二注水孔323连接,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3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3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3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3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3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312中,并通过出水孔360排出利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3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370打开清洁孔371,从而进行清洗。多余的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300中再次处理,通过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实施例4
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由多个实施例2中的废水蓄水装置200组成的废水蓄水系统400,本实施例中的废水蓄水装置200在实施列2中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不一一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仅只有废水蓄水装置200组成废水蓄水系统,废水蓄水装置200、废水蓄水装置100或废水蓄水装置300也可以组成废水蓄水系统。
本实施例是由多个废水蓄水装置200串联,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第二注水孔223通过管件与相邻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溢水孔230连接。
废水蓄水系统400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废水蓄水系统400时,废水通过其中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注水部220的第一注水孔222注入蓄水基体210中,此时废水进入了第一空腔211,进入的第一空腔211的废水有两个走向,其中一个走向是因废水来不及过滤或第二空腔212存满水后,从与第一空腔211连通的溢水孔230处排出,溢水孔230用来与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的第二注水孔223连接,废水进入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另一个走向是废水进入过滤部250,首先经过矿物质层253的过滤,然后进入第二过滤网252进行过滤,最后进入比第二过滤网252的滤空孔径小的第一过滤网251进行过滤,此时经过三次过滤的废水已经可以再次利用了,废水储蓄在第二空腔212中,并通过出水孔270排出利用,与出水孔270连接的出水管280通过流量阀290,控制排水的速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第二空腔212积累有水垢,可通过堵塞部270打开清洁孔271,从而进行清洗。多余的废水进入与之串联的另一个废水蓄水装置200中再次处理,这种多次处理,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