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5640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岸,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护岸是城市滨水区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能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同时对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土流失、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开展旅游活动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之前,现有的河道护岸技术有自然式护坡、硬质护坡和生态型护坡:

自然式护坡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将其种植在河道的坡道上,使之防护河道岸坡,满足生态环境需要,保持自然景观效果。但这种自然式护坡方式存在着稳定性差的缺陷,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深沟造成水土流失,长期浸泡在水下或河道流速过大均会影响其稳定性,且对以面源形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质地截留净化作用有限。

硬质护坡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等对河道岸坡进行防护。这些结构对于保持岸坡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及保障防洪安全具有较佳效果,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岸坡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其硬质材料和封闭结构破坏了河道水陆交错带,使得滨岸生物栖息地丧失,动植物难以在此生存繁衍,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严 重下降,对以面源形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质难以清除,且其光滑而单调的表观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景观效果。

生态型护坡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护岸技术,常见的如采用混凝土种植框架、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以及土壤固化剂等对河道岸坡进行护坡,对稳定岸坡结构有较好效果且使岸坡景观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是生态护岸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生态护岸砌块结构一般较为复杂,坚固程度不及传统硬质护岸;为满足植物生长所提供的植物生长槽空间有限,而且上层砌块对下层砌块植物的生长存在着遮挡现象;为动物、微生物提供的生态廊道连通性不佳,影响了生态廊道对于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包括多个生态护岸砌块和相对应的多个固定桩,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上设有植物生长槽;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外部连接有固定槽,所述生态护岸砌块通过所述固定槽固定在所述固定桩上;所述固定桩排成数排固定在河岸上,多排所述固定桩沿河岸高度以高低层叠排列的组合形式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固定于所述河岸之上;相邻两排所述固定桩之间错位排列设置。

优选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与所述河岸之间铺设有卵石层。

优选的,所述卵石层由3-5cm的类球体卵石构成。

优选的,在第一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下部设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与固定桩一起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在水平方向上固定。

优选的,第二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后端,依次类推。

优选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呈直立式长方体结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上设置有空心的所述植物生长槽。

优选的,所述植物生长槽设置在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中上部。

一种构建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第一,在施工河道岸线上打入多排长方形固定桩,每一排的固定桩等距离排列,相隔距离小于两个生态护岸砌块的长度;

第二,施工时从近水一侧向岸边侧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桩上设置固定基座,固定基座的水平位置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时,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上的固定槽穿过所述固定桩,所述固定基座托起并固定所述生态护岸砌块;

第三,近水第一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安装完毕后,开始对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进行安装,同样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固定槽穿过所述固定桩,第二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的后端;

第四,在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安装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下填充卵石,形成卵石层;

第五,以此类推,此后每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都是通过固定槽以及前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共同呈三角形支撑,再由所述卵石层在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下方支撑固定。

优选的,施工期应选择在河道流量较低的期间或者人为控制河道水位到施工线以下。

优选的,第一中,所述固定桩为松木木桩或者其他坚固材料的桩体,每一排的所述固定桩相隔距离约为40-50cm;

第四中,在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安装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下填充3-5cm粒径的球体卵石形成所述卵石层。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各种类型护岸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并加以改进,公开了一种能够使生态护岸稳定美观、植物生长茂盛、为动物微生物提供避难产卵场所、消减河岸面源污染的的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及构建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护岸砌块不同于常规堆叠式的护岸构建方法,而是通过固定桩和上下层直接的排列层叠,辅助以卵石层的支撑作用,实现整体结构的坚固、稳定,不仅结构稳定,施工便捷快速,而且减少了建筑耗材;

2.本实用新型上下层的生态护岸砌块错位排列,植物种植槽完全暴露,避免了传统生态护岸中常见的上层砌块遮挡下层砌块植物种植槽的现象,植物光照充分且单体砌块的植物生长槽空间大;

3.本实用新型在生态护岸砌块下方、相邻两块生态护岸砌块之间以及卵石层的空隙中,都为动植物、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空间,微生物群落形成后,岸边的径流流经卵石层将能够得到充分的过滤和净化,使该生态护岸兼具面源污染控制的作用;

4.本实用新型卵石层选用3-5cm粒径的类球体卵石,提高了河岸径流的导流通过能力,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生态护岸系统消减径流污染的长效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生态护岸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生态护岸砌块和固定桩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生态护岸砌块1、固定桩2、固定槽3、河岸4、卵石层5、固定基座6、植物生长槽7、堤岸8、河湖水体9、固定挡板10、植物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包括多个生态护岸砌块1和相对应的多个固定桩2,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上设有植物生长槽7;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外部连接有固定槽3,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通过所述固定槽3固定在所述固定桩2上;所述固定桩2排成数排固定在河岸4上,多排所述固定桩2沿河岸4高度以高低层叠排列的组合形式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固定于所述河岸4之上;相邻两排所述固定桩2之间错位排列设置。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与所述河岸4之间铺设有卵石层5。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卵石层5由3-5cm的类球体卵石构成。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下部设有固定基座6,所述固定基座6与固定桩2一起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在水平方向上固定。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后端,依次类推。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呈直立式长方体结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上设置有空心的所述植物生长槽7。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植物生长槽7设置在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中上部。

一种构建柱列式层叠排列生态护岸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第一,在施工河道岸线上打入多排长方形固定桩2,每一排的固定桩2等距离排列,相隔距离小于两个生态护岸砌块1的长度;

第二,施工时从近水一侧向岸边侧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桩2上设置固定基座6,固定基座6的水平位置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时,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上的固定槽3穿过所述固定桩2,所述固定基座6托起并固定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

第三,近水第一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安装完毕后,开始对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进行安装,同样将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固定槽3穿过所述固定桩2,第二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的后端;

第四,在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安装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下填充卵石,形成卵石层5;

第五,以此类推,此后每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都是通过固定槽3以及前一排的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共同呈三角形支撑,再由所述卵石层5在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下方支撑固定。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施工期应选择在河道流量较低的期间或者人为控制河道水位到施工线以下。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中,所述固定桩2为松木木桩或者其他坚固材料的桩体,每一排的所述固定桩2相隔距离约为40-50cm;

第四中,在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安装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态护岸砌块1下填充3-5cm粒径的球体卵石形成所述卵石层5。

在某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生态护岸砌块1如图3、图4所示,呈直立式长方体结构,砌块(即生态护岸砌块1)内部设置有空心的植物生长槽7,填充种植土后提供植物生长空间;砌块外部连接有固定槽3,固定槽3穿过固定桩2后实现对生态护岸砌块1水平平面上的固定;

通过将每个固定桩2按照一定距离固定在河岸4上(如图1、图2),实现了生态护岸砌块1的空间布局:通过上下左右相邻两个固定桩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层叠排列的组合形式将生态护岸砌块1固定于河岸4之上,并且在砌块层与河岸4之间,铺设了卵石层5,起到进一步稳定生态护岸结构,进一步净化径流雨水的作用;

在第一排生态护岸砌块1下部设有固定基座6,与固定桩2一起将生态护岸砌块1在水平方向上固定;第二排的生态护岸砌块1前端将搭在第一排的生态护岸后端,即从第二排开始每一个砌块都由前一排砌块以及固定桩2、卵石层5共同支撑;

所述卵石层5选用的是3-5cm的类球体卵石,既能够起到对生态护岸砌块1 的支撑作用,同时球体的卵石结构空隙率大,有利于径流导流,避免了卵石层5堵塞,另外球体的形状也有利于动物或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可长效发挥径流污染消减的作用。

1.施工期应选择在河道流量较低的期间;

2.在施工河道岸线上打入多排长方形固定桩2(可采用松木木桩,也可以用其他新型坚固的材料代替木桩打桩),每一排的固定桩2等距离排列,相隔距离约为45cm(距离小于两个生态护岸砌块1的长度,每个生态护岸砌块1长度为30cm);

3.施工时从近水一侧向岸边侧由外而内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桩2上设置有固定基座6,固定基座6的水平位置略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时,生态护岸砌块1上的固定槽3穿过固定桩2,固定基座6托起生态护岸砌块1,起到固定作用;

4.近水第一排生态护岸砌块1安装完毕后,开始对第二排生态砌块进行安装,同样将生态护岸砌块1的固定槽3穿过固定桩2,第二排的生态护岸砌块1前端将搭在第一排的生态护岸后端,从而在结构上起到了固定的作用;

5.在第二排生态护岸砌块1安装完成后,向第二排生态护岸砌块1下填充3-5cm粒径的球体卵石,既能够起到对生态护岸砌块1的支撑作用,同时球体的卵石结构空隙率大,有利于动物或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

6.以此类推,此后每一排的生态护岸砌块1单体都是通过固定槽3以及前一排下方的生态护岸砌块1共同呈三角形支撑,再由卵石层5在生态护岸砌块1下方支撑固定,实现整体结构的坚固、稳定。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 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