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9710阅读:1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挡土墙,尤其是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河道、沟渠多为混凝土挡墙、浆砌石挡墙及预制块挡墙等。大多数挡墙都无法摆脱水利工程的傻、大、黑、粗的传统方案,并且对生态破坏大,硬化面积大,施工难度大进而导致资金投入大。缺乏园林、造景等有关生态方面的考虑并且会严重破坏原始河道的生态平衡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能够降低施工难度,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包括安装在常水位以下的混凝土脚槽,安装在常水位以上挡土墙、迎水面草皮护坡、堤身花坛、堤顶混凝土道路及背水面草皮护坡;所述挡土墙由挡墙砖扣接而成,挡墙砖包括砖体,砖体上端设有扣合部,两端设有对称的弧形缺口、下端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砖体中部设有通孔,砖体下端两侧设有L型缺口,中间设有T型缺口,其中,上下层挡墙砖错位扣接,且上层挡墙砖的第二定位孔与下层挡墙砖的第一定位孔正对且插入纤维棒,上层挡墙砖的通孔与下层挡墙砖的弧形缺口正对,上层挡墙砖的T型缺口与下层挡墙砖的L型缺口相对应。

所述第一定位孔比第二定位孔小。

所述扣合部为挡块。

所述混凝土脚槽前端设有混凝土齿槽。

所述挡土墙内部通过钢筋混凝土局部加固、顶端通过顶紧混凝土压顶。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与传统的河道沟渠治理相比,采用混凝土的范围较小,对生态破坏较小,更加注重自然和谐、绿色环保及生态。

2)、在自嵌式植生挡墙以上部位采用绿化及高杆树木,使人与自然更好的接合,对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改善。

3)、减少硬化面积,可更好的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4)、所有的植生挡墙砖通过纤维棒和钢筋混凝土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以使河道防洪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水渠一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土墙墙砖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层挡土墙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层挡土墙的示意图。

图中:混凝土脚槽1,挡土墙2,迎水面草皮护坡3,堤身花坛4,堤顶混凝土道路5,背水面草皮护坡6,砖体7,扣合部8,弧形缺口9,通孔10,第一定位孔11,第二定位孔12,L型缺口13,T型缺口14,纤维棒15,混凝土齿槽16,钢筋混凝土17,顶紧混凝土1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自嵌式植生挡土墙,包括安装在常水位以下的混凝土脚槽1,混凝土脚槽1靠近河道一侧上端设有混凝土齿槽16,由混凝土脚槽1和混凝土齿槽16共同构成挡土墙的地基,保证水位下端坚实,使常年行洪安全可靠,可起到耐淹耐冲击的效果。从常水位以上进行生态处理,包括在常水位以上设置挡土墙2,挡土墙2由挡墙砖错位扣接而成,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耐冲击性每层挡墙砖之间用钢筋混凝土17加固,且顶端采用顶紧混凝土加固,在修建好的挡土墙一侧用砂石回填后进行土工布,在迎水面设草皮护坡3、堤身花坛4、堤顶混凝土道路5,在背水面设草皮护坡6,这样既保证常水位以上防冲不防淹,而且使水利建设从水利向利水方面转变,减少硬化面积,可更好的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所述挡土墙2由挡墙砖扣接而成,挡墙砖包括砖体7,砖体7上端设有扣合部8,扣合部8为挡块,通过设置挡块,在错位连接时,可对砖块前后限位,防止前后移动,保证稳定性。而且可起到定位作用,保证上下定位孔及其他部位能够按既定的位置摆放,为砌墙工作降低难度。所述挡墙砖两端设有对称的弧形缺口9,相邻的挡墙砖上的弧形缺口构成封闭的桃型口,桃型口与上层的通孔10正对,这样可构成从上往下的通孔,可进行钢筋混凝土17的浇筑或周围植被的生长。所述挡墙砖下端设有第一定位孔11和第二定位孔12,第一定位孔11比第二定位孔12小,在砌墙时,上层挡墙砖的第二定位孔12与下层挡墙砖的第一定位孔11正对且插入纤维棒。由于第一定位孔比第二定位孔小,这样可方便纤维棒插入。所述砖体7中部设有通孔10,砖体7下端两侧设有L型缺口13,相邻砖体的L型缺口构成方形缺口,所述砖体7下端中间设有T型缺口14,上层挡墙砖的T型缺口14与下层挡墙砖的L型缺口13相对应,这样在操作时,方便找准。由于砖面是错位扣接而成,整体呈阶梯状,因此缺口或通孔部分外漏,并成为墙外侧面均匀分布的植物生长点,使植物布满墙面达到绿化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