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0747阅读:1104来源:国知局
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数量及高度的增加,对基础埋深的要求也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发展趋势,但在城市建筑密集区,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场地的局限性,导致基坑开挖时无法进行放坡,在此种状态下,另外一种基坑支护方式应运而生,即: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基坑支护,但针对此种内支撑的拆除方法也不尽相同,目前比较传统的做法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换撑梁作为传力带,再进行内支撑的拆除。

但是由于基坑支护桩间距大多在1m至2m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换撑梁做传力带,占据空间较大,会造成支撑梁之间的间隙过小,不利于地下室土方回填,且无法保证回填土的施工质量,不能拆卸周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筋混凝土换撑梁的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土方回填,不能拆卸周转使用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用于支撑墙体和位于基坑四周的支护结构,所述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板,贴设于支护结构;

第二连接板,贴设于与所述支护结构相对设置的墙体;以及

支撑杆,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通过在支护结构上贴设第一连接板,在墙体上贴设第二连接板,将支撑杆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从而形成换撑结构,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基坑支护的拆除,在基坑中形成传力带,防止出现坍塌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杆的占用空间小,且可拆卸进行重复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筋混凝土换撑梁的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土方回填,不能拆卸周转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护结构为支护桩。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护桩的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应的表面形成凿毛面。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护桩;

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于所述墙体。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嵌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支护桩之间的楔子。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垂直固定有第一调节板;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表面垂直固定有第二调节板;

所述支撑杆的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调节板,所述支撑杆的另一个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调节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用于支撑墙体和位于基坑四周的支护结构,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以及支撑杆3,其中第一连接板1贴设于支护结构4,第二连接板2贴设于与支护结构4相对设置的墙体5,支撑杆3支设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以及支撑杆3搭接形成换撑结构,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基坑支护的拆除,在基坑中形成传力带,防止出现坍塌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杆的占用空间小,且可拆卸进行重复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筋混凝土换撑梁的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土方回填,不能拆卸周转使用的问题。

参阅图2,显示了图1中A的俯视图。参阅图3,显示了图1中A的剖视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护结构4为支护桩。为了方便将第一连接板1与支护桩固定连接,将支护桩的与第一连接板1相对应的表面凿毛,形成凿毛面40,该凿毛面40的中心需与支护桩的中心相重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为矩形钢板。与之相对应的,凿毛面40为与第一连接板1相适配的矩形面,将第一连接板1贴设在凿毛面40上,用第一螺栓41将第一连接板1与支护桩固定在一起。由于支护桩的桩面为曲面,第一连接板1贴设在桩面时,第一连接板1的四周与支护桩有空隙,可用楔子42嵌设在空隙处楔紧,从而能够避免第一连接板1和支护桩的连接不紧密,第一连接板1出现晃动等现象。第一连接板1的表面垂直固定有第一调节板6,用于后续固定支撑杆3。

参阅图4,显示了图1中B的剖视图。结合图1至图4所示,第二连接板2通过第二螺栓20固定于墙体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为矩形钢板。第二连接板2的表面垂直固定有第二调节板7。支撑杆3采用型钢制作而成。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测量两块矩形钢板之间的实际间距来确定型钢的下料长度,并进行型钢的吊装焊接。但是考虑到型钢下料以及测量会出现相应的误差,在将型钢制成的支撑杆3支设在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之间时,支撑杆3的长度可能超过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距离或者支撑杆3的长度可能小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距离,这样如果直接将支撑杆3的一个端部直接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1上,支撑杆3的另一个端部可能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还差一定的长度,而无法固定,或者支撑杆3过长,支撑杆3的另一个端部也无法固定在第二连接板2。所以在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上均垂直固定一钢板,用于与支撑杆3进行搭接。

具体地,支撑杆3的长度稍稍小于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之间的距离,将支撑杆3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调节板6焊接连接,将支撑杆3的另一个端部焊接固定于第二调节板7。第一调节板6和第二调节板7能够起到弥补长度差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施工方法作说明:

将支护桩外侧的喷锚层凿除成与矩形钢板尺寸相适配的凿毛面,该凿毛面的中心需与支护桩的中心重合。将矩形钢板用螺栓固定在支护桩的凿毛面处。由于桩面为曲线,难免矩形钢板的四周与支护桩之间有空隙,用钢楔楔紧矩形钢板的四周支护桩之间的空隙,防止矩形钢板出现晃动。

当地下三层外墙钢筋绑扎完成后便进行外墙的矩形钢板预埋,矩形钢板上端略低于地下二层板面且矩形钢板的中心位于外墙暗梁中心位置,确保每块矩形钢板的中心与支护桩相对应。

当地下二层板面浇筑之后,通过测量两块矩形钢板之间的实际间距确定支撑杆的下料长度,并进行支撑杆的吊装焊接。将支撑杆的长度取稍稍小于两块矩形钢板之间的实际间距,将支撑杆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调节板焊接连接,将支撑杆的另一个端部焊接固定于第二调节板,完成支撑杆的安装连接。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基坑支护的换撑结构通过在支护结构上贴设第一连接板,在墙体上贴设第二连接板,将支撑杆支设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从而形成换撑结构,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基坑支护的拆除,在基坑中形成传力带,防止出现坍塌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杆的占用空间小,且可拆卸进行重复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筋混凝土换撑梁的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土方回填,不能拆卸周转使用的问题。通过测量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实际间距来确定支撑杆的长度,支撑杆的制作和测量等会带来的一定误差,而采用第一调节板垂直固定在第一连接板的表面,将支撑杆的端部与第一调节板同向连接,能够解决支撑杆的长度不完全适配的问题。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