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29420阅读:1468来源:国知局
“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深基坑降水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日益增多的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基坑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基坑降水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目前,深基坑降水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技术工艺成熟、施工效率高的坑外管井封闭降水方法,降水井布置形式以整个基坑为设计对象,根据总涌水量计算管井数量和间距。这种方案从技术层面上是正确的,然而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往往在塔楼底板核心筒区域、柱基、集水井、电梯井等部位局部小面积加深,如果为了局部个别深坑的小面积降水,而采用整个基坑超深降水的保守方案,使得管井的数量和深度都增加了很多,同时对毗邻的建筑物的沉降影响也较大,从成本方面来考虑也不经济,且工期较长。如何在不影响降水效果的前提下,从而减小深基坑降水难度和成本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发明提出了一种“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降水井采用“坑中坑”布置形式,其中一级降水井位于基坑顶部,并与设置在基坑顶部的一次降水主管线连接工作;二级降水井位于基坑底部塔楼底板范围外,并与设置在基坑顶部的二次降水主管线连接工作,各塔楼之间分别布置二级降水井,各塔楼单独降水。

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中,所述二级降水井布设在底板结构跨度1/3处。

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中,有底板后浇带的宜布设在后浇带内。

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的封堵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水泵和水管拆除:先将出水管人工进行拆除,水泵重量较重,人工拆除无法完成,需在预留口出架设的倒链进行拆除;

步骤二:溜管浇筑降水井:采用翻斗车+溜管浇筑的方式,具体做法为用翻斗车将混凝土运输至指定区域,在通过φ400mm的钢制溜管输送至降水井内,混凝土浇筑至垫层底即结束降水井内混凝土浇筑工作;

步骤三:防水铺贴及保护层施工:降水井混凝土浇筑完毕,进行垫层施工,垫层施工完毕待基层达到要求进行4mm+3mm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铺贴工作;

步骤四:底板板钢筋焊接:底板板筋焊接;

步骤五:筏板预留洞混凝土浇筑:预留洞混凝土浇筑同样采用溜管浇筑施工方法,采用比筏板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补偿收缩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用薄膜+棉被进行养护。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坑外一级降水运行的前提下,依靠坑内二级降水井降水可以满足塔楼深基坑开挖时基槽无水作业条件,坑内降水方案的实施既解决了坑内加深降水的难题,同时减小了地下水的提取量,畅导了绿色施工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该基坑降水工程通过“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及其封堵方法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降水的效果,而且降低了降水施工成本。计算依据如下:

1)采用“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

基坑外仅布置42口降水井,塔楼基础底板施工时,在塔楼周边增加布置67口降水井,在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运行时间仅为3个月;

坑上降水日运行用电量:42台×18.5kw/h×24h=18648kwh

坑上总电费费用=18648×1.4×360=939.86万元

坑底降水日运行用电量:67台×18.5kw/h×24h=29748kwh

坑上总电费费用=29748×1.4×90=374.82万元

2)采用坑外管井降水:

需在基坑顶部增加30台降水泵方能满足现场全部塔楼深基坑降水水位需求,且降水周期在12个月以上,降水日运行用电量:72台×18.5kw/h×24h=31968kwh

总电费费用=31968×1.4×360=1611.19万元

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总用电费用:939.86万元+374.82万元=1314.68万元

产生经济效益:1611.19万元-1314.68万元=296.51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坑中坑”二级降水井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裙楼底板上的二级降水井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后浇带内的二级降水井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溜管浇筑降水管示意图。

图中:

1-基坑底部塔楼底板2-二级降水井3-基坑顶部

4-二次降水主管线5-一次降水主管线6-一级降水井

7-后浇带8-降水井9-料斗

10-先浇筑的部分混凝土11-溜管12-钢板止水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降水井采用“坑中坑”布置形式,其中一级降水井6位于基坑顶部3,并与设置在基坑顶部3的一次降水主管线5连接工作;二级降水井2位于基坑底部塔楼底板1范围外,并与设置在基坑顶部3的二次降水主管线4连接工作,各塔楼之间分别布置二级降水井2,各塔楼单独降水。

如图2所示,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中,所述二级降水井2布设在底板结构跨度1/3处。

如图3所示,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其中,有底板后浇带的宜布设在后浇带7内。

如图4所示,上述的“坑中坑”二级接力降水系统的封堵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水泵和水管拆除:先将出水管人工进行拆除,水泵重量较重,人工拆除无法完成,需在预留口出架设的倒链进行拆除;

步骤二:溜管11浇筑降水井8:降水管封堵时,地下室已经施工完毕,由于二级降水井2布置区域分散。且每次降水管混凝土浇筑量约为2㎡,混凝土浇筑量较少,不适于连接泵管进行混凝土泵送,而使用人工手推车运输混凝土进行浇筑时间较长不利于保证混凝土质量。采用翻斗车+溜管11浇筑的方式,具体做法为用翻斗车将混凝土运输至指定区域,在通过φ400mm的钢制溜管11输送至降水井8内,混凝土浇筑至垫层底即结束降水井内混凝土浇筑工作;

步骤三:防水铺贴及保护层施工:降水井8混凝土浇筑完毕,进行垫层施工,垫层施工完毕待基层达到要求进行4mm+3mm的改性沥青防水卷卷材铺贴工作。此处卷材铺贴采用热熔满粘法施工,重点做好防水卷材的搭接处理。搭接缝处必须要有热熔沥青溢出挤出,搭接必须粘贴严实,随后刮抹封缝。防水保护层采用20厚1:2水泥砂浆抹灰保护层,抹灰前在里面卷材表面用水泥掺合801胶进行甩浆处理,以利于保护层与卷材更好的结合;

步骤四:底板板钢筋焊接:预留口筏板底排钢筋施工时预留区域空间较小,采用焊接连接方式,采用双面帮条焊接,焊接长度不少于5d。焊接完毕将焊渣等杂物清理干净,再按上述方式进行预留口筏板上排钢筋施工;

步骤五:筏板预留洞混凝土浇筑:预留洞混凝土浇筑同样采用溜管11浇筑施工方法,采用比筏板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补偿收缩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用薄膜+棉被进行养护。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