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9708阅读:10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支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地下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在基坑侧壁及周围采用支撑、加固等保护措施。目前的基坑支撑系统通常包括绕基坑边缘设置的基坑围护桩、位于基坑围护桩内侧的围凛梁及设置在围凛梁之间的基坑内支撑。基坑内支撑通常包括通过预应力加压件对撑在围凛梁之间的型钢内支撑梁,型钢内支撑梁通过液压千斤顶在预应力加压件上施加预应力对撑在相对两侧的围檩梁之间,以此形成对基坑的支撑,保证基坑支撑系统的支撑强度。

目前的基坑内支撑体系中的型钢内支撑梁的端部要么直接抵接在围凛梁内侧面上,要么通过预应力加压件抵接在围凛梁内侧面上,要么通过三角件抵接在围凛梁内侧面上,目前的基坑内支撑是一种平面支撑结构,其结构稳定性欠佳,不利于保证基坑支撑系统的支撑强度。

另一方面,基坑内的型钢内支撑梁虽然能够对基坑形成支撑,但目前基坑内的各型钢内支撑梁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影响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发明人在相邻的型钢内支撑梁之间安装连系梁,连系梁与型钢内支撑梁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这样一来虽然看似提高了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连系梁很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导致连系梁无法有效的在型钢内支撑梁之间形成连接,从而无法有效的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以在保证基坑内支撑体系的型钢内支撑梁的支撑密度的同时,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提高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

本发明在第一目的基础上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又能够有效避免连系梁出现剪切破坏,从而提高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包括:围凛组件,同一围凛组件由设置在基坑围护桩内侧的上围凛梁与下围凛梁组成;若干用于连接上围凛梁与下围凛梁的竖向导力连接件,竖向导力连接件包括位于基坑内的支撑件、上导力连接梁及位于上导力连接梁下方的下导力连接梁,所述上导力连接梁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接,上导力连接梁的另一端往上围凛梁方向斜向上延伸并与上围凛梁相连接;所述下导力连接梁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接,下导力连接梁的另一端往下围凛梁方向斜向下延伸并与下围凛梁相连接;所述支撑件、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共同构成三角支撑结构;以及位于基坑内的型钢内支撑梁与预应力加压件;所述型钢内支撑梁的一端抵在一竖向导力连接件的支撑件上,型钢内支撑梁的另一端通过预应力加压件抵在另一竖向导力连接件的支撑件上;所述预应力加压件包括可相互撑开的两个支撑部件,其中一支撑部件抵接在围凛梁的支撑件上,另一支撑部件通过螺栓与型钢内支撑梁的端部相连接。

本方案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的型钢内支撑梁通过竖向导力连接件支撑于上围凛梁与下围凛梁上,且竖向导力连接件的支撑件、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共同构成三角支撑结构,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由于竖向导力连接件呈的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呈竖向分布(上下分布),这样竖向导力连接件不会占用基坑水平方向的空间,因而不会影响基坑内支撑体系的型钢内支撑梁的支撑密度;这样可以在保证基坑内支撑体系的型钢内支撑梁的支撑密度的同时,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提高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

作为优选,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相同。

作为优选,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大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

在传统的常规设计中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都是设计为相同,但本方案发明人克服现有技术的偏见将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设计为大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坑内支撑的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由于在基坑围护桩是一个整体,在基坑围护桩往内倾斜的过程中,基坑围护桩上高度越大则位移越大,作用在型钢内支撑上的压力也越大;因而基坑围护桩作用在上导力连接梁上的压力将大于作用在下导力连接梁上的压力,因而本方案将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设计为大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使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受到的基坑围护桩的压力的合力方向与型钢内支撑梁相平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型钢内支撑梁对基坑的支撑能力及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上导力连接梁由若干并排分布的上h型钢及连接各上h型钢的上连接横梁组成,各上h型钢相互平行,上连接横梁与上h型钢相垂直。

作为优选,下导力连接梁由若干并排分布的下h型钢及连接各下h型钢的下连接横梁组成,各下h型钢相互平行,下连接横梁与下h型钢相垂直。

作为优选,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之间设有竖直连接杆。

作为优选,型钢内支撑梁为若干根,相邻分布的两根型钢内支撑梁之间设有还若干转动连接装置,所述转动连接装置包括联系梁及两个转动机构,其中一个转动机构设置在一型钢内支撑梁上,另一个转动机构设置在另一型钢内支撑梁上;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型钢内支撑梁上的支撑座、通过竖直轴杆转动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连接座;所述联系梁的一端与一转动机构的连接座相连接,联系梁的另一端与另一转动机构的连接座相连接。

本方案的联系梁通过转动机构与钢内支撑梁连接,转动机构的设置在使联系梁成为标准的二力杆件,这样联系梁能够在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避免连系梁出现剪切破坏,从而提高对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相邻分布的两根型钢内支撑梁之间的各转动连接装置中:相邻分布的两个转动连接装置的联系梁呈八字形分布。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可以在保证基坑内支撑体系的型钢内支撑梁的支撑密度的同时,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提高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

其二,能够在有效提高基坑内支撑的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又能够有效避免连系梁出现剪切破坏,从而提高对基坑内支撑对基坑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基坑围护桩1;

围凛组件2,上围凛梁2.1,下围凛梁2.2;

竖向导力连接件3,支撑件3.1,上导力连接梁3.2,下导力连接梁3.3;

预应力加压件4,支撑部件4.1;

型钢内支撑梁5;

转动连接装置6,转动机构6.1、支撑座6.11、竖直轴杆6.12、连接座6.13,联系梁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包括围凛组件2、若干竖向导力连接件3、以及位于基坑内的型钢内支撑梁5与预应力加压件4。

同一围凛组件由设置在基坑围护桩1内侧的上围凛梁2.1与下围凛梁2.2组成。上围凛梁位于下围凛梁的上方。上围凛梁与下围凛梁相平行

竖向导力连接件用于连接上围凛梁与下围凛梁的。竖向导力连接件包括位于基坑内的支撑件3.1、上导力连接梁3.2及位于上导力连接梁下方的下导力连接梁3.3。上导力连接梁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接,上导力连接梁的另一端往上围凛梁方向斜向上延伸并与上围凛梁相连接。下导力连接梁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接,下导力连接梁的另一端往下围凛梁方向斜向下延伸并与下围凛梁相连接。支撑件、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共同构成三角支撑结构。

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相同。

上导力连接梁由若干并排分布的上h型钢及连接各上h型钢的上连接横梁组成。各上h型钢相互平行,上连接横梁与上h型钢相垂直。下导力连接梁由若干并排分布的下h型钢及连接各下h型钢的下连接横梁组成。各下h型钢相互平行,下连接横梁与下h型钢相垂直。上导力连接梁与下导力连接梁之间设有竖直连接杆。

型钢内支撑梁的一端抵在一竖向导力连接件的支撑件上。型钢内支撑梁的另一端通过预应力加压件抵在另一竖向导力连接件的支撑件上。

预应力加压件包括可相互撑开的两个支撑部件4.1,其中一支撑部件抵接在围凛梁的支撑件上,另一支撑部件通过螺栓与型钢内支撑梁的端部相连接。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大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本身是的上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与下导力连接梁的倾斜角度之差为5-10度。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型钢内支撑梁为若干根。相邻分布的两根型钢内支撑梁之间设有还若干转动连接装置6。

转动连接装置包括联系梁6.2及两个转动机构6.1,其中一个转动机构设置在一型钢内支撑梁上,另一个转动机构设置在另一型钢内支撑梁上。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型钢内支撑梁上的支撑座6.11、通过竖直轴杆6.12转动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连接座6.13。支撑座通过螺栓与型钢内支撑梁通过螺栓连接

联系梁水平设置。联系梁的一端与一转动机构的连接座相连接,联系梁的另一端与另一转动机构的连接座相连接。联系梁与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联系梁与型钢内支撑梁之间的夹角为45度。

相邻分布的两根型钢内支撑梁之间的各转动连接装置中:相邻分布的两个转动连接装置的联系梁呈八字形分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