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76361阅读:1280来源:国知局
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支挡结构技术,具体是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建筑物密度、规模越来越大,施工难度也增大许多。而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地形地貌多变,尤其是西北地区大多数为山区,这些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再加上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许多地区在山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已经开始用削山造地填沟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用地,因此填方边坡的支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扶壁式挡土墙是在填方边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支挡结构,但随着工程量的增大,传统的扶壁式挡土墙的钢材和水泥用量、工程造价、土石填方量、挡墙的占地面积都会急剧增加,因此结合当下城市建设情况,一种在保证自身支挡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小挡墙的工程造价、自身的占地空间和所需的土石填方量的新型扶壁式挡土墙亟待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及施工方法,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包括地梁1、锚杆2、锚固段3、底板4、螺栓5、垫板6、立柱7、横梁8、墙面板9、扶壁10、冠梁11,首先放线定位地梁1的槽段位置,在地梁1的设计位开挖地梁1开槽,然后在地梁1的槽段内定位锚杆2的位置,按锚杆2设计角度,在地梁1槽段内开设孔洞,将锚杆2置于孔中,并灌浆形成锚固段3;绑扎地梁1和底板4的钢筋、立模,同时预埋墙面板4钢筋和扶壁10钢筋,浇筑混凝土,待地梁1和底板4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底板4上用螺栓5和垫板6锚定锚杆2,施工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同时立柱7上部钢筋为冠梁11预留连接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自下而上以横梁8为分层界限分层浇筑混凝土,待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绑扎冠梁11钢筋,将冠梁11钢筋与立柱7上部预留钢筋连接,完成冠梁11的混凝土浇筑;待挡土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在底板4上进行土方回填。

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其步骤为:

(1)放线及定位:首先根据工程设计用测量仪器进行放线,并用测量仪器定位地梁1的槽段位置;

(2)开槽和定位锚杆2:在地梁1的设计位置开挖地梁1的槽段,在地梁1的槽段内用测量仪器定位锚杆2的位置;

(3)施工锚杆2:按锚杆2设计角度,在地梁1槽段内开设孔洞,将锚杆2置于孔中,并灌浆形成锚固段3;

(4)施工基础和锚定锚杆2:绑扎地梁1和底板4的钢筋、立模,同时预埋墙面板4钢筋和扶壁10钢筋,浇筑混凝土,待地梁1和底板4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底板4上用螺栓5和垫板6锚定锚杆2;

(5)墙面板9和扶壁10施工:绑扎墙面板4、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的钢筋,同时立柱7上部钢筋为冠梁11预留连接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自下而上以横梁8为分层界限分层浇筑混凝土;

(6)施设冠梁11:待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绑扎冠梁11钢筋,将冠梁11钢筋与立柱7上部预留钢筋连接,完成冠梁11的混凝土浇筑;

(7)模板拆除: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决定拆除模板的时期;

(8)按步骤(2)~(7)的顺序施工下一个工作面的地梁1、锚杆2、底板4、立柱7、横梁8、墙面板9、扶壁10和冠梁11;

(9)土方回填:待挡土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在底板4上进行土方回填;

(10)重复以上步骤,施工下一个相邻的支护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占地面积小,为填方边坡工程的稳定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与传统的扶壁式挡土墙相比,传统的扶壁式挡土墙的抗倾覆和滑移稳定性主要靠踵板上的土体重力,踵板尺寸越大,作用在踵板上的土体重力就越大,挡土墙就越稳定,传统扶壁式挡土墙由立板和扶壁共同承担土压力产生的弯矩和剪力,而本发明所涉及的这种新型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通过地锚2的锚固力可替代大部分土体重力来抵抗倾覆和滑移,减少了土石方量,原来占地面积较大的踵板就可以设计成占地面积较小的底板4;格构式的结构即立柱7和横梁8可代替墙面板和扶壁共同承担弯矩和剪力,原来的立板就可以设计成厚度较小的墙面板9,大大减少了水泥和钢筋的用量。这种新型支挡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地锚和格构式的构造大大减少底板面积、土石方量、墙面板的厚度及工程材料的用量,尤其是在现今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新型支挡结构占地空间远小于传统扶壁式挡土墙占地空间的优势十分显著,既安全可靠,保证了支挡结构的原有功能,又降低了能耗、工程造价及节省地下空间,还保护了环境,施工简单、便捷,在实际工程中非常适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的剖面图,图2是本发明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的立面图,附图标记说明:地梁1、锚杆2、锚固段3、底板4、螺栓5、垫板6、立柱7、横梁8、墙面板9、扶壁10、冠梁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带地锚的格构式扶壁式挡土墙,包括地梁1、锚杆2、锚固段3、底板4、螺栓5、垫板6、立柱7、横梁8、墙面板9、扶壁10、冠梁11,首先放线定位地梁1的槽段位置,在地梁1的设计位开挖地梁1开槽,然后在地梁1的槽段内定位锚杆2的位置,按锚杆2设计角度,在地梁1槽段内开设孔洞,将锚杆2置于孔中,并灌浆形成锚固段3;绑扎地梁1和底板4的钢筋、立模,同时预埋墙面板4钢筋和扶壁10钢筋,浇筑混凝土,待地梁1和底板4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底板4上用螺栓5和垫板6锚定锚杆2,施工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同时立柱7上部钢筋为冠梁11预留连接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自下而上以横梁8为分层界限分层浇筑混凝土,待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绑扎冠梁11钢筋,将冠梁11钢筋与立柱7上部预留钢筋连接,完成冠梁11的混凝土浇筑;待挡土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在底板4上进行土方回填。

如图1、图2所示,锚杆2为金属锚杆,或者柔性锚杆,或者纤维锚杆,或者复合锚杆。

如图1、图2所示,锚杆2穿过地梁1和底板4,并与二者成90°夹角。

如图1、图2所示,扶壁10的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3~1/2。

如图1、图2所示,扶壁10的厚度由扶壁背面的配筋要求而定,通常为两扶壁的1/8~1/6,但不得小于300mm。

如图1、图2所示,锚固体3灌浆材料中的水泥应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必要时使用抗硫酸盐水泥。

如图1、图2所示,螺栓5需要与锚杆2钢筋直径适配,螺栓宜采用高强螺栓。

如图1、图2所示,垫板6宜采用钢垫板,钢垫板长宽厚尺寸为10cm×10cm×1cm。

如图1、图2所示,墙面板9厚度为100mm~200mm。

如图1、图2所示,墙面板9钢筋和底板4钢筋绑扎搭接,扶壁10钢筋要锚入底板4。

如图1、图2所示,立柱7和横梁8的钢筋采用hrb335或hrb400级。

如图1、图2所示,立柱7和横梁8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或矩形,立柱7和横梁8截面为300mm×300mm,或者400mm×400mm,或者500mm×500mm,或者300mm×400mm,或者400mm×500mm。

本发明施工时,宜采用顺作法,分层分段施工,即有下而上逐层、分段施工,其步骤为:

(1)放线及定位:首先根据工程设计用测量仪器进行放线,并用测量仪器定位地梁1的槽段位置;

(2)开槽和定位锚杆2:在地梁1的设计位置开挖地梁1的槽段,在地梁1的槽段内用测量仪器定位锚杆2的位置;

(3)施工锚杆2:按锚杆2设计角度,在地梁1槽段内开设孔洞,将锚杆2置于孔中,并灌浆形成锚固段3;

(4)施工基础和锚定锚杆2:绑扎地梁1和底板4的钢筋、立模,同时预埋墙面板9钢筋和扶壁10钢筋,浇筑混凝土,待地梁1和底板4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底板4上用螺栓5和垫板6锚定锚杆2;

(5)墙面板9和扶壁10施工:绑扎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的钢筋,同时立柱7上部钢筋为冠梁11预留连接钢筋,钢筋绑扎完成后,自下而上以横梁8为分层界限分层浇筑混凝土;

(6)施设冠梁11:待墙面板9、立柱7、横梁8和扶壁10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绑扎冠梁11钢筋,将冠梁11钢筋与立柱7上部预留钢筋连接,完成冠梁11的混凝土浇筑;

(7)模板拆除: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决定拆除模板的时期;

(8)按步骤(2)~步骤(7)的顺序施工下一个工作面的地梁1、锚杆2、底板4、立柱7、横梁8、墙面板9、扶壁10和冠梁11;

(9)土方回填:待挡土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在底板4上进行土方回填;

(10)重复以上步骤,施工下一个相邻的支护面。

以上所述的发明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