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灌浆口的螺栓孔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5960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具有灌浆口的螺栓孔坑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灌浆口的螺栓孔坑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设备安装在设备基础上,需要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如直接在混凝土基础上预埋地脚螺栓,之后再进行设备安装,这种做法对地脚螺栓的预埋位置有极高的定位精度要求,且设备在吊装过程中有偏摆,很难对准,这种方法对大型设备基础安装不是很合理,目前多采用整体浇筑设备基础混凝土块,在地脚螺栓位置处预留螺栓孔坑,设备安装过程中,预先固定地脚螺栓孔和设备相对位置之后二次灌浆螺栓孔坑,这样安装模式既保证了地脚螺栓与设备的精确定位,又保证了设备的安装要求。

设备在运行中有一定的振动,此振动会传递到地脚螺栓上,其中部分载荷为使地脚螺栓脱离螺栓孔的竖直向上的力。因螺栓孔坑是二次灌浆形成,会使螺栓孔坑的二次灌浆部分和初始整体浇筑部分产生滑移。当振动力超出了基础和二次灌浆部分的啮合力后,浇筑接触面就会被破坏,破坏后此地脚螺栓不再承受竖直向上的力。在机床工作状态下,此位置的螺栓孔不再受力,机床振动必将增大,从而影响其余地脚螺栓的受力状况,同样也会影响机床当前加工工件的加工精度。

设备安装过程中,地脚螺栓位置已固定,需要二次灌浆,传统螺栓孔坑的形式为原形或者方形,二次灌浆过程中,螺栓孔坑上方大部分已经被设备挡住,不方便灌浆。

另外,螺栓孔坑二次灌浆过程中,地脚螺栓旁安设有侧顶杆,设备安装过程中通过侧顶杆精确调整设备的安装位置。目前侧顶杆的底座安装在螺栓孔坑上方,当侧顶杆受力后,底座与混凝土基础间容易产生相对滑移,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具有灌浆口的螺栓孔坑结构,能避免设备基础与螺栓孔坑二次灌浆断面产生滑移,便于螺栓孔坑的二次灌浆,避免地脚螺栓侧顶杆底座与混凝土基础间产生相对滑移。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灌浆口的螺栓孔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栓孔上坑、螺栓孔下坑和灌浆口;螺栓孔上坑位于螺栓孔下坑的上方,螺栓孔上坑的下口与螺栓孔下坑的上口连通;螺栓孔下坑为倒梯形,其上口小,下口大,且螺栓孔下坑的横截面处处为方形;螺栓孔上坑横截面的面积大于螺栓孔下坑横截面的面积;螺栓孔上坑为方形,其四周坑壁为方形;螺栓孔上坑的左侧壁到螺栓孔坑纵向中心线的距离小于螺栓孔上坑的右侧壁到螺栓孔坑纵向中心线的距离;灌浆口的上口与螺栓孔上坑的右侧连通,下口与螺栓孔下坑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栓孔上坑深度为50-100mm。

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便于螺栓孔坑二次灌浆;2、确保侧顶杆底座与基础表面不滑移;3、倒梯形结构使基础和螺栓孔二次层之间没有相对滑动,设备工作时的振动不会使基础和螺栓孔坑的二次灌浆混凝土块之间产生相对滑移,使设备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状况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包括螺栓孔上坑1、螺栓孔下坑2和灌浆口3。

螺栓孔上坑1位于螺栓孔下坑2的上方,螺栓孔上坑1的下口与螺栓孔下坑2的上口连通。

螺栓孔下坑2为倒梯形,其上口小,下口大,且螺栓孔下坑2的横截面处处为方形。当二次灌浆混凝土凝固后,螺栓孔下坑2里面结构为梯形,避免了基础和二灌浆混凝土处接触面的滑移,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因基础和二灌浆混凝土处接触面的滑移使设备的振动加剧,从而保证了设备的加工精度。

螺栓孔上坑1横截面的面积大于螺栓孔下坑2横截面的面积。螺栓孔上坑1为方形,其四周坑壁为方形,这样螺栓孔上坑1可安置侧顶杆的底座,侧顶杆的底座底板可顶住侧顶杆的坑壁,阻止底座与基础表面的滑移。

螺栓孔上坑1的左侧壁到螺栓孔坑纵向中心线4的距离小于螺栓孔上坑1的右侧壁到螺栓孔坑纵向中心线4的距离,这样顶杆的底座安置到螺栓孔上坑1后,螺栓孔上坑1的右侧是空出来的,这样可以暴露出灌浆口3的上口,便于向灌浆口3灌浆。

灌浆口3的上口与螺栓孔上坑1的右侧连通,下口与螺栓孔下坑2连通。安置好地脚螺栓后,从灌浆口3灌浆,可便于孔坑的二次灌浆。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而且,本实用新型各部分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