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淤泥地层中建造挡墙支护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淤泥层中建造承载桩常用的技术有:灌注桩、管注桩、预制管桩、高压旋喷桩等。
高压旋喷桩由于采用专用高压旋喷桩机械,在淤泥层中造孔至设计深度,由深处开始旋转喷射高压的水泥稀浆或水泥干粉,水泥浆液或水泥粉与淤泥反应后形成水泥土体作为桩体,具有一定的干硬强度,达到承载桩的作用。但是桩体强度低,由于喷射高压水泥浆,喷射范围不确定性,不但水泥用量大,桩体不均匀性,桩体设计容许承载能力大打折扣,工程应用的局限性大。一般用于淤泥地基加固处理、围护墙的防渗处理等。
灌注桩由于造孔需用泥浆固壁,造孔弃渣困难,造价高,施工麻烦等。而且,尽管桩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桩体之外仍为淤泥,不利于承受侧向荷载。因此,冲孔灌注桩作为围护墙体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且,管注桩、预制管桩与灌注桩在作为承载桩时一般要进入持力层,桩身要加长,成本增加。也正因为桩身的刚性和桩外淤泥的无硬化,导致这类桩体应用于围护墙工程均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淤泥地层中建造挡墙支护的结构,不仅结构新颖可靠,而且方便用于挡墙支护,解决承载桩体周围及其底部淤泥的硬化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应用于淤泥地层中建造挡墙支护的结构,包括竖向设置于淤泥地基层内并沿横向布置成排的若干根主体模袋桩,所述主体模袋桩的上端设置有横向定位地梁,主体模袋桩的前侧壁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若干道横向腰梁,所述横向腰梁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从相邻两主体模袋桩之间斜向穿入主体模袋桩桩后土体的斜拉模袋桩,所述主体模袋桩和斜拉模袋桩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淤泥层中灌入膏状水泥浆使淤泥形成淤泥硬化体的注浆孔,主体模袋桩、斜拉模袋桩和淤泥硬化体组成联合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模袋桩包括上下通长的主体灌浆管,所述主体灌浆管竖向穿过设置于定位地梁上的预留孔并伸入淤泥层地基内,主体灌浆管外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内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段,主体灌浆管上对应设置为若干灌浆段,在每一灌浆段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内灌注水泥浆的灌浆孔,所述模袋段通过相应的灌浆孔分别充灌膏状水泥浆形成主体模袋桩段。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孔设置于主体灌浆管上且位于相邻两模袋段之间,所述主体灌浆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一个顶部模袋段、若干个中部模袋段及一个封底模袋段。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模袋段的上部从定位地梁的预留孔穿出且顶部模袋段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将包裹主体灌浆管的上端包裹住的扎口。
进一步地,所述斜拉模袋桩包括斜向灌浆管,所述斜向灌浆管穿过横向腰梁上并从相邻两主体模袋桩之间斜向下穿入桩后土体,所述斜向灌浆管上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内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段,斜向灌浆管上对应设置为若干灌浆段,在每一灌浆段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内灌注水泥浆的灌浆孔,所述模袋段通过相应的灌浆孔分别充灌膏状水泥浆形成斜向模袋桩段。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孔设置于斜向灌浆管上且位于相邻两模袋段之间,所述斜向灌浆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一个顶部模袋段、若干个中部模袋段及一个封底模袋段。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灌浆管上的顶部模袋段上设置有用于将斜向灌浆管的上端口包裹在内的第二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 采用钻机造孔,效率高、适用于不同地层、地质条件;施工安全,质量可靠,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等技术经济效益;
2. 采用上下通长的灌浆管一次安装到位,膏状水泥浆液通过管道压力输送,设备简单,将所有地下作业转化为地面上作业,方便施工,提高效率;
3.模袋布体膨胀扩大为大于钻孔直径的模袋桩体,满足承载要求的结构尺寸,解决淤泥层中建造承载桩体的结构强度的可控性和施工难度;
4.以造孔灌浆形成的模袋桩为载体,对模袋桩周围及其底部的淤泥进行控制性灌浆,形成淤泥硬化体,解决桩体周围及其底部淤泥的硬化问题,充分发挥承载桩体及其淤泥硬化体的联合作用,提高承载能力,扩大工程应用范围;
5. 减少淤泥的开挖量和废弃量,就地利用,资源化,减少拆迁征地;控制性灌浆的浆液可以大量添加石材加工厂的石粉,减少水泥用量,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等,具有独特的环境保护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C区放大图;
图中:1-淤泥层地基 10-主体模袋桩 11-主体灌浆管 12-注浆孔 13-灌浆孔 14-顶部模袋段 15-中部模袋段 16-封底模袋段 17-扎口 20-定位地梁 30-横向腰梁 40-斜拉模袋桩 41-斜向灌浆管 42-第二扎口 43-夹角 50-淤泥硬化体 60-桩后土体 70-水泥。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1至图4
一种应用于淤泥地层中建造挡墙支护的结构,包括竖向设置于淤泥地基层1内并沿横向布置成排的若干根主体模袋桩10,所述主体模袋桩的上端设置有横向定位地梁20,主体模袋桩的前侧壁在土体挖除后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若干道横向腰梁30,所述横向腰梁上沿横向间隔设置有从相邻两主体模袋桩之间斜向穿入主体模袋桩桩后土体60的斜拉模袋桩40,所述主体模袋桩和斜拉模袋桩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淤泥层中灌入膏状水泥浆使淤泥形成淤泥硬化体50的注浆孔12,主体模袋桩、斜拉模袋桩和淤泥硬化体组成联合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受力体系。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模袋桩包括上下通长的主体灌浆管11,所述主体灌浆管竖向穿过设置于定位地梁上的预留孔并伸入淤泥层地基内,待整个主体模袋桩灌浆完成后预留孔被水泥浆填满。主体灌浆管外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内部填充有水泥70的模袋段,主体灌浆管上对应设置为若干灌浆段,在每一灌浆段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内灌注水泥浆的灌浆孔13,所述模袋段通过相应的灌浆孔分别充灌膏状水泥浆形成主体模袋桩段。主体灌浆管内填充有水泥。所述模袋段由套置于主体灌浆管上且内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组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设置于主体灌浆管上且位于相邻两模袋段之间,所述主体灌浆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一个顶部模袋段14、若干个中部模袋段15及一个封底模袋段16。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模袋段的上部从定位地梁的预留孔穿出且顶部模袋段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将包裹主体灌浆管的上端包裹住的扎口17,防止灌注时水泥浆漏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拉模袋桩包括斜向灌浆管41,所述斜向灌浆管穿过横向腰梁上并从相邻两主体模袋桩之间斜向下穿入桩后土体,所述斜向灌浆管上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内部填充有水泥70的模袋段,斜向灌浆管上对应设置为若干灌浆段,在每一灌浆段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内灌注水泥浆的灌浆孔,所述模袋段通过相应的灌浆孔分别充灌膏状水泥浆形成斜向模袋桩段。斜向灌浆管内填充有水泥。
本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设置于斜向灌浆管上且位于相邻两模袋段之间,所述斜向灌浆管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一个顶部模袋段、若干个中部模袋段及一个封底模袋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向灌浆管上的顶部模袋段上设置有用于将斜向灌浆管的上端口包裹在内的第二扎口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灌入的膏状水泥浆液可以添加石粉等可灌的废弃物料等,以便减少水泥用量,减少碳排放;消纳对环境有影响的石料粉末,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