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86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桩基托换领域的改进,尤其涉及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桩基与承台连接时,一般采用先进行桩基施工,将桩基预留主筋与承台主筋之间进行锚固,再进行承台混凝土浇筑。

现有技术的主要缺陷在于:

1.托换基桩经常沉降,尤其是其受力后;

2.制备过程中承台容易由于受力不均而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

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原有桩基,所述原有桩基边侧包含一个以上的托换基桩,托换基桩上伸出有托换基桩预留主筋,还包含承台,所述承台连接着原有桩基,承台下方伸出有承台预留主筋,还包含将托换基桩预留主筋和承台预留主筋包起来的混凝土,还包含钢套筒,钢套筒将混凝土包起来,还包含锚固螺栓,所述锚固螺栓将钢套筒将混凝土固定起来。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钢套筒上包含一圈折边,所述折边抵紧承台的下表面。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折边上也包含锚固螺栓,所述锚固螺将折边和承台连接起来。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钢套筒内壁上包含多个水平的边,水平的边嵌入在混凝土中。

方案二:

桩基托换中基桩与承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有桩基,在托换过程中需先独立施工托换基桩,等托换基桩达到龄期后,再进行承台浇筑,在承台与托换基桩之间需预留50cm左右预压托换基桩的千斤顶位置,以承台作为反力装置,采用千斤顶对托换基桩进行预压,预压完成预留位置为70厘米高,然后将托换基桩预留主筋与承台预留主筋进行锚固连接后,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填充,然后用钢套筒将微膨胀混凝土套住,再用锚固螺栓锚固钢套筒与微膨胀混凝土,保证原有桩基、托换基桩与承台体系的共同受力。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常规桩基承台施工方法基础上,提出在基桩托换和承台的独立施工,承台与托换基桩各自都预留主筋,等千斤顶预压完成后,将基桩与承台主筋锚固在桩基内,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填充,此种连接能够有效保证桩基承台体系的共同受力。本发明的桩基托换中一种基桩与承台连接新方法结构形式合理,既能满足桩基托换实际工程需求,又能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相关要求,成功解决了桩基托换中新连接问题,保证了某地桥的改建工程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托换基桩施工后的立面图;

图2为本发明承台施工后的立面图;

图3为本发明承台与托换基桩预留主筋的立面图;

图4为本发明千斤顶预压后的立面图;

图5为本发明钢套筒加固的立面图;

图6为发明进一步改进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原有桩基;2—托换基桩;3—承台;4—千斤顶位置;5—托换基桩预留主筋;6—承台预留主筋;7—微膨胀混凝土;8—钢套筒;9—锚固螺栓;11.水平的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在桩基托换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施工方法,先进行托换基桩的施工,再进行承台浇筑,本发明综合考虑在桩基托换过程中基桩与承台连接问题,提出设计了桩基托换中一种基桩与承台连接新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桩基托换中一种基桩与承台连接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有桩基,在托换过程中需先独立施工托换基桩,其中原有桩基和托换基桩的直径为120厘米,等托换基桩达到龄期后,在进行908厘米×908厘米×200厘米的承台浇筑,在承台与托换基桩之间需预留50cm左右预压托换基桩的千斤顶位置,以承台作为反力装置,采用千斤顶对托换基桩进行预压,预压完成预留位置为70厘米高,然后将托换基桩预留主筋与承台预留主筋进行锚固连接后,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填充,然后用钢套筒将微膨胀混凝土套住,再用锚固螺栓锚固钢套筒与微膨胀混凝土,保证原有桩基、托换基桩与承台体系的共同受力,使本应该位于承台中锚固部分转换到托换基桩中,并且能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相关要求。

更具体的总结为:

它包括原有桩基1,在托换过程中需先独立施工托换基桩2,其中原有桩基1和托换基桩2的直径为1.2m,等托换基桩2达到龄期后,在进行9.08m×9.08m×2m的承台3浇筑,在承台3与托换基桩2之间需预留50cm左右预压托换基桩2的千斤顶位置4,以承台3作为反力装置,采用千斤顶对托换基桩2进行预压,预压完成预留位置为70cm高,然后将托换基桩预留主筋5与承台预留主筋6进行锚固连接后,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7进行填充,然后用钢套筒8将微膨胀混凝土7套住,再用锚固螺栓9锚固钢套筒8与微膨胀混凝土7,保证原有桩基1、托换基桩2与承台3体系的共同受力,使本应该位于承台3中锚固部分转换到托换基桩2中,并且能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相关要求。

开创性地,以上各个效果独立存在,还能用一套结构完成上述结果的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相互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组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