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微型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124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微型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锚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旋微型桩。



背景技术:

微型桩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加固历史性建筑和年代古老的纪念碑等建筑物,需要一种新的、具有小位移、低扰动特点的加固装置,能在有限的空间没进行操作。因而具有孔径小,长径比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与土钉和钉型搅拌桩相似。而且其对桩周的土地基本不产生附加应力,施工时影响小。微型桩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微型桩除了具有以上的特点,还具有施工相对方便,造价相对廉价的特点。

但是,微型桩在软土地基尤其是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环河、环江、环海公路都会遇到两个问题。1.在路堤荷载作用下,由于桩体模量显著大于桩周土体模量,地表桩间的沉降往往大于桩体处的沉降,当这一不均匀沉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路面结构和路面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在修建环河、环江、环海公路时,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进行排水来增加路堤的稳定性,或者减少沉降,因为水源补充快,无法做到隔绝水源,即使做到了也会影响周边环境和周边用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锚固力大,承载力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螺旋微型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螺旋钢、套管、螺旋头及受力板;所述的套管后端固定安装有受力板,受力板垂直于套管的轴线设置,套管的前端设有螺旋头;所述的螺旋钢置于套管外侧,后端与受力板固定连接;螺旋钢与套管同轴,螺旋钢的直径从后端到前端逐渐减小。

上述的螺旋微型桩中,所述的螺旋钢后端的一圈位于同一平面内,构成一个钢圈,螺旋钢的后端上设有支护板。

上述的螺旋微型桩中,所述的螺旋钢后端与受力板平齐,螺旋钢后端和受力板通过多根钢条连接,多根钢条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上述的螺旋微型桩中,所述的螺旋钢外表面涂有涂料。

上述的螺旋微型桩中,所述的螺旋钢前端为尖端,后端的钢圈上设有八个等间距,深度为1.5cm,宽度为5cm的凹槽;所述的受力板上有和螺旋钢相对应的八个深度为1.5cm,宽度为5cm的凹槽;钢条安装在钢圈上和受力板上相对应的两凹槽内。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本实用新型在微型桩的基础上增加了螺旋钢,在将螺旋微型桩打入土内后,螺旋钢增大了受力面积,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减少桩身和桩周土体的不均匀沉降,而且螺旋钢对桩周土体和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在软土地基中修建公路或者修建环河、环湖时,能够保持原有的水土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Ⅱ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头和钢筋前端尖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护板1、受力板2、螺旋钢3、套管4、螺旋头5及八个钢条6。所述的套管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受力板2,受力板2垂直于套管4的轴线设置,受力板2用来承受路堤传给套管4的载荷,并通过与之相连的钢条6,将载荷分散到螺旋钢3上面。套管4的前端设有螺旋头5。

所述的螺旋钢3从后端到前端直径逐渐减小,螺旋钢3的后端一圈位于同一平面内,构成一个钢圈;螺旋钢3的前端为尖端,便于螺旋钢3打入土里。为了方便螺旋钢筋3更好的打入土里面,螺旋钢3的后端还设有可拆卸和重复利用的支护板1。螺旋钢3后端的钢圈与受力板2平齐,钢圈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有八个深1.5cm,宽度为5cm的凹槽,所述的受力板2上相对应的设有八个深1.5cm,宽度为5cm的凹槽,钢圈与受力板2通过八个钢条6连接,钢条6的两端分别置于钢圈上和受力板2上相对应的两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如下:将套管4打入土体,在套管4中灌注,边震动边拔出套管4,放支护板1,然后打螺旋钢3,结束后,安装钢条6,用螺丝钉固定之后进行受力板2的浇筑。本实用新型的套管4可以抽出,重复使用,是微型桩的配套设施。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钢2在本实用新型施工完毕后,会通过钢条与微型桩一同承受路堤传来的荷载。螺旋钢3中加微量元素铌(Nb),提高了螺旋钢3的韧性和承载力,螺旋钢3的外表面涂有涂料,防止其被腐蚀。本实用新型将微型桩和螺旋钢3相结合,具有以下的优点:螺旋钢3增大了本实用新型的受力面积,提高了承载能力,减少桩身和桩周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增大公路的安全系数,而且螺旋钢3对桩周土体和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在软土地基中修建公路或者修建环河、环湖时,能够保持原有的水土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