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45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供水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中心城市或大城市中,由于用水高峰时,用水量特别大,市政管网的水压或流量往往会不够或不足,如果二次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中取水,就会发生抢水现象,致使市政管网产生负压,容易使管网破裂,产生管网漏水损耗。所以,严禁二次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中取水。通常会采用配生活水箱供水设备和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配有稳流罐)来解决。

对于配生活水箱供水设备,都是采用水泵提供动力,由于不能利用市政管网的富余压力,造成大量的能量损失,缺陷明显。

另外,对于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配有稳流罐),虽然可以利用市政管网的富余压力,达到节能的目的,也不会去抢水。但是,在用水高峰,当市政管网的水压或流量不够或不足时,由于稳流罐的容积有限,储存的水量有限,会使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很快出现供水不足,导致供水设备自动启动缺水保护而停机供水,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用水。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以解决上述二种常用二次供水设备的不足或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配生活水箱供水设备和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配有稳流罐)的不足或缺陷,既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又能不受市政管网用水高峰的影响,达到既节能又能正常供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包括泵体管网系统、支撑架以及控制柜,所述泵体管网系统以及所述控制柜均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泵体管网系统包括市政进水管和补压泵进水管,所述市政进水管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以及第一电动阀门,所述补压泵进水管包括第一水泵、第一电机和第一导流套,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且均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套内,所述控制柜包括PLC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动阀门以及所述第一电机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管网系统还包括出水并联集水管、串联管、进水并联集水管、加压泵出水管以及出水集水管,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以及所述出水集水管均竖向设置,所述市政进水管以及所述补压泵进水管的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相连,所述串联管的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相连,所述串联管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相连,所述加压泵出水管的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相连,所述加压泵出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集水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市政进水管的出水口一端、所述补压泵进水管的出水口一端、所述串联管的出水口一端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的出水口一端均设有快装直角弯头。

进一步地,所述市政进水管的出水口一端、所述补压泵进水管的出水口一端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的出水口一端均设有快装止回阀,各所述快装止回阀与相应的所述快装直角弯头之间通过快装卡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套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一压力继电器,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的底部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一电磁阀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的顶部设有水压表。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泵出水管包括第二水泵、第二电机和第二导流套,所述第二水泵和所述第二电机相连接且均置于所述第二导流套内,所述第二导流套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上设有第三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继电器,顶部设有法兰盘,底部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继电器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一框体,所述市政进水管、所述补压泵进水管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均通过包箍固定于所述框体上,所述框体底部的四角处设有减震垫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泵体管网系统包括市政进水管和补压泵进水管,补压泵进水管可以与水箱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检测市政进水管的压力值和流量值,并将检测值传递给PLC控制器,当市政进水管的压力和流量充足时,PLC控制器控制补压泵进水管的电机关闭,从而使用市政进水管进行供水,当市政进水管的压力和流量不足时,PLC控制器控制市政进水管的电动阀门关闭,补压泵进水管的电机打开,从而使用补压泵进水管进行供水,因此本实用新型既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又能不受市政管网用水高峰的影响,达到既节能又能正常供水的目的,且能够通过PLC控制器实现智能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且控制较为精确;泵体管网系统与支撑架及控制柜高度集成一套完整设备,占地空间小,节地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体管网系统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市政进水管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压泵进水管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并联集水管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串联管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水并联集水管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压泵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水集水管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市政进水管、11-第一压力传感器、12-流量传感器、13-第一电动阀门、14-止回阀、15-快装直角弯头、16-快装阀门、17-快装卡箍、18-法兰盘、2-补压泵进水管、21-第一导流套、22-第一温度传感器、23-第一排气阀、3-出水并联集水管、31-快装连接管、32-第二压力传感器、33-第一压力继电器、34-第一电磁阀、4-串联管、41-快装接头、5-进水并联集水管、51-水压表、6-加压泵出水管、61-第二导流套、62-第二温度传感器、63-第二排气阀、7-出水集水管、71-第三压力传感器、72-第二压力继电器、73-第二电磁阀、8-支撑架、81-框体、82-包箍、83-减震铁垫、84-出线孔槽、9-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包括泵体管网系统、支撑架8以及控制柜9,所述泵体管网系统以及所述控制柜9均安装于所述支撑架8上,所述泵体管网系统包括市政进水管1和补压泵进水管2,所述市政进水管1的进水口用于与市政管网相连,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进水口用于与水箱等储水设备相连,所述市政进水管1上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1、流量传感器12以及第一电动阀门13,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包括第一水泵、第一电机和第一导流套21,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且均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套21内,所述控制柜9包括PLC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1、所述流量传感器12、所述第一电动阀门13以及所述第一电机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进水智能化的叠压供水设备,泵体管网系统包括市政进水管1和补压泵进水管2,补压泵进水管2可以与水箱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12分别检测市政进水管1的压力值和流量值,并将检测值传递给PLC控制器,当市政进水管1的压力和流量充足时,PLC控制器控制补压泵进水管2的电机关闭,从而使用市政进水管1进行供水,当市政进水管1的压力和流量不足时,PLC控制器控制市政进水管1的电动阀门关闭,补压泵进水管2的电机打开,从而使用补压泵进水管2进行供水,因此本实用新型既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又能不受市政管网用水高峰的影响,达到既节能又能正常供水的目的,且能够通过PLC控制器实现智能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且控制较为精确;泵体管网系统与支撑架8及控制柜9高度集成一套完整设备,占地空间小,节地效果明显。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泵体管网系统还包括出水并联集水管3、串联管4、进水并联集水管5、加压泵出水管6以及出水集水管7,所述串联管4的数量根据用户数来确定,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使用时其中一个为备用,且多个加压泵出水管6互为备用,本实施例中所述串联管4和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5以及所述出水集水管7均竖向设置,所述市政进水管1以及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相连,两个所述串联管4的进水口均与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相连,两个所述串联管4的出水口均与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5相连,两个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进水口均与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5相连,两个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集水管7相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泵体管网系统,各个管路之间均采用并联或串联的组合方式,让各个管路整合成为一体式的泵体管网系统。细化各管路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图3至图9所示,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5以及所述出水集水管7上均设有快装连接管31,所述市政进水管1和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出水口均设有快装接头41,所述串联管4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两端也均设有快装接头41,从而上述的相连的管路之间能通过相应的快装接头41与快装连接管31进行连接,具体可通过快装卡箍17将相应的快装接头41与快装连接管31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增加一组或多组串联管4、进水并联集水管5、加压泵出水管6以及出水集水管7组成新的区泵组,不同的区泵组之间采用串联叠压的方式连接,从而实现多区供水。

细化的实施方式,如图3、图4、图6及图8所示,所述串联管4的出水口一端设有快装直角弯头15,所述市政进水管1的出水口一端、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出水口一端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出水口一端均依次设有止回阀14、快装直角弯头15以及快装阀门16,各所述快装阀门16与相应的所述快装直角弯头15之间通过快装卡箍17固定,所述市政进水管1的止回阀14与快装直角弯头15之间通过法兰固定,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和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的止回阀14均为快装止回阀,各所述快装止回阀与相应的所述快装直角弯头15之间通过快装卡箍17固定。通过所述快装直角弯头15可以实现管路的弯曲走向,从而节省空间。所述市政进水管1和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进水口端部均设有法兰盘18,用于与相应的供水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大量的快装接头41、快装卡箍17、快装连接管31、快装直角弯头15、快装止回阀14及快装阀门16等,既方便了生产加工,又方便了安装维护,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

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套21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2和第一排气阀23,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2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2用于检测所述所述第一导流套21内的第一电机的温度并传递给所述PLC控制器。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32和第一压力继电器33,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的底部设有第一电磁阀34,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2、所述第一压力继电器33以及所述第一电磁阀34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2用于检测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内的压力,并传递给所述PLC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继电器33用于当所述出水并联集水管3内的压力达到其设定的最高值时,通过所述PLC控制器控制整个系统停止运行,防止系统内部发生损坏;所述第一电磁阀34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2检测的温度较高时,通过所述PLC控制器控制其打开,从而排出所述第一导流套21中的热水,使冷水进入对第一电机进行降温,防止第一电机损坏。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并联集水管5的顶部设有水压表51,从而可以实时观察管路中的水压。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与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的结构基本相同,均采用管中泵的形式,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包括第二水泵、第二电机和第二导流套61,所述第二水泵和所述第二电机相连接且均置于所述第二导流套61内,所述第二导流套61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2和第二排气阀6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62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出水集水管7上设有第三压力传感器71和第二压力继电器72,顶部设有法兰盘18,底部设有第二电磁阀73,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71、所述第二压力继电器72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73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71用于检测所述出水集水管7内的压力,并传递给所述PLC控制器;所述第二压力继电器72用于当所述出水集水管7内的压力达到其设定的最高值时,通过所述PLC控制器控制整个系统停止运行,防止系统内部发生损坏;所述第二电磁阀73用于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62检测的温度较高时,通过所述PLC控制器控制其打开,从而排出所述第二导流套61中的热水,使冷水进入对第二电机进行降温,防止第二电机损坏。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8包括一框体81,所述框体81的四个侧壁、顶壁及底壁均镂空,所述市政进水管1、所述补压泵进水管2以及所述加压泵出水管6均通过包箍82固定于所述框体81上,结构紧凑且固定牢固。所述框体81底部的四角处设有减震垫铁,可以防震,从而保护设备。所述控制柜9安装于所述框体81一侧,所述框体81底部设有多个出线孔槽84,用于供从所述控制柜9中引出的各种连接线穿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