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8566发布日期:2018-09-28 21:5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属于施工加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隔震垫是将原来建筑的基础桩打断,放上隔震垫,将原有的固性基础变为柔性基础,是一项加固的新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621357841.9的一种橡胶隔震装置,主要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惠,且隔震效果极佳的橡胶隔震装置,提高隔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提供了一种橡胶隔震装置,在该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在上下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柱型芯体,在上下连接板之间的圆柱型芯体外部对称设置有空气气囊,在空气气囊的外侧设置橡胶套,橡胶套上套接有减震弹簧,在橡胶套的外侧还设置有由橡胶片和钢板组成的夹层,在夹层的外侧设置有橡胶保护层,该装置不但有效的提高了隔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有效的过滤掉强震中的较大阻尼,减少了进入到主体结构的能量体系,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抗震等级。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隔震设备在长期受到重物建筑下压时,内部支座整体位置容易偏离原本轨道,从而使已拥有的柔性基础变得更加柔弱,容易导致建筑因构建不良产生塌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以解决隔震设备在长期受到重物建筑下压时,内部支座整体位置容易偏离原本轨道,从而使已拥有的柔性基础变得更加柔弱,容易导致建筑因构建不良产生塌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其结构包括下套筒、支座本体、锚固螺栓、连接螺栓、上套筒、定位弹簧、上锚杆、坠地预埋钢板、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地基支架、下锚杆,所述支座本体内部固定设有多层排列的硬实矩形,且外壁上下两端截面固定焊接在支座上钢板底部与支座下钢板顶部切面中央,所述下套筒与上套筒整体为内部空心的圆柱体结构,贯穿嵌合在上锚杆与下锚杆外壁,且采用过渡配合方式无缝隙贴合呈垂直排列,且下套筒与上套筒顶部圆形直径,比上锚杆与下锚杆多增加0.5cm,所述锚固螺栓螺纹旋转贯穿在支座上钢板与支座下钢板内壁切面边沿中央,嵌入上锚杆与下锚杆内部中央,所述连接螺栓呈等距环形排列嵌入在支座上钢板与支座下钢板内部切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相连接,所述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通过连接螺栓与支座本体相互连接,所述定位弹簧固定嵌合连接在支座本体上下两端切面,并与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相连接,所述上锚杆与下锚杆同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贯穿焊接在坠地预埋钢板与地基支架外壁,所述支座上钢板与支座下钢板分别焊接在坠地预埋钢板与地基支架内壁,且坠地预埋钢板、地基支架外壁边沿比支座上钢板与支座下钢板多增加1.5cm;所述定位弹簧由钢帽、保持架、弹簧卡圈、定位杆、挡块、接脚组成,所述钢帽整体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结构,顶部截面中央内部截壁过渡连接在保持架、底部截面,所述弹簧卡圈内部中央贯穿贴合在定位杆底端偏中下端距离,并与保持架相互平行,所述定位杆底端贯穿弹簧卡圈、保持架内部中央,嵌入钢帽内部中央紧固连接,所述接脚过渡凹陷嵌合在定位杆顶端,并通过定位杆与保持架、钢帽相连接,且接脚外壁截面两侧固定设有矩形挡块。

进一步地,所述下套筒与上套筒固定凹陷嵌合在上锚杆与下锚杆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本体上下端嵌合在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内壁,并与锚固螺栓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螺栓呈等距水平排列设在支座本体上下端两侧截面,与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接脚贯穿嵌入支座本体上下端截面内部,通过挡块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坠地预埋钢板与地基支架内壁截面中央无缝隙焊接在支座上钢板与支座下钢板内壁切面。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将定位弹簧呈垂直倒立由钢帽穿入支座本体上下端截面凹孔,使弹簧卡圈带动定位杆往上垂直拉伸与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相互连接,然后通过弹簧卡圈在定位杆上缓冲减轻重物建筑的下压力度,使挡块往里紧靠贯穿嵌入两个支座中,加固支座整体的方向位置防止脱离轨道,进一步地提高建筑的柔性基础以更加牢固坚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弹簧示意图。

图中:下套筒-1、支座本体-2、锚固螺栓-3、连接螺栓-4、上套筒-5、定位弹簧-6、钢帽-601、保持架-602、弹簧卡圈-603、定位杆-604、挡块-605、接脚-606、上锚杆-7、坠地预埋钢板-8、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地基支架-11、下锚杆-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橡胶隔震装置,其结构包括下套筒1、支座本体2、锚固螺栓3、连接螺栓4、上套筒5、定位弹簧6、上锚杆7、坠地预埋钢板8、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地基支架11、下锚杆12,所述支座本体2内部固定设有多层排列的硬实矩形,且外壁上下两端截面固定焊接在支座上钢板9底部与支座下钢板10顶部切面中央,所述下套筒1与上套筒5整体为内部空心的圆柱体结构,贯穿嵌合在上锚杆7与下锚杆12外壁,且采用过渡配合方式无缝隙贴合呈垂直排列,且下套筒1与上套筒5顶部圆形直径,比上锚杆7与下锚杆12多增加0.5cm,所述锚固螺栓3螺纹旋转贯穿在支座上钢板9与支座下钢板10内壁切面边沿中央,嵌入上锚杆7与下锚杆12内部中央,所述连接螺栓4呈等距环形排列嵌入在支座上钢板9与支座下钢板10内部切面中央采用过盈配合相连接,所述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通过连接螺栓4与支座本体2相互连接,所述定位弹簧6固定嵌合连接在支座本体2上下两端切面,并与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相连接,所述上锚杆7与下锚杆12同为内外硬实的圆柱体结构,贯穿焊接在坠地预埋钢板8与地基支架11外壁,所述支座上钢板9与支座下钢板10分别焊接在坠地预埋钢板8与地基支架11内壁,且坠地预埋钢板8、地基支架11外壁边沿比支座上钢板9与支座下钢板10多增加1.5cm;所述定位弹簧6由钢帽601、保持架602、弹簧卡圈603、定位杆604、挡块605、接脚606组成,所述钢帽601整体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结构,顶部截面中央内部截壁过渡连接在保持架602、底部截面,所述弹簧卡圈603内部中央贯穿贴合在定位杆604底端偏中下端距离,并与保持架602 相互平行,所述定位杆604底端贯穿弹簧卡圈603、保持架602内部中央,嵌入钢帽601内部中央紧固连接,所述接脚606过渡凹陷嵌合在定位杆604 顶端,并通过定位杆604与保持架602、钢帽601相连接,且接脚606外壁截面两侧固定设有矩形挡块605。

本专利所说的下套筒1、支座本体2、锚固螺栓3是由头部和螺杆两部分组成的一类紧固件,需与螺母配合使用,用于紧固连接两个带有通孔的零件,是将被连接件锚固到已硬化的混凝土基材上的锚固组件,所说(上锚杆 7、下锚杆12)是当代煤矿当中巷道支护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将巷道的围岩加固在一起,使围岩自身支护自身。

在进行使用时,先将定位弹簧6呈垂直倒立由钢帽601穿入支座本体2 上下端截面凹孔,使弹簧卡圈603带动定位杆604往上垂直拉伸与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相互连接,然后通过弹簧卡圈603在定位杆604上缓冲减轻重物建筑的下压力度,然后通过支座上钢板9、支座下钢板10与坠地预埋钢板8地基支架11相互焊接,稳固内部的矩形支座本体2,由下套筒1 与上套筒5相互配合,将上锚杆7与下锚杆12焊接在设备顶部与底部代替基础桩来巩固建筑,使挡块605往里紧靠贯穿嵌入两个支座中,加固支座整体的方向位置防止脱离轨道,进一步地提高建筑的柔性基础以更加牢固坚挺。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隔震设备在长期受到重物建筑下压时,内部支座整体位置容易偏离原本轨道,从而使已拥有的柔性基础变得更加柔弱,容易导致建筑因构建不良产生塌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将定位弹簧呈垂直倒立由钢帽穿入支座本体上下端截面凹孔,使弹簧卡圈带动定位杆往上垂直拉伸与支座上钢板、支座下钢板相互连接,然后通过弹簧卡圈在定位杆上缓冲已减轻重物建筑的下压力度,使挡块往里紧靠贯穿嵌入两个支座中,加固支座整体的方向位置防止脱离轨道,进一步地提高建筑的柔性基础以更加牢固坚挺,具体如下所述:

钢帽601整体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结构,顶部截面中央内部截壁过渡连接在保持架602、底部截面,所述弹簧卡圈603内部中央贯穿贴合在定位杆 604底端偏中下端距离,并与保持架602相互平行,所述定位杆604底端贯穿弹簧卡圈603、保持架602内部中央,嵌入钢帽601内部中央紧固连接,所述接脚606过渡凹陷嵌合在定位杆604顶端,并通过定位杆604与保持架 602、钢帽601相连接,且接脚606外壁截面两侧固定设有矩形挡块60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