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8567发布日期:2018-09-28 21:5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中建筑结构隔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单层或多层新建砌体结构的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砌体结构主要是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由于施工质量差异较大,强度相对较低,离散性大,其抗拉、抗剪和抗弯承载力都较低,且整体性差。在地震中砌体墙开裂后其承载力迅速下降,极易发生倒塌,引起震区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砌体结构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对砌体结构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砌体结构的设计是基于抗震承载力进行的,但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导致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砌体结构存在的抗震能力差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砌体墙,所述砌体墙底部设有上地圈梁和下地圈梁,下地圈梁处设置有隔震层,隔震层以上的砌体墙外表面双面压抹面层。

所述隔震层为在上地圈梁和下地圈梁之间铺设油毡或石墨烯。

还包括绑扎在砌体墙表面的钢筋网,钢筋网由竖向钢筋、横向钢筋和穿墙对拉钢筋组成,若干根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垂直交叉呈网状绑扎在砌体墙表面,若干根穿墙对拉钢筋预埋在砌体墙的竖向灰缝中,并沿墙面呈梅花状布置。

所述竖向钢筋的直径≥10mm,横向钢筋的直径≥8mm,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间距为150~300mm,穿墙对拉钢筋的直径为6mm,穿墙对拉钢筋的间距≤600mm。

所述砌体墙为新建砖砌体墙或新建砌块砌体墙,墙体表面压抹的面层为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水泥砂浆面层。

所述砌体墙为新建砖砌体墙或新建砌块砌体墙,墙体表面压抹的面层为高延性混凝土,厚度为10~30mm。

所述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水泥砂浆面层将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包裹,厚度为25~55mm。

所述上地圈梁和下地圈梁截面宽度为墙厚,高度为240~300mm,且构造柱从上地圈梁开始浇筑并与下地圈梁不相连。

一种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基础之上浇筑下地圈梁;

步骤二:在下地圈梁上铺设油毡或石墨烯作为隔震层;

步骤三:浇筑上地圈梁;

步骤四:砌筑砌体墙;

步骤五:在砌体墙表面双面压抹10~30mm厚度的高延性混凝土的面层。

一种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基础之上浇筑下地圈梁;

步骤二:在下地圈梁上铺设油毡或石墨烯作为隔震层;

步骤三:浇筑上地圈梁;

步骤四:砌筑砌体墙,并在竖向灰缝内按梅花状埋入穿墙对拉钢筋;

步骤五:在砌体墙表面绑扎竖向钢筋和横向钢筋;

步骤六:在砌体墙表面压抹30mm厚高延性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面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引入滑移隔震的思想,引入滑移隔震的思想,通过设置双地圈梁和隔震层,并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压抹砌体墙,利用高延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优势及与砌体之间良好的粘结性能,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在水平地震作用时,通过底部隔震层发生滑移破坏,阻止地震力的向上传递,避免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破坏。

(2)本实用新型在砌体墙竖向灰缝内埋入穿墙对拉钢筋,并绑扎钢筋网,既施工简单,又保证了钢筋网与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墙的约束作用。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高延性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延性、高耐久性和高耐损伤能力的生态建筑材料,利用其对砌体结构形成包裹,增强对墙体的约束作用,可显著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性与抗震性能。

(4)本实用新型施工简便、快捷,采用的高延性混凝土经济性较好,且压抹面层较薄,对墙体基本无损害,砌体结构房屋整体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外墙底部做法示意图;

图2为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内墙底部做法示意图;

图3为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纵横墙交接处做法1俯视示意图;

图4为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的纵横墙交接处做法2俯视示意图。

图5为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外墙底部做法示意图;

图6为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内墙底部做法示意图;

图7为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纵横墙交接处做法1俯视示意图;

图8为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纵横墙交接处做法2俯视示意图;

图9为钢筋网片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砌体墙;2、面层;3、竖向钢筋;4、穿墙对拉钢筋;5、上地圈梁;6、隔震层;7、下地圈梁;8、横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如图1和图2、图3、图4所示,包括砌体墙1所述砌体墙1底部设有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下地圈梁7处设置有隔震层6,隔震层6以上的砌体墙1外表面双面压抹高延性混凝土面层2。所述隔震层6为在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之间铺设油毡或石墨烯。所述砌体墙1为新建砖砌体墙或砌块砌体墙,墙体表面压抹的高延性混凝土面层2的厚度为10~30mm。所述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截面宽度为墙厚,高度为240~300mm,且构造柱从上地圈梁5开始浇筑并与下地圈梁7不相连。

本实施例的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一:在基础之上浇筑下地圈梁7,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二:在下地圈梁7上铺设油毡作为隔震层6;

步骤三:浇筑上地圈梁5,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四:砌筑砖砌体墙1;

步骤五:在砌体墙1表面双面压抹20mm厚高延性混凝土面层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砌体墙1和绑扎在砌体墙1表面的钢筋网,所述砌体墙1底部设有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下地圈梁7处设置有隔震层6,隔震层6以上的砌体墙1外表面双面压抹面层2。所述隔震层6为在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之间铺设油毡或石墨烯。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钢筋网由竖向钢筋3、横向钢筋8和穿墙对拉钢筋4组成,若干根竖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8垂直交叉呈网状绑扎在砌体墙1表面,若干根穿墙对拉钢筋4预埋在砌体墙1的竖向灰缝中,并沿墙面呈梅花状布置。所述竖向钢筋3的直径≥10mm,横向钢筋8的直径≥8mm,竖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8的间距为150~300mm,穿墙对拉钢筋4的直径为6mm,穿墙对拉钢筋4的间距≤600mm。所述砌体墙1为新建砖砌体墙或新建砌块砌体墙,墙体表面压抹的面层2为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水泥砂浆面层。所述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水泥砂浆面层将竖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8包裹,厚度为25~55mm。所述上地圈梁5和下地圈梁7截面宽度为墙厚,高度为240~300mm,且构造柱从上地圈梁5开始浇筑并与下地圈梁7不相连。

本实施例中,该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采用高延性混凝土作为面层,砌体结构内外墙如图5、6所示,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一:在基础之上浇筑下地圈梁7,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二:在下地圈梁7上铺设油毡作为隔震层6;

步骤三:浇筑上地圈梁5,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四:砌筑砖砌体墙1,并在竖向灰缝内按梅花状埋入穿墙对拉钢筋4,间距500mm,直径6mm;

步骤五:在砌体墙1表面绑扎竖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8,竖向钢筋3直径为10mm,横向钢筋8直径为8mm,间距均为250mm;

步骤六:在砌体墙1表面压抹30mm厚高延性混凝土面层2。

本实施例中,该钢筋网高延性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滑移隔震装置采用水泥砂浆作为面层,砌体结构内外墙如图5、6所示,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一:在基础之上浇筑下地圈梁7,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二:在下地圈梁7上铺设油毡作为隔震层6;

步骤三:浇筑上地圈梁5,截面大小为240mm×300mm;

步骤四:砌筑砖砌体墙1,并在竖向灰缝内按梅花状埋入穿墙对拉钢筋4,间距500mm,直径6mm;

步骤五:在砌体墙1表面绑扎竖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8,竖向钢筋3直径为10mm,横向钢筋8直径为8mm,间距均为250mm;

步骤六:在砌体墙1表面压抹45mm厚水泥砂浆2,强度等级M15。

本实用新型引用滑移隔震的思想,利用高延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优势及与砌体墙之间良好的粘结性能,以及钢筋网片对砌体墙的约束作用,提高了砌体结构的整体性,通过底部隔震层的滑移破坏阻止地震作用的向上传递,避免了强震作用下砌体结构发生倒塌破坏。同时所采用的的高延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经济、社会成本,减少了砌体结构强震后的修复工作。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