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及其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25163发布日期:2018-12-19 05:5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及其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边坡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界中,存在有非常多的各类边坡。在这些边坡中,有许多边坡是裸露边坡。特别是对于道路而言,边坡,特别是裸露边坡极有可能由于边坡塌陷造成滑坡,而导致重大的交通问题。因此,急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

在现有的路基边坡的防护中,常见的有防护网、格构梁、挡土墙等,但是这些防护装置只能对坡体的浅层滑动具有一定的效果,其很难深入到坡体的内部,无法做到防护装置与坡体的有机结合,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这种浅层次的防护装置的防护效果会逐渐降低,例如水土的流失减低防护装置与坡体的有效接触,防护网的老化导致的网体强度的降低等等,进而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及其修复方法,提高防护结构与坡体的深入结合,使其与坡体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坡体的土层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包括沿着坡体的坡面均匀铺设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包括贴合在所述坡体的坡面上的内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板上的外板,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相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外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板与外板之间浇筑有水泥砂浆;

所述内板的四周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柱,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单元内的两个所述内板通过所述固定柱相固定,相连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上嵌套有固定套筒;所述内板上固定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横向植筋,所述外板上固定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纵向植筋,对应的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上均设置有植筋柱,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上均开设有与植筋柱相对应的植筋孔,所述横向植筋与所述纵向植筋均延伸至所述坡体的土层内;

所述内板上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柱,所述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上固定设置有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上开设有供所述螺纹柱穿过的通孔,所述外板通过装配在所述螺纹柱上的螺母抵紧在所述第一连接柱上。

优选地,所述横向植筋与所述纵向植筋均锚固在对应的所述植筋柱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套筒的两端螺纹装配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抵紧在所述固定柱上。

优选地,所述坡体的底部还设置有集水槽。

一种边坡修复方法,该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坡体的坡面进行压实,然后对压实后的坡面进行找平;

s2:在坡面的底部开挖集水槽,并利用混凝土对集水槽进行封固,避免水流对集水槽的冲刷;

s3:采用从坡体的底部往上逐层铺设的方式进行施工;每层先预先铺设两个防护单元,然后逐层往上进行,直至铺设至坡体的顶部,然后再从坡体的底部进行铺设,以此循环,即每次进行两列的防护单元铺设工作;

s4:在s3中,先进行内板的铺设,相邻的两个内板通过固定套筒进行固定,并利用固定套筒上的紧固螺栓及时调整相邻的两个内板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相邻的外板在安装时具有间隙,使其该间隙能够保证水泥砂浆的灌注;两列内板铺设完成后,通过内板上的植筋柱将横向植筋锚固;

s5:待s4中横向植筋锚固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后,进行外板的安装,外板通过螺母固定在螺纹柱上,然后通过外板上的植筋柱将纵向植筋锚固;

s6:待s5中纵向植筋锚固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后,利用相邻的两个外板之间的间隙灌注水泥砂浆,使得水泥砂浆填充在内板与外板之间;

s7:待防护单元施工完成后,将外板表面溢出的固化的水泥砂浆铲平,并在该处涂抹防水灰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防护结构能够有效的与坡体进行结合,在实现防护单元与坡体的浅层接触的同时,实现与坡体的深入接触,进而在坡体的浅层和坡体的深层形成一体的防护结构;交错分布的植筋深入坡体内部,形成类似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使得坡体内部的土层的强度得到加强,降低了土层产生滑移的趋势;利用防护板具有内外板的结构,一方面,内板保证了防护单元与坡体坡面的有效接触,使得防护单元能够有效的作用在坡体的坡面上,另一方面,外板作用在内板上在起到对内板防护的同时,其与内板之间的浇筑层加强了防护单元的整体强度,使得多个防护单元形成一体结构,提高了该防护结构的抗变形能力;

(2)本发明的修复方法大大提高了坡体的强度,避免了坡体产生滑移,使得防护单元与坡体形成一体结构,在利用防护单元本身防护强度的同时,也利用了坡体土层自身产生的稳定性,使得防护单元与坡体内的土层形成双重作用,加强了坡体的防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坡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板与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坡体、2-防护单元、21-内板、211-第一连接柱、212-固定柱、213-固定套筒、22-外板、221-第二连接柱、23-螺纹柱、24-植筋柱、241-植筋孔、3-横向植筋、4-纵向植筋、5-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边坡防护结构,包括沿着坡体1的坡面均匀铺设的防护单元2;所述防护单元2包括贴合在所述坡体1的坡面上的内板21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板21上的外板22,所述内板21与所述外板22相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单元2内的两个外板2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板21与外板22之间浇筑有水泥砂浆;

所述内板21的四周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柱212,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护单元2内的两个所述内板21通过所述固定柱212相固定,相连接的两个所述固定柱212上嵌套有固定套筒213;所述内板21上固定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横向植筋3,所述外板22上固定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纵向植筋4,对应的所述内板21与所述外板22上均设置有植筋柱24,所述内板21与所述外板22上均开设有与植筋柱24相对应的植筋孔241,所述横向植筋3与所述纵向植筋4均延伸至所述坡体1的土层内;

所述内板21上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柱211,所述外板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211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柱221,所述第一连接柱211上固定设置有螺纹柱23,所述第二连接柱221上开设有供所述螺纹柱23穿过的通孔,所述外板22通过装配在所述螺纹柱23上的螺母抵紧在所述第一连接柱211上。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植筋3与所述纵向植筋4均锚固在对应的所述植筋柱24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套筒213的两端螺纹装配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抵紧在所述固定柱212上。

进一步的,所述坡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集水槽5。

一种边坡修复方法,该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坡体1的坡面进行压实,然后对压实后的坡面进行找平;

s2:在坡面的底部开挖集水槽5,并利用混凝土对集水槽5进行封固,避免水流对集水槽5的冲刷;

s3:采用从坡体1的底部往上逐层铺设的方式进行施工;每层先预先铺设两个防护单元2,然后逐层往上进行,直至铺设至坡体1的顶部,然后再从坡体1的底部进行铺设,以此循环,即每次进行两列的防护单元2铺设工作;

s4:在s3中,先进行内板21的铺设,相邻的两个内板21通过固定套筒213进行固定,并利用固定套筒213上的紧固螺栓及时调整相邻的两个内板21之间的距离,以保证相邻的外板22在安装时具有间隙,使其该间隙能够保证水泥砂浆的灌注;两列内板21铺设完成后,通过内板21上的植筋柱24将横向植筋3锚固;

s5:待s4中横向植筋3锚固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后,进行外板22的安装,外板22通过螺母固定在螺纹柱23上,然后通过外板22上的植筋柱24将纵向植筋4锚固;

s6:待s5中纵向植筋4锚固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后,利用相邻的两个外板22之间的间隙灌注水泥砂浆,使得水泥砂浆填充在内板21与外板22之间;

s7:待防护单元2施工完成后,将外板22表面溢出的固化的水泥砂浆铲平,并在该处涂抹防水灰浆。

本发明的防护结构能够有效的与坡体进行结合,在实现防护单元与坡体的浅层接触的同时,实现与坡体的深入接触,进而在坡体的浅层和坡体的深层形成一体的防护结构;交错分布的植筋深入坡体内部,形成类似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使得坡体内部的土层的强度得到加强,降低了土层产生滑移的趋势;利用防护板具有内外板的结构,一方面,内板保证了防护单元与坡体坡面的有效接触,使得防护单元能够有效的作用在坡体的坡面上,另一方面,外板作用在内板上在起到对内板防护的同时,其与内板之间的浇筑层加强了防护单元的整体强度,使得多个防护单元形成一体结构,提高了该防护结构的抗变形能力,避免了坡体产生滑移,使得防护单元与坡体形成一体结构,在利用防护单元本身防护强度的同时,也利用了坡体土层自身产生的稳定性,使得防护单元与坡体内的土层形成双重作用,加强了坡体的防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