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29528发布日期:2019-01-16 06:26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桩基础施工时,通常包括钻孔、清孔、浇筑混凝土等工序,当桩基础较深,通常需要采用搭设导管至孔底处,并通过导管对桩基础进行清孔、浇筑混凝土等操作。

特别是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需采用导管法灌注,需要将导管顺接并逐步下放至孔底位置,而浇筑过程中需要上提导管,且导管只能在纵向移动,不可以水平移动,施工要求十分苛刻。而当前市场通常用吊机实现导管的升降,但这种方法操作复杂麻烦,且施工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所述平台设置在桩基础上,包括平台框架和夹持装置;所述平台框架固定设置在桩基础上,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平台框架连接;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夹持件;各所述夹持件均包括旋转轴和夹持片,所述夹持片通过旋转轴旋转安装在所述平台框架上;所述夹持片上设有半圆形缺口,两个夹持片上的半圆形缺口相对应设置形成圆形缺口;所述夹持装置能够通过圆形缺口与导管活动卡接。所述夹持装置固定在平台框架的中间位置。

本发明关键是在桩基础上搭设一个可对导管进行夹持固定的平台,通过旋转轴与夹持片实现导管在平台上的上提与下放,并且保证导管在水平方向上不发生偏移,满足导管的施工要求,且在平台上的导管升降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安全,而作业平台可装卸,可以重复使用,满足绿色环保节能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旋转轴穿过定位孔,并通过定位件与平台框架旋转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缺口的直径不小于导管非接口处外径,且小于导管接口处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夹持片与平台框架之间,并固定在所述平台框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框架包括主梁、次梁和若干根小梁,所述主梁有两根,且平行设置,所述次梁有两根,各所述次梁均与两根主梁垂直连接,并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梁的两端上,各所述小梁等间距的垂直固定在所述两根主梁之间。所述主梁、次梁和小梁之间的固定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主梁和次梁为槽钢。所述小梁为钢筋,当然,也可是其他合适的施工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桩基础施工方法,采用了上述的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桩基础钢护筒处安装作业平台,使夹持装置位于导管下放处的正上方;s2、下放首节导管,向外翻转夹持件,待导管下端接口处位于平台以下时停止下放,向内翻转夹持件至完全合拢,继续下放导管,使导管上端接口处与夹持件卡接,使导管夹持在夹持件上;s3、准备下一节导管,将其下端接口与夹持件上的导管的上端接口接合;s4、上提导管至夹持片能够向外翻转位置,将夹持片向外翻转分开,再将导管下放至最上节导管的下端接口处位于平夹持片下方时,合拢夹持片,继续下放导管,直至最上节导管上端接口与夹持片卡接;s5、重复步骤s3和步骤s4,直至导管总长度达到预设长度;s6、通过导管对桩基础进行清孔。

进一步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s7,清孔后通过导管向桩基础灌注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中灌注混凝土包括以下步骤:s71、在导管最上端上安装料斗,接好料斗接口与导管接口;s72、上提料斗与导管,调节导管在夹持片上的位置,将导管最下端调节至距离孔底0.3-0.4米处;s73、通过料斗和导管向桩基础灌注水下混凝土;s74、待导管被混凝土埋深深度达到预定深度时,上提导管至次上节导管的上端接口位于夹持片上方时,将夹持片向内合拢,将次上节导管的上端接口与夹持片卡接;s75、拆除最上节导管,将料斗与次上节导管连接;s76、重复步骤s73、s74和s75,直至灌注完成。

进一步的,步骤s74中所述预定深度为2~6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在桩基础上搭设带有夹持装置的作业平台,可用以夹持施工导管,且夹持装置设置有旋转轴和夹持件,可以对导管进行上提与下放,满足导管的施工要求,且操作简单方便,作业平台装卸便捷,可重复使用,满足绿色环保节能要求。

(2)作业平台集清孔平台与灌注混凝土施工平台为一体,适用性广,可满足不同直径的桩基础施工,同时清孔与灌注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保证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平台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平面侧立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平面正立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导管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导管接长下放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导管被夹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施工方法结构图。

其中:1平台框架、2夹持装置、3导管、11主梁、12次梁、13小梁、21定位件、22夹持件、31接口、221旋转轴、222夹持片、223圆形缺口、224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参阅图1-6,平台设置在桩基础上,包括平台框架1和夹持装置2;夹持装置2包括两个夹持件22和定位件21;各个夹持件22均包括有旋转轴221和夹持片222,定位件21上设置有定位孔,旋转轴221穿过定位孔,并通过定位件21连接在平台框架1上,夹持片222一边与旋转轴221固定连接,并通过旋转轴221与平台框架1旋转连接。夹持装置2还包括支撑架224,支撑架224设置在夹持片222与平台框架1之间,并固定在平台框架1上,用以增加夹持片222的刚度,减少夹持片222的变形。

夹持片222相对一边上设置有半圆形缺口223,两个夹持件22的夹持片222上的半圆形缺口223在平台框架1上相对应设置,形成一个圆形缺口223。夹持装置2能够通过圆形缺口223与导管3活动卡接。圆形缺口223的大小与导管3非接口31处的外径相等,并且小于导管接口31处的外径,使夹持装置2可以通过导管接口3131处将导管3夹持在平台上。

另外的,平台框架1包括两根主梁11、两根次梁12和若干根小梁13;两根主梁11平行设置,且两端对齐,两根次梁12垂直固定在两个主梁11上,且分别设置在主梁11的两端上。各小梁13垂直于主梁11,并等间距的设置在两根主梁11之间。主梁11、次梁12和小梁13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任意固定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主梁11、次梁12和小梁13之间的固定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其中,主梁11与次梁12可以为槽钢,小梁13可以为钢筋,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合适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主梁11与次梁12为槽钢,小梁13为钢筋。

实施例二

一种桩基础施工方法,参阅图1-图7,采用实施例一的桩基础施工作业平台,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桩基础钢护筒处安装作业平台,使夹持装置位于导管下放处的正上方;s2、下放首节导管,向外翻转夹持件,待导管下端接口31处位于平台以下时停止下放,向内翻转夹持件至完全合拢,继续下放导管,使导管上端接口31处与夹持件卡接,使导管夹持在夹持件上;s3、准备下一节导管,将其下端接口31与夹持件上的导管的上端接口31接合;s4、上提导管至夹持片能够向外翻转位置,将夹持片向外翻转分开,再将导管下放至最上节导管的下端接口31处位于平夹持片下方时,合拢夹持片,继续下放导管,直至最上节导管上端接口31与夹持片卡接;s5、重复步骤s3和步骤s4,直至导管总长度达到预设长度;s6、通过导管对桩基础进行清孔;s7,清孔后通过导管向桩基础灌注混凝土。

另外的,步骤s7中灌注混凝土包括以下步骤:s71、在导管最上端上安装料斗,接好料斗接口31与导管接口31;s72、上提料斗与导管,调节导管在夹持片上的位置,将导管最下端调节至距离孔底0.3-0.4米处;s73、通过料斗和导管向桩基础灌注水下混凝土;s74、待导管被混凝土埋深深度达到预定深度时,上提导管至次上节导管的上端接口31位于夹持片上方时,将夹持片向内合拢,将次上节导管的上端接口31与夹持片卡接;s75、拆除最上节导管,将料斗与次上节导管连接;s76、重复步骤s73、s74和s75,直至灌注完成。且步骤s74中所述预定深度为2~6米。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