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的桩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9710发布日期:2018-09-18 19:59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的桩基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桩基是用于建筑屋底部的支撑作用的,传统的桩基,直接采用水泥直接堆砌起来,这种虽然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这样的结构桩基,承重能力较差,强度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且承重能力强的用于建筑的桩基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的桩基结构,包括基体,其特征是:所述基体内设有若干个支撑网,相邻的支撑网之间通过连接钢管连接,支撑网包括经线钢杆和纬线钢杆,所述经线钢杆和纬线钢杆十字交叉,所述基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依次相连围成方形状,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钢筋条、第二钢筋条和第三钢筋条,第二侧壁上设有第四钢筋条、第五钢筋条和第六钢筋条,第三侧壁上设有第七钢筋条、第八钢筋条和第九钢筋条,第四侧壁上设有第十钢筋条、第十一钢筋条和第十二钢筋条,所述第一钢筋条一端与第十二钢筋条交叉固定,第三钢筋条一端与第四钢筋条交叉固定,第六钢筋条与第七钢筋条交叉固定,第九钢筋条与第十钢筋条交叉固定,所述基体外设有加固体,所述加固体包裹第一钢筋条、第二钢筋条、第三钢筋条、第四钢筋条、第五钢筋条、第六钢筋条、第七钢筋条、第八钢筋条、第九钢筋条、第十钢筋条、第十一钢筋条和第十二钢筋条,所述加固体与基体连接处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分别与第一钢筋条、第二钢筋条、第三钢筋条、第四钢筋条、第五钢筋条、第六钢筋条、第七钢筋条、第八钢筋条、第九钢筋条、第十钢筋条、第十一钢筋条和第十二钢筋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体最传统的结构设置方式,保证其原本强度,然后在通过第一钢筋条、第二钢筋条、第三钢筋条、第四钢筋条、第五钢筋条、第六钢筋条、第七钢筋条、第八钢筋条、第九钢筋条、第十钢筋条、第十一钢筋条和第十二钢筋条的设置,分别均分在不同的内壁上,并向基体深入10cm,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钢筋条一端与第十二钢筋条交叉固定,第三钢筋条一端与第四钢筋条交叉固定,第六钢筋条与第七钢筋条交叉固定,第九钢筋条与第十钢筋条交叉固定,使得第一钢筋条至第十二钢筋条其中的2/3能够相互交叉,使得基体相邻的面之间都具有相关联,从而在内部起到相互支持连接,保证内部的承载能力的提高,再通过支撑件设置在加固体和机体连接处,能够保证在支撑的时候,支撑件在连接处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阻隔,并且在内部起到了良好的强度加强和内部支撑,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包括呈扇形状的架体,所述架体包括第一弧形杆、与第一弧形杆一端连接的第一边杆、与第一弧形杆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边杆和与第一弧形杆相对的固定杆,固定杆分别与第一边杆和第二边杆连接,所述第一边杆内设有第二弧形杆,第二边杆内设有第三弧形杆,第二弧形杆和第三弧形杆相互抵触,固定杆呈半圆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弧形杆进行大面积吸力,然后通过第一边杆和第二边杆进行力的导引,然后通过第二弧形杆进行传送至基体和加固体内,进行分散力,在通过内部第三弧形杆和第四弧形杆进行内部弧形支撑,提高承载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筋条、第二钢筋条、第三钢筋条、第四钢筋条、第五钢筋条、第六钢筋条、第七钢筋条、第八钢筋条、第九钢筋条、第十钢筋条、第十一钢筋条和第十二钢筋条连接表面上均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第二弧形杆和第三弧形杆相抵触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条进行支撑,能够保证力直接作用在第一钢筋条至第十二钢筋条上面,并且传递至基体内部,并且同时也使得加固体和基体同时进行承受,也通过这样的支撑,能够减少内部变形率,提高内部抗支撑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用于建筑的桩基结构,包括基体101,其特征是:所述基体101内设有若干个支撑网,相邻的支撑网之间通过连接钢管104连接,支撑网包括经线钢杆102和纬线钢杆103,所述经线钢杆102和纬线钢杆103十字交叉,所述基体101包括第一侧壁501、第二侧壁502、第三侧壁503和第四侧壁504,第一侧壁501、第二侧壁502、第三侧壁503和第四侧壁504依次相连围成方形状,所述第一侧壁501上设有第一钢筋条301、第二钢筋条302和第三钢筋条303,第二侧壁502上设有第四钢筋条304、第五钢筋条305和第六钢筋条306,第三侧壁503上设有第七钢筋条307、第八钢筋条308和第九钢筋条309,第四侧壁504上设有第十钢筋条310、第十一钢筋条311和第十二钢筋条312,所述第一钢筋条301一端与第十二钢筋条312交叉固定,第三钢筋条303一端与第四钢筋条304交叉固定,第六钢筋条306与第七钢筋条307交叉固定,第九钢筋条309与第十钢筋条310交叉固定,所述基体101外设有加固体201,所述加固体201包裹第一钢筋条301、第二钢筋条302、第三钢筋条303、第四钢筋条304、第五钢筋条305、第六钢筋条306、第七钢筋条307、第八钢筋条308、第九钢筋条309、第十钢筋条310、第十一钢筋条311和第十二钢筋条312,所述加固体201与基体101连接处设有支撑件401,所述支撑件401分别与第一钢筋条301、第二钢筋条302、第三钢筋条303、第四钢筋条304、第五钢筋条305、第六钢筋条306、第七钢筋条307、第八钢筋条308、第九钢筋条309、第十钢筋条310、第十一钢筋条311和第十二钢筋条312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基体101最传统的结构设置方式,保证其原本强度,然后在通过第一钢筋条301、第二钢筋条302、第三钢筋条303、第四钢筋条304、第五钢筋条305、第六钢筋条306、第七钢筋条307、第八钢筋条308、第九钢筋条309、第十钢筋条310、第十一钢筋条311和第十二钢筋条312的设置,分别均分在不同的内壁上,并向基体101深入10cm,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钢筋条301一端与第十二钢筋条312交叉固定,第三钢筋条303一端与第四钢筋条304交叉固定,第六钢筋条306与第七钢筋条307交叉固定,第九钢筋条309与第十钢筋条310交叉固定,使得第一钢筋条301至第十二钢筋条312其中的2/3能够相互交叉,使得基体101相邻的面之间都具有相关联,从而在内部起到相互支持连接,保证内部的承载能力的提高,再通过支撑件401设置在加固体201和机体连接处,能够保证在支撑的时候,支撑件401在连接处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阻隔,并且在内部起到了良好的强度加强和内部支撑,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401包括呈扇形状的架体,所述架体包括第一弧形杆402、与第一弧形杆402一端连接的第一边杆403、与第一弧形杆402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边杆404和与第一弧形杆402相对的固定杆407,固定杆407分别与第一边杆403和第二边杆404连接,所述第一边杆403内设有第二弧形杆405,第二边杆404内设有第三弧形杆406,第二弧形杆405和第三弧形杆406相互抵触,固定杆407呈半圆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弧形杆402进行大面积吸力,然后通过第一边杆403和第二边杆404进行力的导引,然后通过第二弧形杆405进行传送至基体101和加固体201内,进行分散力,在通过内部第三弧形杆406和第四弧形杆进行内部弧形支撑,提高承载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筋条301、第二钢筋条302、第三钢筋条303、第四钢筋条304、第五钢筋条305、第六钢筋条306、第七钢筋条307、第八钢筋条308、第九钢筋条309、第十钢筋条310、第十一钢筋条311和第十二钢筋条312连接表面上均设有支撑条313,所述支撑条313与第二弧形杆405和第三弧形杆406相抵触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条313进行支撑,能够保证力直接作用在第一钢筋条301至第十二钢筋条312上面,并且传递至基体101内部,并且同时也使得加固体201和基体101同时进行承受,也通过这样的支撑,能够减少内部变形率,提高内部抗支撑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