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复合型加固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6218发布日期:2018-09-11 19:5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固桩,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复合型加固桩。



背景技术: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在沿江、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含水率高、压缩性高、渗透性低、强度低、层厚大的淤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其工程性质较差,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其工程特性,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到达变形控制的目的。

专利CN201510891655.7公开了一种新型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桩,该加固桩沿径向分三层布置,分别包括内层桩体、中层网筒和外层透水土工膜;所述网筒为改性聚乙烯材料或改性聚丙烯材料制成的网片围成。本实用新型是以传统碎石桩为原型,借鉴并融合土工袋装砂石桩增设围护和排水管桩实现排水的创新思路,同时去提升散体桩体的围护措施强度和排水能力,降低桩体的实施难度和措施造价,使两者的不足得到弥补优势得到加。

专利CN 201510683749.5公开了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包括上部桩基、下部桩基、托换钢管和操作坑,上部桩基下端与下部桩基上端连接,上部桩基上端依次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和下回填土层并伸入到混凝土承台内,托换钢管下端与上部桩基连接,托换钢管上端与建筑物基础连接,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具有桩基通道,上部桩基与桩基通道侧壁之间有间隙。该加固桩能够有效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层负摩阻力对上部桩基的影响,保证该加固桩传递荷载由下部桩基与非湿陷性黄土层之间摩擦力来承担。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压桩施工方法,其包括开挖操作坑;下部桩基施工;上部桩基施工;连接上部桩基和建筑物基础;混凝土承台施工。该压桩施工方法提高了压桩施工的效率。

上述的两种单一的地基处理技术往往难以实现工程技术要求,质量难以保证,且工程造价较高。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地基处理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复合型加固桩,能够综合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点,在较低的工造基础上获得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和达到控制地基变形的目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复合型加固桩,包括外桩体、内桩体、桩基组件和桩盖;

外桩体为圆柱体结构,外桩体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浇注槽,第一浇注槽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结构,第一浇注槽的底部设有圆柱体结构的第一支撑块,第一支撑块上设有正四棱台结构的第一限位块,第一浇注槽的底部侧壁向内凹陷形成一圈第一注砂腔;

内桩体包括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的内桩底座和圆柱体结构的内桩管,内桩管同轴的固定在内桩底座上,内桩底座与第一浇注槽间隙配合,内桩体设置在外桩体中,内桩底座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间隙配合,内桩管上设有第一通道,内桩底座上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一注砂腔相连通,内桩底座上设有第一定位柱;

多个桩基组件依次套设在内桩管的外部、并叠放在内桩底座的上方;

桩基组件包括外插接环、内限位环和上固定环;

外插接环的外壁为正六边形结构,外插接环的底部设有三个第一定位槽,外插接环的顶部设有三个第二定位柱;

内限位环包括第一内限位环和第二内限位环,第一内限位环竖直且贴合在外插接环内壁上设置,第二内限位环水平的固定在第一内限位环的底部,第二内限位环的内侧壁与内桩管贴合设置;

上固定环包括第一上固定环和第二上固定环,第一上固定环的底部设有第二定位槽,第一上固定环竖直的固定在外插接环的顶部、使第二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定位槽中,第二上固定环水平的固定在第一上固定环的顶部,第二上固定环的内壁与内桩管贴合设置,第一上固定环的顶部设有第三定位柱;

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柱或第三定位柱对应设置,内桩底座的第一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桩基组件的第一定位槽中实现定位,桩基组件通过第三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桩基组件的第一定位槽中实现定位;

外插接环、内限位环、上固定环和内桩管围绕形成第二注砂腔,内桩管上设有若干与第二注砂腔相连通的注砂通道;

桩盖套设在内桩管的顶部,桩盖底部设有第三定位槽,位于最顶端的桩基组件的第三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三定位槽中,桩盖上设有上大下小的圆台形结构的第三通道,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

通过第三通道向第一注砂通道和第二注砂通道中注入水泥砂浆;

桩盖的顶部设有端板,端板的底部设有塞盖,塞盖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三通道中。

进一步的,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和第三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结构。

进一步的,注砂通道为内小外大的圆台形结构,注砂通道外侧的孔径为其内侧孔径的两倍。

进一步的,塞盖的高度小于第三通道的深度。

进一步的,内桩管的外壁上轴向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凸条,第一限位凸条与设置在第二内限位环和第二上固定环内壁上的第一限位插槽相契合实现限位,外桩体的内壁上轴向设有若干第二限位插槽,第二限位插槽与设置在外插接环和第一上固定环外壁上的第二限位凸条相契合实现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组装方便,能够综合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点,在较低的工造基础上获得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和达到控制地基变形的目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3为桩基组件剖视图。

图4为外桩体和内桩体组合状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

外桩体1、内桩体2、桩基组件4、桩盖5、第一支撑块6、第一限位块7、第一注砂腔8、内桩底座9、内桩管10、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第一定位柱13、外插接环14、内限位环15、上固定环16、第一定位槽17、第二定位柱18、第一内限位环19、第二内限位环20、第一上固定环21、第二上固定环22、第二定位槽23、第三定位柱24、第二注砂腔25、注砂通道26、第三通道27、端板28、塞盖29、第一限位凸条30、第二限位插槽31。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地基处理的复合型加固桩,包括外桩体1、内桩体2、桩基组件4和桩盖5;

外桩体为圆柱体结构,外桩体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浇注槽,第一浇注槽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结构,第一浇注槽的底部设有圆柱体结构的第一支撑块6,第一支撑块上设有正四棱台结构的第一限位块7,第一浇注槽的底部侧壁向内凹陷形成一圈第一注砂腔8;

内桩体包括截面为正六边形结构的内桩底座9和圆柱体结构的内桩管10,内桩管同轴的固定在内桩底座上,内桩底座与第一浇注槽间隙配合,内桩体设置在外桩体中,内桩底座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间隙配合,内桩管上设有第一通道11,内桩底座上设有第二通道12,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一注砂腔相连通,内桩底座上设有第一定位柱13;

多个桩基组件依次套设在内桩管的外部、并叠放在内桩底座的上方;

桩基组件包括外插接环14、内限位环15和上固定环16;

外插接环的外壁为正六边形结构,外插接环的底部设有三个第一定位槽17,外插接环的顶部设有三个第二定位柱18;

内限位环包括第一内限位环19和第二内限位环20,第一内限位环竖直且贴合在外插接环内壁上设置,第二内限位环水平的固定在第一内限位环的底部,第二内限位环的内侧壁与内桩管贴合设置;

上固定环包括第一上固定环21和第二上固定环22,第一上固定环的底部设有第二定位槽23,第一上固定环竖直的固定在外插接环的顶部、使第二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定位槽中,第二上固定环水平的固定在第一上固定环的顶部,第二上固定环的内壁与内桩管贴合设置,第一上固定环的顶部设有第三定位柱24;

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柱或第三定位柱对应设置,内桩底座的第一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桩基组件的第一定位槽中实现定位,桩基组件通过第三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位于其上方的桩基组件的第一定位槽中实现定位;

外插接环、内限位环、上固定环和内桩管围绕形成第二注砂腔25,内桩管上设有若干与第二注砂腔相连通的注砂通道26;

桩盖套设在内桩管的顶部,桩盖底部设有第三定位槽,位于最顶端的桩基组件的第三定位柱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三定位槽中,桩盖上设有上大下小的圆台形结构的第三通道27,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

通过第三通道向第一注砂通道和第二注砂通道中注入水泥砂浆;

桩盖的顶部设有端板28,端板的底部设有塞盖29,塞盖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三通道中。

进一步的,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和第三定位柱的截面形状为正多边形结构。

进一步的,注砂通道为内小外大的圆台形结构,注砂通道外侧的孔径为其内侧孔径的两倍。

进一步的,塞盖的高度小于第三通道的深度。

进一步的,内桩管的外壁上轴向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凸条30,第一限位凸条与设置在第二内限位环和第二上固定环内壁上的第一限位插槽相契合实现限位,外桩体的内壁上轴向设有若干第二限位插槽31,第二限位插槽与设置在外插接环和第一上固定环外壁上的第二限位凸条相契合实现限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