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抱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183发布日期:2018-10-30 21:2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辅助抱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助抱桩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锤打桩机是振动打桩机的一种,振动锤打桩是利用锤体内两组对称的偏心块在马达的驱动下作相互的反向圆周运动所产生的水平分力相抵消,垂直分力则相加和叠加一起,引起锤体跳动的冲击力冲击作用于桩,使桩克服土层阻力沉降进行施工的。由于振动冲击频率高,在表面软土层和适应土层沉桩特别快,效率高。

而在需要设置多节桩的情况下,先沉入土层内的桩脱离抓头后可能在自重下发生倾斜,此时需要设置一个辅助抱桩装置将其固定,使其保持时刻相对地面垂直的状态,保证后续桩与其能够顺利对桩。现有的辅助抱桩装置通常是驱动件驱动桩夹持释放块靠近和远离桩,完成对桩的夹紧和释放操作,其中,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的运动方向一致,导致辅助抱桩装置在该运动方向的长度过长,进而导致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容易与打桩机其他部件发生碰撞,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抱桩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辅助抱桩装置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容易与打桩机其他部件发生碰撞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抱桩装置,它包括至少一对左右间隔设置的桩夹持臂;

桩夹持释放通道,形成在一对所述桩夹持臂之间;

桩夹持释放块,设于一所述桩夹持臂中;

以及驱动件,与所述桩夹持释放块处于同一所述桩夹持臂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桩夹持释放块以使桩夹持释放块至少具有两种运动状态,一种运动状态是,驱动端驱动桩夹持释放块向着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移动以夹持住桩,另一种运动状态是,驱动端驱动桩夹持释放块远离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移动以释放桩。

进一步的;一对所述桩夹持臂中的一个所述桩夹持臂和/或另一个所述桩夹持臂设有与桩夹持释放通道连通的空腔,所述空腔中具有所述桩夹持释放块和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桩夹持释放块进出所述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以夹持,释放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的驱动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的移动方向成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中还设有推拉块,所述推拉块、所述桩夹持释放块和所述驱动件处于同一空腔中;所述推拉块的一端与驱动件的驱动端相连,该端的一侧则与所述桩夹持释放块滑配合;所述推拉块往复移动以推拉桩夹持释放块进出所述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

进一步的;所述桩夹持释放块的一侧为桩夹持释放侧,其相对侧具有与所述推拉块滑配合的第一斜面;所述推拉块的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配合的第二斜面,其相对侧与与之对应的空腔的腔壁滑配合,两侧之间的推拉块的一端是与驱动件的驱动端相连的连接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设有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中的T形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两者中之一上,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中的T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两者中另一上。

进一步的;所述桩夹持释放块的桩夹持释放侧形成有两互成一定角度的接触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表面上安装有摩擦块。

进一步的;所述桩夹持臂上设有与空腔连通适合所述桩夹持释放块和所述推拉块装入至空腔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设有启闭安装口用的启闭板。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为油缸,所述桩夹持臂上设有供油管穿入并与油缸接通的第一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包括至少一对桩夹持臂,其中,一对桩夹持臂之间设有能够让桩通过的桩夹持释放通道,桩夹持臂中还设有驱动件和与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的桩夹持释放块,此时,驱动端的运动能够驱动桩夹持释放块靠近和远离位于桩释放通道的桩,完成对桩的夹紧和释放操作,进而达到防止桩的倾斜,提高施工质量的效果。

此外,驱动件的驱动端的运动方向可以与桩夹持释放块的运动方向不同,避免了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的运动方向相同而造成辅助抱桩装置整体水平长度过长,减少了辅助抱桩装置与打桩机其他部件碰撞的风险,同时结构更紧凑,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油缸、推拉块和桩夹持释放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桩夹持臂和启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启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桩夹持释放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推拉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桩夹持释放块;2-推拉块;3-油缸;4-桩夹持臂;5-摩擦块;6-封口帽;7-启闭板;11-T形筋;12-倒角;21-T形槽;22-第二弧面;41-第一通孔;42-第二通孔;43-第三通孔;71-第一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油缸、推拉块和桩夹持释放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桩夹持臂和启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启闭板、推拉块和桩夹持释放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桩夹持释放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中推拉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抱桩装置,它包括至少一对左右间隔设置的桩夹持臂4;桩夹持释放通道,形成在一对桩夹持臂4之间;桩夹持释放块1,设于一桩夹持臂4中;以及驱动件,与桩夹持释放块1处于同一桩夹持臂4中,驱动件驱动桩夹持释放块1以使桩夹持释放块1至少具有两种运动状态,一种运动状态是,驱动端驱动桩夹持释放块1向着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移动以夹持住桩,另一种运动状态是,驱动端驱动桩夹持释放块1远离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移动以释放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抱桩装置,包括至少一对桩夹持臂4,其中,一对桩夹持臂4之间设有能够让桩通过的桩夹持释放通道,桩夹持臂4中还设有驱动件和与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的桩夹持释放块1,此时,驱动端的运动能够驱动桩夹持释放块1靠近和远离位于桩释放通道的桩,完成对桩的夹紧和释放操作,进而达到防止桩的倾斜,提高施工质量的效果。

此外,驱动件的驱动端的运动方向可以与桩夹持释放块1的运动方向不同,避免了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1的运动方向相同而造成辅助抱桩装置整体水平长度过长,减少了辅助抱桩装置与打桩机其他部件碰撞的风险,同时结构更紧凑,适应性强。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打桩机只设置一对桩夹持臂4,一对桩夹持臂4中的一个桩夹持臂4和/或另一个桩夹持臂4设有与桩夹持释放通道连通的空腔,桩夹持释放块1设置在空腔内,桩夹持释放块1能够进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以完成夹持和释放桩夹持释放通道中的桩的动作,在具体实施时候,一对桩夹持臂4中的每一个桩夹持臂4内均设有与桩夹持释放通道连通的空腔,每一所述空腔均配置了以下所介绍的桩夹持释放块1,推拉块2和驱动件。

此外,本实施例还设置驱动件的驱动端的驱动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1的移动方向成夹角,此时,避免了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1的运动方向相同而造成桩夹持臂4水平长度过长,减少了桩夹持臂4与打桩机其他部件碰撞的风险,同时结构更紧凑,适应性强。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驱动件的驱动端的驱动方向与桩夹持释放块1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夹角为直角。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设置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桩夹持释放块1的运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两个方向相互垂直,以防止驱动件与打桩机其他部位发生干涉。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空腔中还设有推拉块2,推拉块2、桩夹持释放块1和驱动件处于同一空腔中;推拉块2的一端与驱动件的驱动端相连,该端的一侧则与桩夹持释放块1滑配合;推拉块2往复移动以推拉桩夹持释放块1进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

此时,每一空腔均配置了以下所介绍的桩夹持释放块1,推拉块2和驱动件,推拉块2由驱动件驱动并沿着驱动件的驱动方向往复移动的推拉块2;桩夹持释放块1与推拉块2滑配合,推拉块2往复移动能够驱动桩夹持释放块1进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进而完成对桩夹持释放通道内桩的释放和夹持。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桩夹持释放块1的一侧为桩夹持释放侧,负责伸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对桩实施夹紧和释放,其相对侧具有与推拉块2滑配合的第一斜面;推拉块2的一侧具有与第一斜面滑配合的第二斜面,其相对侧与与之对应的空腔的腔壁滑配合,两侧之间的推拉块2的一端是与驱动件的驱动端相连的连接端。

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时刻相互贴合,推拉块2还与与之对应的空腔的腔壁滑配合,推拉块2又位于在桩夹持释放块1和推拉块2对应的空腔的腔壁之间,再通过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推拉块2相连,驱动件的驱动端的伸缩驱动作用推拉的推拉块2,能够使桩夹持释放块1进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如图6和图7所示,还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设有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中的T形槽21设置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两者中之一上,T形筋槽导向配合结构中的T形筋11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两者中另一上。

其中,通过T形槽21和T形筋11的导向配合,能够使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时刻保持相互贴合状态,推拉块2的一侧与与之对应的空腔的腔壁滑配合,在推拉块2做伸出滑动时,即推拉块2去推桩夹持释放块1,通过推拉块2的一侧与与之对应的空腔的腔壁滑配合和第一斜面压迫整个第二斜面的共同作用,以带动桩夹持释放块1滑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在推拉块2做收缩滑动时,T形槽21和T形筋11做反方向的相对滑动,即推拉块2去拉桩夹持释放块1,桩夹持释放块1缩回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

或者,本实施例还可以将T形槽21替换为燕尾槽结构,T形筋11也相应替换为燕尾块结构,以防止推拉块2和桩夹持释放块1在进行滑配合的时候,两者之间脱离。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桩夹持释放块1的桩夹持释放侧形成有两互成一定角度的接触表面。

此时,在桩夹持释放块1滑出空腔与桩夹持释放通道的连通处时,两个接触表面能够同时与桩抵接,进而,两个桩夹持释放块1能够将桩进行四点定位,保证桩的中轴线与通道的中轴线重合。

或者,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接触表面上安装有摩擦块5。

摩擦块5可拆卸安装在接触表面上,摩擦块5与桩直接接触以起到夹紧桩的功能;在桩夹持释放块1不需要更换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摩擦块5,来夹紧固定不同直径和重量的桩,适应性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可以在两个接触表面上下边缘部位凸出设有用于限制摩擦块5上下运动的限位挡边。

具体的,摩擦块5通过螺栓固定在接触表面上,限位挡边保证摩擦块5与桩夹持释放块1在竖直方向的相对固定,可以避免螺栓因径向受力而变形,方便摩擦块5的拆卸。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桩夹持臂4上设有与空腔连通适合桩夹持释放块1和推拉块2装入至空腔的安装口,安装口处设有启闭安装口用的启闭板7。

推拉块2和桩夹持释放块1能够由安装口放入桩夹持臂4的空腔内,启闭板7固定连接在安装口上,此时,启闭板7的内壁与推拉块2的一侧面抵接,结合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的贴合,共同限制了推拉块2在水平面的径向晃动,使驱动件的驱动端在驱动推拉块2滑动时也不需要承受水平方向的力矩,只需承受轴向压力即可,进一步的提高驱动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图5和图7所示,通过设置启闭板7的内壁包括第一弧面71,第一弧面71的长度方向与推拉块2的运动方向平行,推拉块2背离桩夹持释放块1的一面设有能与第一弧面71贴合的第二弧面22,在推拉块2往复运动时,配合桩夹持释放块1对推拉块2的作用力,能够使推拉块2与弧面在竖直方向保持相对固定,进而保证桩夹持释放块1运动的平稳,也减缓桩夹持释放块1与桩夹持臂4的磨损。

同样的,还可以通过安装口向桩夹持释放块1和推拉块2之间的连接处定期注入润滑油以及定期清理桩夹持臂4空腔内沉积的泥浆等杂质。

本实施例还设置驱动件为油缸3,桩夹持臂4上设有供油管穿入并与油缸3接通的第一通孔41。

具体的,油缸3的缸体设有两个油口,其中一个油口位于缸体远离活塞的一端,另一个油口位于缸体靠近活塞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缸体远离活塞的一端位于桩夹持臂4外侧并与桩夹持臂4固定连接,缸体的其余部分则位于桩夹持臂4内,此时,本实施例将第一通孔41设在桩夹持臂4正对位于桩夹持臂4内的油口的一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桩夹持臂4的底部设有用于漏水的第二通孔42;和/或,桩夹持臂4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油缸3和推拉块2的第三通孔43,第三通孔43处设有封口帽6。

设置第三通孔43正对于油缸3和推拉块2的连接处,在油缸3和推拉块2放入桩夹持臂4的空腔后,可以通过第三通孔43完成活塞与推拉块2的固定;此外,安装完成后,第三通孔43通过封口帽6固定连接,以防止外界的泥浆等杂质进入桩夹持臂4;而第二通孔42则时刻处于开口状态,以排去进入桩夹持臂4内的泥浆等杂质,保持桩夹持臂4内部的干燥,减缓各部件的腐蚀。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也可以通过第二通孔42完成活塞与推拉块2的固定。

由于桩夹持释放块1和推拉块2的体积和重量很大,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对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各自与其相邻侧面形成锐角的棱边处设有倒角12,以防尖锐部位对安装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

此外,通过对压紧的尖锐部位进行倒角12处理,还能防止在桩夹持释放块1收缩时尖锐部位刮擦滑道内壁,使滑道内壁的泥浆进入滑轨的缝隙内,保证了T形槽21与T形筋11连接处的干净整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